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研究现状,对居住环境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作了相关的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研究状况
当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在城市居住环境的研究层出不穷,所研究的方向亦各不相同。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主要提倡宜居型城市、田园型城市以及生态型城市等类型的城市化建设。但其中宜居型城市建设在社会上的呼声较高,主要因其实现过程、生活质量直接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不局限于对居住环境的评价,并致力于实现环境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宜居型城市可给居住者带来工作机会,增加就业率,对居民生活成本、公共交通设施、生命财产安全、人文居住环境以及广泛的夜生活等都能统筹兼顾。国外研究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起步较中国早,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结合国外城市居住环境理论与模型等相关知识,依据我国当前国情及居民生活现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著名建筑师吴良镛先生在进行人居环境领域探究时,曾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书中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聚居是一个整体概念,规划研究对象时需侧重整体。以微观视角可对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交通、公共安全以及职住分开等方面进行观察。交通便利对上班族的助力较大,在对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进行评价研究时将会有所侧重。公共安全是当前社会发展首要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程加快,区域安全问题愈加明显,研究分析公共安全领域,将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职住分开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居民居住环境和就业环境分明,居民的居住环境期望放松而得到良好的休息,就业环境则与之相反,竞争力较强、精神上较为紧张、二者分开可促使居民能够较好工作和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
二、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内容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空间格局、服务设施等方面,还应考虑居民周围的人文环境。城市内部居住的自然环境主要对该区域绿化状态、绿地面积、公园面积水域环境等进行相关的研究,空间格局则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现状、居住社区的规模状态以及合理的公共空间分区等可采取实地考察得办法以便掌握第一手相关资料。在服务设施方面,则需分析社区物业管理方式与内容,教育资源状况、生活消费区域以及医院、银行等服务设施的健全性和安全性。而人文环境则是在进行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建设时可保留原有的社区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进行良好的改建,以便促使居民更加认可接受居住社区,积极开展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当前,对居住环境的研究内容主要首先在于建立健全居住环境指标体系,完善单指标评价与综合评价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结合评价结果以便更好促进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探索。其次则为将居住环境相关研究的评价值具体化,能够以量度衡量居住环境质量,有效分析居住环境的影响因素。评价居住环境可从客观实体与主观认知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居住环境的客观实体侧重具体值的结果显示,主观认知则需居民配合相关调查,真实了解居民对现居环境内容的满意度与认同程度。细分居住环境客观评价层面则主要对交通线路、设施、绿地等进行量的评价,以便全面了解城市环境建设和改善的程度。在进行主观评价工作时可采取实用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其在评价指标上可选取居住安全、环境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捷、舒适居住等方面。居住安全在对城市居住环境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障居住安全才能开展评价工作的正常进行。安全性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可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个方面进行,其中自然灾害主要是对水灾和火灾的发生几率以及该区域救灾效的评价;人为灾害则指交通现状和治安情况等造成的居民损失程度。环境健康则是指空气质量较好,居住区周围没有污染源,垃圾处理、机动车尾气以及噪声污染等方面都能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生活方便评价指标是指居住环境周围的相应配套设施齐全,居民可就近解决相关日常生活问题,收集居民对服务设施的评价信息。出行便捷则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对交通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对居住范围内的道路便利性的评价。居住舒适则需调查整体居住环境的评价,进一步对居民之间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存在的自然环境等综合评价信息进行统计。
四、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方法
(一)GIS系统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日益完善,利用有效地GIS评价方法将能将居住环境评价信息与城市内部居住结构统一分析。借助于GIS系统的空间分析性能,将能实现对居住环境具体评价数据的汇总整理,直观反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现状。GIS系统下的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评价方法可如下图1所示:
利用遥感图像、专题图件以及社会调查数据,借助问卷调查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者对相关影响因素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多元统计分析相关的影响因子。若所有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相关评价标准则可利用空间评价单元的GIS划分,选取相关的空间评价因子,进而利用多元聚类分析,评价和分析相关要素。采用GIS地图代数运算有效分析居住环境空间差异,在使用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最终得出居住环境评价结果,进而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二)经济价值评价法。经济价值评价法可预估居住环境质量带来的经济效益,结合预估结果评价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汇总居住环境完善前后的经济效益变化。采用经济价值评价法可凭借补偿变量与等价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取评价结果。补偿变量需以居民当前环境的经济效用为前提,预估完善居住环境应付费用;等价变量则以居住环境完善效益为基础预估最低补偿额。使用HEDONIC模型法,即价格法和效用估价法,以Q表示居住环境水准、H表示价格、边际价值设为MVq,进行公式运算:MVq=?H/?Q。利用经济价值评价法,合理计算增加居住地绿地面积、完善配套设施等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需侧重对居住区域的安全、便捷、舒适度等进行评价信息收集,针对性的提出相应评价方法,有效分析城市内部环境的影响因子,以便保障城市内部各区域的居住环境质量。同时还应加大对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建设事业,以便完善城市内部居住空间结构,为政府进行城市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贺丽娜.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3:39.
[2]刘建国,张文忠.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06:46-52.
