琴声萦绕半个世纪,二郎巷里有位口琴高手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逃离了马路的喧闹,走在环古护城河健身步道上,隐约能听到从远处传来一段段悠扬的旋律。沿着河边循声而去,一位老人在亭子里吹奏口琴,12把口琴一字排放,各种口琴在他的口中演绎出不同风格的旋律,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吹上几十首曲子,他就是姑苏区双塔街道二郎巷社区居民周根荣。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时都能上台演奏的周根荣,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完全是自学,靠自己研究技巧。”周根荣今年70岁,从小时候开始自学吹奏口琴至今,吹口琴也成了他的“瘾”,这把瘾让他坚持练习口琴近半个世纪。
  吹奏口琴上了“瘾”
  周根荣2015年开始到亭子里吹口琴,一开始是因为妻子觉得他在家里吹口琴太吵了,他才到环古城河健身步道边寻了一处安静的角落,自娱自乐。后来习惯成自然,他成为了此处的口琴吹奏常客。一辆自行车、一块帆布、一壶热茶、一套口琴、一个“小蜜蜂”就是他演出的所有道具。道具虽简单,但那套口琴却能演奏出上百首的曲子。而他在练习地点的选择上也很随意,“只要安静一点的地方就可以了。”琴声一起,过往的市民有的会驻足细听,有的会在曲终时为之鼓掌,有的听完还会点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很多散步的老干部会点上两首红歌听听,《十送红军》《红星照我去战斗》《歌唱祖国》……大家听得开心,只要我会的都会吹给大家听。”他说。
  身体随着音乐律动,周根荣的肚皮也会跟随音乐的节奏轻轻跳动,围观的人群若是听到自己熟悉的旋律也会轻轻跟着哼唱,在这经典的曲子中回想当年。通常他一吹就是三个多小时不停歇,从上午8点开始到11点半,下午从2点开始到5点多。只要不是极端天气,都能在步道上、小区大树下听到他的琴声,找到他的身影。
  口琴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据周根荣回忆,他最初接触口琴是因为小学时的一次演出。当时周根荣参与《劳动最光荣》的舞蹈演出,老师是用口琴伴奏,他觉得声音非常好听,后来开始通过省下早餐钱,买了一把国光的口琴。如今,他已经有一套包含七个主调、五个升调的口琴等二十几把口琴。
  从初中正儿八经地买教材自學口琴开始,从工作到退休,他都坚持每天练口琴,“很少歇,就算是以前工作需要到处岀差,也会带上一两把口琴,休息时就拿出来练练。”周根荣提到自己若两天不练口琴,都会觉得自己的气不太顺。
  半生演奏里的韧性与悟性
  在学习口琴上不仅需要韧性,还需要有悟性。周根荣说:“口琴不像二胡等乐器,在吹口琴的时候,吹奏的人并不能看见口琴的孔的位置,只能靠感觉来定位置。”他都是通过自学的方式,习得吹奏技巧。他每天晚上都会看乐谱,一看就是一个小时,并且把旋律记入脑海。另外,跟喜欢音乐的人一起演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方式。周根荣偶尔会约上三五个喜欢音乐的朋友,大家拿出自己的乐器,一起在巷子里合奏一段,练上一个多小时。
  这琴声萦绕了周根荣近半个世纪。“有些人想学,来问过一两次,也试过,但没有一把‘死瘾’,没有坚持练习的韧性是很难学会的。”他说。这样的“瘾”在周根荣看来,起码是隔两三天没练习都会觉得不舒服。在吹上百首的曲子中,周根荣回忆起的是自己青春,是他们那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其他文献
自孔夫子始,“学而优则仕”是古代有识之士的奋斗之路,“金榜题名”亦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状元及第”更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姑苏自古文运昌盛,文士众多,吴宽、钱棨、潘世恩、翁同龢、洪钧等一个个苏州状元,青史留名。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苏州出了51位状元,数量之多、文才之名、家国之义,成为中国古代科举史上的一道文化奇观。  高中状元红袍加身,驾马回乡,好不得意,想不想来面对
期刊
5月9日,虎丘山景区西溪环翠内,茉莉花、白兰花和玳玳花正在美丽夜景中散发着迷人香气,虎丘街道、虎丘山风景区联合开展的“三花”文化推广活动开幕式正在此举行。开幕式上,启动仪式、情景演出、体验互动市集通过“夜花园”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拉开了“三花”文化推广活动的序幕。  赏景,在虎丘夜色中品“三花”  在虎丘赏“三花”,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体验,也是苏州人的传统。姑苏的春天,自古便是从虎丘和山塘赏花开始的。
