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加强对其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越来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新兴的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战略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一方面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另一方面又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在多元化。切实解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繁荣和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2
一、背景及意义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的时候,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即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农民工,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代力量,成为了社会中具有重大贡献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情况,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他们的调查研究结果,间接地来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未来我国农民工相关的改革政策提供参考意见,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后出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共有1.25亿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比重为65.5%。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明显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一般要经历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和文化融入三个阶段。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主要侧重在经济和社会层面,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则相对关注较少,但这三个方面的融入往往是交融在一起并同时进行。由于精神文化生活是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新生代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透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指标。
笔者通过对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真实的社会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新增的需求。结合实际,寻找可行的方案,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1.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学历水平更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生活与过去相比更加丰富多样,在调查中显示:娱乐方式中看书、报纸、杂志,玩手机、上网,看电视、电影,朋友聚餐、逛街,出外郊游等都有一定比例。这与社会的进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学历水平和职业诉求的提高密不可分。据随机抽样调查显示,46%的人拥有高中、中专及同等水平学历,另有32%的人拥有本科、大专及同等学历水平。总体知识水平的提高,促使新生代农民工除去物质层面外拥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并且寻求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在所有休闲活动中,看电视、电影以及朋友聚餐占比最大,分别是42%和33%,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休闲方式。随着大众媒体的普及和影视作品的多样性,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以较低廉的成本获取到足够多的影视节目和作品,这对于他们丰富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对于人情的重视和友谊的注重也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了影响,使得他们在朋友聚餐方面花费最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
2.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待提高。据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状态“一般,还算说得过去”,但是只有24%左右的人认为自己“比较幸福”。尽管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就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无论从工资收入所得方面,还是社会保障层面都没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基本的生存与生活保障依然是他们首要考虑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次才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实际生活中面临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时,他们对生活价值的深层次的追求常常被压制和埋没。因此反映出“不温不火”的精神状态。
不过,在提及经济危机的发生对生活状态造成的影响时,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影响并不大,经济危机只对少数人的生活产生了冲击。在单独采访时,受访者表示虽然经济危机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但对其未来生活的预期并没有有较大影响,只是对未来生活的质量和方向感到迷茫。
3.经济水平制约新生代农民工丰富精神生活。传统的二元结构是造成农民工生活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也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而经济状况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根据消费者效用函数理论,居民的消费水平受预算线的制约,与无差异曲线相交的点即为消费点。收入水平作为预算线,是开销的基数,收入的多少决定花费在追求精神品味的开销。据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月收入低于3500元。过低的收入迫使他们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基本生活开销,对价值观念的追求显得更加务实,制约了其对丰富精神层面的开销。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现状
1.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与现状。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人员工资水平上升至某一水平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向后弯曲的状态。这表明一旦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工人就不愿再牺牲闲暇时间来换取工资的上升。在接受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接近65%的人表示在不影响工作的基础上,愿意接受用人单位组织的免费文艺娱乐活动(如歌舞、体育竞赛、看电影等),并表示能够满足对文化娱乐的追求。另有56%的人表示如果用人单位提供免费的杂志、报纸、期刊等,自己在工作之余会去翻看和阅读。 在对现实中用人单位的情况调查中,80%以上的单位未能提供适当的活动场所和设施,个别单位也只能提供简单的宣传栏目展板或是一间缺乏相关运动器材的简易活动小屋等,无法满足员工开展文体活动的需求。
2.对技能培训的需求与现状。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人(如大学生)相比缺乏高等知识和相关技能,这就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据统计,高达72%的被访者认为技能、经验在工作中最重要,也是雇主最看重的方面。但绝大多数表示自己目前还并不具备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技能因此缺乏竞争力。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供给曲线向上倾斜,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最终成交的价格。这表明越稀缺的资源,越能获得更高的成交价格。也就意味着拥有一定稀缺技能的工人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此外,约占8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虽然自己不具备特殊技能,但愿意学习相关技能并进行相关培训。65%的被访者表示为了更好地生活会选择吃苦,49%的被访者表示希望能够在事业上大获成功,而不是碌碌无为的生活。这反映出,经过在外生活的磨练,新生代农民工大都渴望更好的生活,希望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摆脱自身贫困的现状。从培训的方面来看,45%的人希望能够进行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或是特殊技能培训(如电焊、修车等),33%的人希望进行生活技能类培训(如驾驶、烹饪等),另有19%的人希望进行管理类培训。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技能的重视和最未来生活的积极态度,渴望丰富精神生活,真正融入所工作的城市。