【关键词】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研究状况
当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在城市居住环境的研究层出不穷,所研究的方向亦各不相同。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主要提倡宜居型城市、田园型城市以及生态型城市等类型的城市化建设。但其中宜居型城市建设在社会上的呼声较高,主要因其实现过程、生活质量直接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不局限于对居住环境的评价,并致力于实现环境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宜居型城市可给居住者带来工作机会,增加就业率,对居民生活成本、公共交通设施、生命财产安全、人文居住环境以及广泛的夜生活等都能统筹兼顾。国外研究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起步较中国早,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结合国外城市居住环境理论与模型等相关知识,依据我国当前国情及居民生活现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著名建筑师吴良镛先生在进行人居环境领域探究时,曾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书中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聚居是一个整体概念,规划研究对象时需侧重整体。以微观视角可对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交通、公共安全以及职住分开等方面进行观察。交通便利对上班族的助力较大,在对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进行评价研究时将会有所侧重。公共安全是当前社会发展首要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程加快,区域安全问题愈加明显,研究分析公共安全领域,将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职住分开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居民居住环境和就业环境分明,居民的居住环境期望放松而得到良好的休息,就业环境则与之相反,竞争力较强、精神上较为紧张、二者分开可促使居民能够较好工作和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
二、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内容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空间格局、服务设施等方面,还应考虑居民周围的人文环境。城市内部居住的自然环境主要对该区域绿化状态、绿地面积、公园面积水域环境等进行相关的研究,空间格局则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现状、居住社区的规模状态以及合理的公共空间分区等可采取实地考察得办法以便掌握第一手相关资料。在服务设施方面,则需分析社区物业管理方式与内容,教育资源状况、生活消费区域以及医院、银行等服务设施的健全性和安全性。而人文环境则是在进行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建设时可保留原有的社区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进行良好的改建,以便促使居民更加认可接受居住社区,积极开展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当前,对居住环境的研究内容主要首先在于建立健全居住环境指标体系,完善单指标评价与综合评价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结合评价结果以便更好促进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探索。其次则为将居住环境相关研究的评价值具体化,能够以量度衡量居住环境质量,有效分析居住环境的影响因素。评价居住环境可从客观实体与主观认知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居住环境的客观实体侧重具体值的结果显示,主观认知则需居民配合相关调查,真实了解居民对现居环境内容的满意度与认同程度。细分居住环境客观评价层面则主要对交通线路、设施、绿地等进行量的评价,以便全面了解城市环境建设和改善的程度。在进行主观评价工作时可采取实用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其在评价指标上可选取居住安全、环境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捷、舒适居住等方面。居住安全在对城市居住环境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障居住安全才能开展评价工作的正常进行。安全性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可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个方面进行,其中自然灾害主要是对水灾和火灾的发生几率以及该区域救灾效的评价;人为灾害则指交通现状和治安情况等造成的居民损失程度。环境健康则是指空气质量较好,居住区周围没有污染源,垃圾处理、机动车尾气以及噪声污染等方面都能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生活方便评价指标是指居住环境周围的相应配套设施齐全,居民可就近解决相关日常生活问题,收集居民对服务设施的评价信息。出行便捷则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对交通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对居住范围内的道路便利性的评价。居住舒适则需调查整体居住环境的评价,进一步对居民之间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存在的自然环境等综合评价信息进行统计。
四、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方法
(一)GIS系统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日益完善,利用有效地GIS评价方法将能将居住环境评价信息与城市内部居住结构统一分析。借助于GIS系统的空间分析性能,将能实现对居住环境具体评价数据的汇总整理,直观反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现状。GIS系统下的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评价方法可如下图1所示:
利用遥感图像、专题图件以及社会调查数据,借助问卷调查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者对相关影响因素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多元统计分析相关的影响因子。若所有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相关评价标准则可利用空间评价单元的GIS划分,选取相关的空间评价因子,进而利用多元聚类分析,评价和分析相关要素。采用GIS地图代数运算有效分析居住环境空间差异,在使用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最终得出居住环境评价结果,进而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二)经济价值评价法。经济价值评价法可预估居住环境质量带来的经济效益,结合预估结果评价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汇总居住环境完善前后的经济效益变化。采用经济价值评价法可凭借补偿变量与等价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取评价结果。补偿变量需以居民当前环境的经济效用为前提,预估完善居住环境应付费用;等价变量则以居住环境完善效益为基础预估最低补偿额。使用HEDONIC模型法,即价格法和效用估价法,以Q表示居住环境水准、H表示价格、边际价值设为MVq,进行公式运算:MVq=?H/?Q。利用经济价值评价法,合理计算增加居住地绿地面积、完善配套设施等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需侧重对居住区域的安全、便捷、舒适度等进行评价信息收集,针对性的提出相应评价方法,有效分析城市内部环境的影响因子,以便保障城市内部各区域的居住环境质量。同时还应加大对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建设事业,以便完善城市内部居住空间结构,为政府进行城市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贺丽娜.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3:39.
[2]刘建国,张文忠.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06: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