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启示

来源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i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46-02
  苏联模式是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典型代表,由于时代环境、个人影响以及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和弊端等因素,导致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迫结束历史进程。苏联模式的失败为各国共产党人结合本国实际,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宽松的国际环境。本文拟在分析苏联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点启示,以期坚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信念。
  一、“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苏联模式束缚,导致东欧剧变
  斯大林在世时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经验看作是惟一的楷模,而且把是否照搬苏联模式作为搞不搞社会主义的衡量标准。冷战中,苏联绝不允许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有任何独立自主的追求民族特点和独立性的倾向,不惜使用武力干涉,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照着苏联的模式干。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当政者,—一举一动都要受命于苏联,没有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主动权;这些人教条主义严重,把苏联经验绝对化、神圣化,缺乏独立自主进行探索的主动性。理论上的守旧和来自苏联的束缚,使得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框,以致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并最终发生了东欧剧变。
  (二)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和苏共阻挠,中共率先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挫折后,中国共产党人较早开始了新的探索,集中全党精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新“长征”道路的起点。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果不其然,十年之后,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体制弊端积重难返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真的应验了邓小平的预言。
  正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的客观实际出发,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郑重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针对苏联要求我们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历史和现状而言,告诫他们不要于涉中国的建设事业。
  (三)深刻的历史启示,厚重的历史财富
  苏共长期限制、阻挠欧亚各国共产党人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武断指责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僵化固守苏联模式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压制、拒绝人民的改革要求,最终导致苏东各国体制弊端积重难返,在葬送东欧各国社会主义美好前程的同时,也葬送了苏联自身。中共勇于解放思想,坚定冲破苏共的阻挠和苏联模式的束缚,在总结20世纪苏联模式历史进程及其失败中受到了极为深刻的历史启示,它在告诉我们“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历史结论中,启示我们按照正确的原则、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苏联模式历史进程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历史经验,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苏东各国经济停滞、政局动荡
  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体制和形成的发展模式固定化和神圣化,搞教条主义那一套。就苏联来说,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苏联模式也只是探索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探索的最终结论,必须随着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改革完善。苏共在指导思想上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导致其在体制和发展道路问题上长期固守过时的旧的体制模式并加以绝对化,进而发展到自身体制逐步僵化。比如,苏联经济出现了负增长。199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与戈尔巴乔夫主政之初的1985年相比,社会总产值的增长为—4.4%,国民收入的增长为—5.6%。到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又降了10%,并在消费领域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匈牙利与奥地利战后初期经济水平大体相同,但到1988年,匈牙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60美元,奥地利则为15470美元,是匈牙利的6.6倍。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原属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基本持平,但到1988年,民主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7080美元,联邦德国则是1848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2.6倍。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所致。长期照抄照搬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模式,导致自身体制严重僵化。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兴衰存亡的扛鼎之言。
  (二)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在苏东剧变之前,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等城市也发生了政治风波,但中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探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坚持了改革开放,较早开始改革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邓小平曾就此总结指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了就打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与东欧国家相比,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开放事业。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1986年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共在内外交困中被迫进行改革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统一意志,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因而也就成为中国避免苏东命运的历史机遇。
  (三)改革和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方法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苏联模式历史进程,深刻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是一个创造性的不断改革发展的社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生动经验和辉煌成就,用创造现代历史的宏大社会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一重大启示的科学性。这一重大启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已演化为历史性结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方法。
  三、坚持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
  (一)苏东经济社会片面发展,运行机制缺失平衡
  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为了应对帝国主义各国对苏联的包围和干涉,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二战后,苏联继续沿用这一战略,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长期累积导致了畸型的产业结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上,长期固守旧体制,拒绝改革,内生动力不足;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关系、党群干群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紧张,潜藏了社会动乱、民族分离的隐患,平衡机制缺损。经济、社会运行上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都存在致命弊端,最终必然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动乱以及民族分离。
  (二)苏东轻率盲目选择改革路径和方式,改革进程急躁冒进、忽视稳定
  在改革的方式和改革路径选择上,苏东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下,就急于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无论是政治领域改革还是经济领域改革,都没有注意到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进的政治经济改革,在无法取得成效和人民群众认同的情况下,苏共党内由挫折感引发了急躁冒进情绪,为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苏联领导人准备用一年半的时间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忽视社会稳定的激进计划的实施加剧了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望进一步落空,产生了普遍的不满和怨恨情绪,更加动摇了对苏共的信任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三)中国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稳健推进改革与发展