然而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活中的培训还远不足以满足他们对于培训的需求。只有少部分人接受过政府或是企业组织的免费培训。
四、相关政策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政府对外来人员的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背井离乡,来到相对发达的城市工作,且大都从事低端职业,因此很难取得当地的户籍,而现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流动人口在工作地取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和福利的机会,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政府所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的机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使得外来人口能够在工作一定时间后取得工作地区的户籍,或者是能够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和福利,参与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这也能够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竞争力,促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竞争力。
2.鼓励用人单位组织相关文体活动及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对文体活动的强烈渴望和积极性,而现有用人单位组织文体活动较少。政府应鼓励用人单位,对经常组织文体活动及培训的用人单位给予税收优惠或政策支持。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在活动中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核心,让新生代农民工更深入的理解企业文化也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除组织相关活动外,企业也应建立一些活动场所,器械等,丰富劳动者的精神生活。组织相关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竞争力和对企业的贡献。
3.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工资。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要想真正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最基本的就是要保障他们的基本工资,确保用人单位做到同工同酬,同等福利。逐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其在精神追求方面的消费。逐步取消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限制。扩大其工作范围。
五、小结
农民工如果想要通过文化适应达到城市认同和城市融合,其根本途径在与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体现一个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政府和社会应当更重视和关心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兴群体,把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纳入民生工程与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完善创新,从根本上改善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将丰富城市整体的文化生活,对推动社会共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参考文献:
[1]白现军,崔玉利. 新形势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6).
[2]郭金玲.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状况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3]吴浩,余茉莉. 城市梦:新生代农民工青春梦的自我实践——基于社会融入视角实证分析[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4(01).
[4]吕德胜,霍夏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供需机制分析——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01).
[5]孙慧,丘俊超.新生代农民工文化与心理融入状况调查——以广州市CH区为例[J].青年探索,2014(02).
[6]张淑丽,张艳秋. 透视“杀马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2).
[7]王欢,叶柯柯.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2
一、背景及意义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的时候,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即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农民工,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代力量,成为了社会中具有重大贡献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情况,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他们的调查研究结果,间接地来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未来我国农民工相关的改革政策提供参考意见,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后出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共有1.25亿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比重为65.5%。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明显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一般要经历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和文化融入三个阶段。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主要侧重在经济和社会层面,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则相对关注较少,但这三个方面的融入往往是交融在一起并同时进行。由于精神文化生活是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新生代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透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指标。
笔者通过对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真实的社会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新增的需求。结合实际,寻找可行的方案,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1.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学历水平更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生活与过去相比更加丰富多样,在调查中显示:娱乐方式中看书、报纸、杂志,玩手机、上网,看电视、电影,朋友聚餐、逛街,出外郊游等都有一定比例。这与社会的进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学历水平和职业诉求的提高密不可分。据随机抽样调查显示,46%的人拥有高中、中专及同等水平学历,另有32%的人拥有本科、大专及同等学历水平。总体知识水平的提高,促使新生代农民工除去物质层面外拥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并且寻求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在所有休闲活动中,看电视、电影以及朋友聚餐占比最大,分别是42%和33%,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休闲方式。随着大众媒体的普及和影视作品的多样性,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以较低廉的成本获取到足够多的影视节目和作品,这对于他们丰富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对于人情的重视和友谊的注重也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了影响,使得他们在朋友聚餐方面花费最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
