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艺人焚香取土制面具
乌兰召村是普通蒙汉杂居村落。关于“呼图格沁”产生的年代,目前缺乏准确、一致的观点。诸多传说之一,说1543年成吉思汗第二十世孙索诺木杜棱在此建敖汉部,起初风调雨顺,后来发生天灾瘟疫,人难繁衍,牛羊绝迹。当时著名的喇嘛嘎拉德恩到西天拜佛求方,经弥勒佛指点,他找来了阿尔泰山白音查干老人(“北方之神”白胡子老头)来到草原为百姓禳灾降福,使吉祥幸福之光重新普照人间。此后,村民们遵照仙翁留言,每年正月装扮成仙翁的模样:白胡须、白眉毛,身着白羊皮祆。依照仙翁所为:一手捻麻栎珠、一手执宝杖,挨家逐户地驱邪、消灾、祝福,为土地带来生机和活力。
每年的正月初五, “呼图格沁”的艺人们在当年的“会首”带领下,来到村外排碱渠焚香取土。取土之前唱一段祭词:“今天要出‘呼图格沁’啦,到这里来取土……请土地爷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含碱的土疙瘩搬回家使用镰刀等农具削、刮,短短几分钟,庄严、神秘的泥坯就雕刻完成。用猪皮熬制的水胶在泥坯上糊20多层碎纸,待碎纸干后再用小锤将疙瘩砸碎倒出土渣,纸模就基本成形。再对纸模粗粝的边缘进行简单修剪,按照正常人脸的大小手工缝边。纸模做好还要上彩、绘制角色的画像,给眼眶打孔,最后加上一些装饰物,面具才算基本完成。仪式剧中主要角色白老头,其胡须制作的材料首选公山羊的胡子或者白马鬃。传说用白老头的胡须系上铜钱,送给求子的夫妇,第二年必如偿所愿。乌兰召气候干燥,面具一般晾晒一两天即干。若遇下雪天,则需在炕头或炉前烘烤。由于面具是纯手工绘制,所以每一年的形象不会完全相同,但是整体面貌出入不大。艺人们就地取材制作的面具,虽然粗糙但不影响“呼图格沁”在村民中如神亲临的地位。
取土、做坯、糊纸、上彩、打孔、晒面具等等,每个环节都会说唱敬奉神灵的歌曲,有非常庄重的仪式。“忘不了成吉思汗,忘不了故乡,忘不了蒙古族的血统……”“呼图格沁”经历了“人为淘汰思想”的十年,许多艺人去世或者放弃了演出和学艺。目前能做面具的艺人只有乌兰召村金永利等几位。
白老头挨家逐户送吉祥
“呼图格沁”仪式剧中人物形象为固定的六个:须发飘然的老寿星白老头、温柔善良的曹门代(妻子)、活泼可爱的花日(女儿)、敦厚老实的朋斯克(义子),还有孙悟空和猪八戒。除了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面具与《西游记》中的形象吻合外,其余四个均为善良的形象,是神仙的化身。
到了正月十三,六个蒙古族男子分别戴上符合各自身份的面具,戴上面具就意味着神灵附体。所说的话是神的语言,所做的动作是神的指示!他们唱着《敖汉赞歌》《鸡鸭庙歌》等,载歌载舞地出发了。歌曲速度緩慢,适合于边走边唱,颇似汉族秧歌的“踩街”和“行街”。行进中孙悟空和猪八戒在前边跳跃开路,其余的横排在后,白老头居中。
小钢炮似的“二踢脚”和喧闹的鼓镲歌舞之声,立即惊醒了原本安静的村庄。不一会就聚集了很多前来看热闹的村民。每当进入一户人家之前,白老头和主人会有—段韵白表演,告诉主人自己是云游四方的神仙,特意到此地为百姓驱邪赐福。主人认为:哎呀!这个真是对咱老百姓有好处呀!赶紧往屋里请!艺人们进了院子唱起祝福的歌曲,跳着吉祥的“盘肠舞”。跳“盘肠舞”的时候,白老头会将麻栎珠套在宝杖上,然后举起宝杖将麻栎珠对着天空迅速地摇晃,象征着驱魔。有的孩子不舒服了,白老头就把孩子叫过来,摸索摸索孩子的脑袋瓜,又给说些吉祥的话。曹门代和花日手持颜色鲜艳的彩帕,双手交叉或双手同向“甩巾”舞动。猪八戒扛九齿钉耙模仿《西游记》中的造型。双手为了配合脚上的舞蹈动作,孙悟空的金箍棒演变成了双宝棍,左右手各执一根,不停向各个方向挥动而舞。艺人们不停地演唱着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祈福歌,有时还夹杂着召唤福、禄吉祥快快降临的“呼来……呼来……”的祈求吆喝声。 白老头一行四人进屋之后的歌曲选择以表达祝福内容为主。