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被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过去五年,精准扶贫覆盖全部贫困人口,东部帮西部,全国一盘棋的扶贫格局逐渐形成,下面一起来看看贫困群众奔小康的这五年。
过去的五年里,我国脱贫攻坚成为读秒战役,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跨过贫困线,在1400多个日夜里,总共有5564万人摆脱贫困,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这是一场目标明确、措施细化的行动。五年来,8000多万贫困人口每人都有私人定制的帮扶措施。这其中,最先进的经营手段也应用到最需要发展的地方。在甘肃陇南,750个贫困村开设的网店就达到980多家。2016年,全国所有贫困县的网络销售额已经突破290亿元,比五年前增长了近4倍。
五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去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320个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21992家民营企业和贫困村一一结对,定点帮扶。
五年来,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西部地区脱贫步伐最快,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还多,这要得益于东部支援西部扶贫的人员流动,仅2012年到2014年间就有33000多条人员流动线,东部携手西部相应的省市,先富帮后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并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區,察真情、看真贫,以不懈的步伐丈量着中国的贫困角落,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方向、想办法。
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在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
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改革开放39年来,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既面临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
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几年时间,越是任务紧迫、时不我待,越是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扶贫脱贫,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块“短板”。每到一地,习近平都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他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审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多次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贫困地区小康的辩证关系。
2012年12月,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必然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满意度和国际社会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也必然会影响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 ……
这些重要论述,把扶贫开发提升到关乎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战略位置,深刻阐明了扶贫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精准扶贫决定中国扶贫成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
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但“大水漫灌”后,贫困地区一直未脱贫的群体和一度脱贫后又返贫的群体值得关注。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进入攻坚克难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作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
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后,习近平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及这一理念。
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习近平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
精准扶贫思想正是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之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特征等现实状况,根据目前中国贫困群体状况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中的重大创新,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其实质是使扶贫资源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应当说,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责任编辑 王碧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被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过去五年,精准扶贫覆盖全部贫困人口,东部帮西部,全国一盘棋的扶贫格局逐渐形成,下面一起来看看贫困群众奔小康的这五年。
过去的五年里,我国脱贫攻坚成为读秒战役,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跨过贫困线,在1400多个日夜里,总共有5564万人摆脱贫困,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这是一场目标明确、措施细化的行动。五年来,8000多万贫困人口每人都有私人定制的帮扶措施。这其中,最先进的经营手段也应用到最需要发展的地方。在甘肃陇南,750个贫困村开设的网店就达到980多家。2016年,全国所有贫困县的网络销售额已经突破290亿元,比五年前增长了近4倍。
五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去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320个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21992家民营企业和贫困村一一结对,定点帮扶。
五年来,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西部地区脱贫步伐最快,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还多,这要得益于东部支援西部扶贫的人员流动,仅2012年到2014年间就有33000多条人员流动线,东部携手西部相应的省市,先富帮后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并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區,察真情、看真贫,以不懈的步伐丈量着中国的贫困角落,为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方向、想办法。
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在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
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改革开放39年来,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既面临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
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几年时间,越是任务紧迫、时不我待,越是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扶贫脱贫,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块“短板”。每到一地,习近平都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他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审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多次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贫困地区小康的辩证关系。
2012年12月,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必然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满意度和国际社会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也必然会影响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 ……
这些重要论述,把扶贫开发提升到关乎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战略位置,深刻阐明了扶贫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精准扶贫决定中国扶贫成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
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但“大水漫灌”后,贫困地区一直未脱贫的群体和一度脱贫后又返贫的群体值得关注。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进入攻坚克难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
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作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
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后,习近平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及这一理念。
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习近平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如何退”。
精准扶贫思想正是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之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特征等现实状况,根据目前中国贫困群体状况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中的重大创新,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其实质是使扶贫资源更好地瞄准贫困目标人群。应当说,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