  中国改革的路径与苏联、东欧国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与苏东国家相比,中国的改革路径是:先从经济领域开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逐步推进,再逐步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期间,时刻重视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循序渐进式的战略。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分两个“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加以实现,让人民群众不间断体验改革和发展的成效,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四)历史启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正如邓小平一再强调指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这是我党在汲取了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政治风波和苏东社会动乱、改革失败的历史警示后,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一个基本方针。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稳定是改革、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都要始终遵循这个基本方针。
  四、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社会主义事业就其深刻程度和艰巨性来说,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离开了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不可想象的。不断开拓创新是执政党实施政治领导的第一要务。
  回顾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无论是苏联,还是东欧,亦或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的兴衰成败,应该从党的自身建设上寻找原因。战后和平建设时期的苏共党内,主观主义盛行,教条主义严重,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僵化,缺乏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导,失去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开拓创新能力,先进性丧失,执政能力弱化,已无法承担起繁重的改革、发展重任。党的自身组织建设存在着重大缺陷和失误,导致党失去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党的基层组织失去战斗堡垒的作用,党已无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致痛失执政地位,而且被迫解散,这是苏东在党的建设上全局性失误导致的必然结果。
  苏联和东欧等国在党的建设上的惨痛历史教训深刻启示我们: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动摇的根本政治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必须勇于探索,持续创新。改革发展永不停滞,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便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善于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汲取改革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永不间断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生机和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型的建筑物也越来越多,因此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就更加频繁。良好的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是施工工程的重要开端,这一技术在满足建筑施工要求的同时还能增进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因此,对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技术探讨;特点;风险;工艺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64-01 
期刊
【摘 要】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水利工程而言,水土保持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同时因为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同时还能带来一定的效益,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而且还能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经验,以及社会效益,因此加强水土保持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对此本文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介绍及水土保持效益的相关方面。  【关键词】水土
期刊
【摘 要】河道作为城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河道治理工程中,偏重于防洪、排涝、航运等功能,忽视了河道的生态功能,造成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恶化、水生动植物减少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加剧。因此,当前要改善我国河道治理的现状,就要从河道的水土保持入手,并探究河道管理的生态治理方式,从而从根源上改善我国城镇河道的基本治理情况。基于此,文章对城
期刊
【摘 要】当前,高层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象征。而高层建筑的设计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一刹那,为实现城市同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高层建筑设计分析和研究,提高建筑设计作品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基于此,文章对高层建筑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67
期刊
【摘 要】对于者护岸的加固,采用传统的圃堰施工方法既影响通航又增加工程造价,故在运河航道整治工程采用了新型的水下砼浇筑工艺。本文主要介绍了水下混凝土模板加工,加固措施及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  【关键词】内河近岸;水下混凝土;施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68-01  一、工程概况  浙江某航道按三级通航标准整治,航道口宽90m,底宽70m,设计水深3.2m,弯曲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不断冲击人们的生活,智能化已是现代公用、民用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智能建筑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现场工作中质量控制的基本思路,从而确保新技术、新工艺能够按照设计与用户需求顺利进行;同时,加快培育人才队伍建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是建立队伍的方向。  【关键词】工程监理;智能建筑;质量;发展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发展并对其特点做了笔者观点性的阐述。接着又对我国现代园林建筑发展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最后在分析园林建筑发展的种种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园林建筑行业做了笔者观点性的未来趋势展望。  【关键词】园林建筑、发展、趋势、展望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65-01  一、现阶段我国园林建筑发展简史  我们国家的园林艺术至今
期刊
【摘 要】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围堰技术导流工程建筑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实现资源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在高山狭谷河流上进行水电开发,首先要做好截流工作,故围堰的设计和施工往往不可忽视,确保围堰的稳定并具有良好的抗渗和防冲性能是前提,要经过精心设计、科学组织、及时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围堰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导流;围堰技术  文章编号:ISSN1006
期刊
【摘 要】调查分析工作指搜集、整理和分析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资料的过程。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则主要对工程中的影响工程经济合理完成的各种环节进行管理,土壤调查分析就是其中一种,近年来,土壤调查分析在我国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分析土壤调查分析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为重点,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土壤调查分析在项目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应用为人民服务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商业空间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空间越来越拥挤的情况下,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来进行现代商业空间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节约城市空间、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创造良好条件。对此,本文就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应用于现代商业空间设计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商业空间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策略  文章编号:I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