2.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待提高。据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状态“一般,还算说得过去”,但是只有24%左右的人认为自己“比较幸福”。尽管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就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无论从工资收入所得方面,还是社会保障层面都没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基本的生存与生活保障依然是他们首要考虑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次才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实际生活中面临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时,他们对生活价值的深层次的追求常常被压制和埋没。因此反映出“不温不火”的精神状态。
不过,在提及经济危机的发生对生活状态造成的影响时,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影响并不大,经济危机只对少数人的生活产生了冲击。在单独采访时,受访者表示虽然经济危机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但对其未来生活的预期并没有有较大影响,只是对未来生活的质量和方向感到迷茫。
3.经济水平制约新生代农民工丰富精神生活。传统的二元结构是造成农民工生活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也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而经济状况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根据消费者效用函数理论,居民的消费水平受预算线的制约,与无差异曲线相交的点即为消费点。收入水平作为预算线,是开销的基数,收入的多少决定花费在追求精神品味的开销。据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月收入低于3500元。过低的收入迫使他们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基本生活开销,对价值观念的追求显得更加务实,制约了其对丰富精神层面的开销。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现状
1.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与现状。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人员工资水平上升至某一水平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向后弯曲的状态。这表明一旦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工人就不愿再牺牲闲暇时间来换取工资的上升。在接受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接近65%的人表示在不影响工作的基础上,愿意接受用人单位组织的免费文艺娱乐活动(如歌舞、体育竞赛、看电影等),并表示能够满足对文化娱乐的追求。另有56%的人表示如果用人单位提供免费的杂志、报纸、期刊等,自己在工作之余会去翻看和阅读。 在对现实中用人单位的情况调查中,80%以上的单位未能提供适当的活动场所和设施,个别单位也只能提供简单的宣传栏目展板或是一间缺乏相关运动器材的简易活动小屋等,无法满足员工开展文体活动的需求。
2.对技能培训的需求与现状。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人(如大学生)相比缺乏高等知识和相关技能,这就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据统计,高达72%的被访者认为技能、经验在工作中最重要,也是雇主最看重的方面。但绝大多数表示自己目前还并不具备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技能因此缺乏竞争力。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供给曲线向上倾斜,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最终成交的价格。这表明越稀缺的资源,越能获得更高的成交价格。也就意味着拥有一定稀缺技能的工人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此外,约占8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虽然自己不具备特殊技能,但愿意学习相关技能并进行相关培训。65%的被访者表示为了更好地生活会选择吃苦,49%的被访者表示希望能够在事业上大获成功,而不是碌碌无为的生活。这反映出,经过在外生活的磨练,新生代农民工大都渴望更好的生活,希望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摆脱自身贫困的现状。从培训的方面来看,45%的人希望能够进行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或是特殊技能培训(如电焊、修车等),33%的人希望进行生活技能类培训(如驾驶、烹饪等),另有19%的人希望进行管理类培训。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技能的重视和最未来生活的积极态度,渴望丰富精神生活,真正融入所工作的城市。
然而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活中的培训还远不足以满足他们对于培训的需求。只有少部分人接受过政府或是企业组织的免费培训。
四、相关政策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政府对外来人员的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背井离乡,来到相对发达的城市工作,且大都从事低端职业,因此很难取得当地的户籍,而现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流动人口在工作地取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和福利的机会,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政府所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的机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使得外来人口能够在工作一定时间后取得工作地区的户籍,或者是能够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和福利,参与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这也能够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竞争力,促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竞争力。
2.鼓励用人单位组织相关文体活动及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对文体活动的强烈渴望和积极性,而现有用人单位组织文体活动较少。政府应鼓励用人单位,对经常组织文体活动及培训的用人单位给予税收优惠或政策支持。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在活动中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核心,让新生代农民工更深入的理解企业文化也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除组织相关活动外,企业也应建立一些活动场所,器械等,丰富劳动者的精神生活。组织相关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竞争力和对企业的贡献。
3.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工资。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要想真正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最基本的就是要保障他们的基本工资,确保用人单位做到同工同酬,同等福利。逐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其在精神追求方面的消费。逐步取消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限制。扩大其工作范围。
五、小结
农民工如果想要通过文化适应达到城市认同和城市融合,其根本途径在与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体现一个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政府和社会应当更重视和关心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兴群体,把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纳入民生工程与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完善创新,从根本上改善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将丰富城市整体的文化生活,对推动社会共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参考文献:
[1]白现军,崔玉利. 新形势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6).
[2]郭金玲.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状况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3]吴浩,余茉莉. 城市梦:新生代农民工青春梦的自我实践——基于社会融入视角实证分析[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4(01).
[4]吕德胜,霍夏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供需机制分析——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01).
[5]孙慧,丘俊超.新生代农民工文化与心理融入状况调查——以广州市CH区为例[J].青年探索,2014(02).
[6]张淑丽,张艳秋. 透视“杀马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2).
[7]王欢,叶柯柯.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