赞美主人家“你的五串钥匙啊,主人哪,摆在箱箱柜柜上啊哈……你的箱箱柜柜哟,主人哪,装满绫罗绸缎满啊哈……”每念唱一句,就用手中的佛珠敲击桌面一次,曲调优美又充满力量感,同时起到打击乐伴奏的作用。当主人提出“求子”愿望时,白老头就从自己的白胡子上拽下一根系上铜钱,说着祝词送给女主人。并嘱咐白天带在身上、晚上放在枕下,第二年就会生下贵子。对于不求子的人家,白老头会针对主人的需求选择内容适合的仪式歌曲,如《赞扬主人歌》《祝福歌》等进行演唱。孙悟空和猪八戒则分别被主人带到马棚和猪圈,给马添草给猪加食。师兄弟俩会故意露出很不情愿的表情,甚至向主人讨要食物,幽默逗趣的情节哄得不能进屋的群众哈哈大笑,给村庄增添了欢快的气氛。孙悟空、猪八戒汉族形象的出现,代表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渗透。
当艺人们唱起《青乌歌》的时候,主人知道表演队伍要走了,这时主人往往会与白老头开玩笑,故意将曹门代留下不让走。于是白老头又不得不唱起《求情歌》“雪白的蒙古袍,是你给我亲手做;虽然我已白发苍苍,对你毕竟是个伴儿吧……”这时神仙们已不再威武庄重,而是亲近可爱的样子。“西边的杭盖尔大山上,茂密的柳林在呼啸;忠诚的情侣你和我呀,定会叙述着古今的生活……”要回老伴儿曹门代后,艺人们唱起《四个杭盖》向另一家走去,直到把祝福带给全村各家各户为止。
乌兰召人家请“呼图格沁”,有些出于娱乐的目的,也有祝寿、求子、求平安或者为病人驱邪等等,但更多的是文化认同。几百年来,他们对“呼图格沁”有深厚的感情,希望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流传下去,充满自觉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雁归来祈福明天更英好
按照传统习惯, “呼图格沁”的演出从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必须连跳三天,而且连跳三年不可间断。正月十六晚上,艺人们再次戴上面具,来到村子西北方向的西庙遗址。等到满天星斗之时,用玉米秸架起柴火堆。在鼓、镲伴奏声中,艺人们围着火堆一边跳舞一边唱起《祭火歌》:“圣祖成吉思汗哟,你用你的恩德,赋予我们快乐幸福的生活吧……”歌声中带着祈求的口吻,也充满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自豪感。在火上跳来跳去并顺势将面具丢在火堆里烧化,以此来保佑所有的请求和心愿顺利实现。至此,“呼图格沁”仪式表演就正式结束了。
北方的冬夜分外寒冷,在宗教气氛的鼓镲声和悠长的歌声中,上百位村民一直跟随观看。无论是仪式行为者还是十里八村围观的男女老少,无不处于喜庆、热烈的情绪中。
“呼图格沁”一直被当地的村民视为十分严肃而神圣的文艺活动。早在海力王府时期,多罗郡王每年都邀请很多演出队到府上表演。王府的官员要手举羊头骨骑马绕王府三圈以示迎接。一般百姓也要手捧香烛和哈达出迎以示虔诚。如今海利王府只剩几段残墙,某些传统艺术也因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而被推向了边缘。“呼图格沁”的表演内容没有文字记录,仪式歌曲全部以蒙古语进行传唱。虽然文化部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着手整理其相关资料,并加以保护,但现状不容乐观,年轻人里几无传承者。
“春天里到来哟,回归的大雁呀,你鸣得嘹亮又动听啊……让我们的生活,像大雁叫声一样美好哟……”我们深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呼图格沁”这支蒙古族民间舞蹈和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一定会重新焕发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