期刊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也是一座红色资源丰厚、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文化熠熠生辉,红色,象征着革命和胜利,这份力量永远是那么坚实,那么掷地有声。而最好的怀念,一定是铭记,在这建党百年之际,不妨沿着红色足迹,重温峥嵘岁月,拜谒、瞻仰、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打卡点:苏州革命博物馆  【对话历史】革命文物来“说话”  4月27日是苏州解放72周年纪念日。在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展
期刊
中街路102号附近的紫藤长廊,近日成了辖区居民交流沟通和开展社区活动的最爱公共空间。通过“清—美—护”三步计划,中街路社区党委让这个街心小公园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期间,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通过持续不断的 “我为群众办实事”问题的解决,金阊街道党工委构筑出社区治理的新空间新格局。  “全域”整合资源,思想教育“基础面”打牢  近日,在一场主题为“铁铃关下话运河,红色文化振精神
期刊
“看到这里换上了73个360度高清监控设备,监控室的屏幕上呈现清晰的实景,改善了老旧小区安防设施瘫痪的状况,心里感到无比欣慰。”姑苏区人大代表张海菁说道。她的一条建议惠及了吴门桥街道三个社区上万居民的生活安宁。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老百姓。这两年来,吴门桥街道为了让代表们真正走到百姓身边,让倾听的耳朵凑得更近些,让履职的步伐迈得更有力些,研究探索了各种接访方案。2021年更是围绕民生
期刊
多年前,我沉迷于吴中山水访古探幽,每逢周末,必去山里,风雨无阻。尤其热衷于摩崖石刻,常常发动一群人进山寻找,大有找不到一方誓不罢休之势。差不多五年间,共找到600多方古摩崖,其中最多的当属民国元老李根源,不过还有一个黄安涛,居然有12方之多。  黄安涛(1777-1847),浙江嘉善人,字凝舆,号霁青,医家黄凯均之子。嘉庆十四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广东潮州知府,护理广东惠潮嘉道。  黄安涛旅游好留“
期刊
“这是2012年韩雪来苏州拍戏的场景,这是侯勇主演的《下辈子你还是我的父亲》……”近日,家住同益里12号的马建平向人们展示了众多与明星的合照,说起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他笑着表示,作为古城内的民国时期建筑,他家曾接待过十几个剧组的拍摄。  同益里内风情足,老宅颇受剧组“宠”  走进姑苏区双塔街道锦帆路社区的同益里,精美的雕花门头极具民国特色,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两个铜制的把手,在清水砖墙和石板路的映衬
期刊
一说起江南,脑海里就响起耳熟能详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茉莉花是江南的代表,也是苏州人的骄傲,更是虎丘的荣光。  古城街巷间,卖花谣唤起从前记忆  对于苏州人而言,茉莉花首先是童年的记忆。尤对当年的“小娘鱼”,唯有听到“阿要买栀子花、白兰花”的卖花谣,从卖花阿婆手中接过白兰花别在包上,或将一串茉莉花手串美滋滋地戴上,才算是真正到了姑苏的夏季。穿梭在市井街巷里的卖花阿婆身影,是苏州城里最别致的文化
期刊
欧洲著名政治家托马斯·莫尔说:“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  人的一生,面临着無数选择。小到一日三餐吃什么,大到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读书时选择学校专业,到成年后择偶就业,可以说,无时无刻都在做选择。  选择,有时候是困难的。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中纠结过;《西游记》中的唐僧,面对美丽单纯的女国王,在“爱一个人”和“爱众生”中纠结过。  选择,有时候也是无奈的。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
期刊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学校党支部服务家庭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效果,与学校教育形成强有力的“家校连心桥”,成大实小党支部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以“五心”服务为理念,以“互助互赢”为共建方法,创建“家校共建·和顺共享”的“书记项目”党建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