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印迹检测表皮下免疫性大疱病血清与疱液中基底膜自身抗体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es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5示LABD、BP、EBA血清中BMZ-Ab分别结合97000、180000、290000的表/真皮抗原;2、4、6示与之相对应的LABD、BP、EBA疱液中BMZ-Ab分别结合相同分子量的表/真皮抗原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SABD)是一组以皮肤、粘膜反复出现红斑、水疱、大疱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其靶抗原的特性、基底膜带自身抗体(BMZ-Ab)的沉积方式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线性IgA大疱病(LABD)、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等几种疾病。完整及盐裂皮肤的间接免疫荧光(IIF)表明各种SABD血清及疱液中可出现相同的BMZ-Ab沉积方式[1]。我们应用免疫印迹法(IB)对3例不同的SABD患者血清与疱液中BMZ-Ab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皮质类固醇长期外用可致多种不良反应,且有依赖性,现总结此类患者124例临床表现,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myc、抑癌基因p53和凋亡保护基因bcl-2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异常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非同位素核酸原位杂交技术从蛋白和mRNA二个水平检测了36份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c-myc、p53和bcl-2的表达状况。结果 银屑病表皮中的c-myc、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加,而bcl-2阳性细胞在表皮基底层中明显减少。在PCNA阳性细
期刊
白癜风是以表皮内黑素细胞损伤和消失为特点的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患病率约1%.我们自1994年初用中药消白汤内服、消白酊外涂,配合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获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中华皮肤科杂志发表的彩色摄影图片,采用纪实性手法拍摄,较好地表达了主体(皮损)的形态和色彩,在构图上有其鲜明特点。纪实性拍摄皮损能如实地再现其表面特征,图像清晰是其基本要求。如图“寻常型天疱疮并甲下出血”(1998,31:217),画面中主体(甲半月板下出血性紫红斑)形态十分清晰,其红肿的甲皱襞、皮纹及拇趾上的毛发也清晰可辨。作者采用俯视拍摄,清晰的画面给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皮损形态的表达
期刊
期刊
1998年夏,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安徽省沿江各地市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洪涝灾区大部分地区皮肤病呈现暴发趋势.我们于1998年8月19~23日和8月28日至9月2日在部分受灾地区进行抗洪救灾医疗活动的同时,对洪涝灾区常见皮肤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目的 对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类型的性病人群进行生殖支原体(Mg)感染状况检测分析,以明确Mg感染在非淋菌性尿道炎中的可能致病作用。方法 采用两对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根据Mg粘附蛋白基因及支原体种属内核糖体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收集广东、昆明、上海、南京、常州等地性病门诊和(或)性罪错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结果 性病高危人群的Mg-DNA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体检组(χ2=7822,P<001),其中广
近来文献报道,表皮白介素1(IL-1)系统的调节紊乱与银屑病皮损的形成有密切关系[1]。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针对IL-1全部家族成员的RNA探针,在银屑病患者的非皮损皮肤和正常人皮肤中对IL-1α、IL-1β、IL-1R1(Ⅰ型受体)、IL-1R2(Ⅱ型受体)、IL-1ra(受体拮抗剂)的mRNA转录水平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近年来,我们对住院的患者常规进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查,发现一些梅毒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但也发现5例老年男性内科病患者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呈假阳性反应,现分析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