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当了11年的兵 ,35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她不仅是一名兢兢业业的作家,还是一位非常称职的母亲,从小到大,儿子芦淼都是毕淑敏心中的“宝”。2008年5月13日到9月4日,毕淑敏带着儿子芦淼进行了邮轮环球游,整个行程为期114天,历经二十余个国家,并最终结集出版了《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
一定要陪着儿子一起成长
毕淑敏写过很多作品,《女人之约》《预约死亡》《红处方》《血玲珑》……每一部都十分引人注目,但她最上心的还是《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与儿子卢淼共同完成的《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因为那是她怀着对儿子真挚的爱,用心血写成的亲情之作。
毕淑敏是为了儿子放弃军人生涯的。当年,她刚生完孩子,就返回位于阿里地区的部队了,儿子芦淼托付给了老家的婆婆。儿子1岁多的时候,婆婆寄来了照片,毕淑敏一看,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照片里的儿子小小瘦瘦的,佝偻着身子,脸色苍白。做医生的毕淑敏明白,儿子这是缺钙啊!她难过了好几天,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转业。11年的军旅生涯培育了毕淑敏献身国防忠于职守的人生理想,可是为了儿子,她却打起了退堂鼓。在转业报告中,毕淑敏这样写:“作为一名军人,为祖国,我已忠诚地戍边11年。现在,我想回家,为我儿子尽职。”
毕淑敏的爱子之心打动了阿里军区司令部的领导,他们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毕淑敏的转业要求。毕淑敏终于可以回家照看自己的宝贝儿子了。
虽然刚转业的毕淑敏很忙碌,但她坚决要求自己带孩子,她不想让孩子在永不重来的童年生活里因为缺乏母亲悉心的照顾而有丝毫的缺憾。她把儿子从婆婆那里接了回来,陪伴他成长。
教儿子学会自由选择独立生活
毕淑敏疼儿子,儿子生病了,再要紧的事情她都放下,给儿子喂水喂药;儿子不开心,再重要的工作她都推掉,给儿子讲故事逗他高兴。成长中的儿子也有很顽皮、很叛逆、拒绝听从妈妈叮嘱的时候,这时,毕淑敏就让他自由地选择独立生活。她认为,反正有母亲看着,孩子再怎么叛逆,也出不了轨,不妨给他点自由让他学会独立。
和不少小孩子一样,芦淼不喜欢多穿衣服,看见大太阳就叫嚷着脱外套。最初,每当儿子要脱衣服的时候,毕淑敏都会苦口婆心地教导他“春捂秋冻”,可后来,她发现儿子虽然当着她的面穿上了衣服,出门照样就脱了。于是,她不再“碎碎念”,而是任由儿子自己决定生活细节,这样一来儿子反倒可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儿子生病了,做医生的毕淑敏画张路线图,让他自己去医院看病。
母亲的做法,让芦淼觉得开心,也培养了他的责任心,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动辄搬出“我妈说了”来推卸责任,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去选择,所以比起其他的孩子,芦淼的幸福感多了很多。上学之后,芦淼常常会一脸幸福地对母亲说:“妈,我一直认为他们(同学朋友)都跟我一样的自由呢!原来不是啊!”毕淑敏听了心里偷偷地乐,看来自己的放手,还真的是让儿子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幸福。
“打孩子”也是一种可取的家教方法
毕淑敏为人平和,11年的军旅生涯磨练出她宠辱不惊遇事平稳的性格,可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她也曾经采用过暴力的教育方法:打!
芦淼很小的时候,毕淑敏天天把儿子捧在手心里,别说打儿子,就是别人碰儿子一根指头,她都不乐意。可芦淼懂事后,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叛逆,毕淑敏在夸奖、批评,甚至恐吓等方法都失效之后,拿出了最后一件家教法宝——打!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打在儿子身上疼在母亲心里,可玉不磨不成器,只要打得适当,就能让儿子牢记自己犯的错误,懂得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种种规矩。
毕淑敏每次责打儿子,都会先讲清楚道理,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毕淑敏从来也不用工具,只用手打,她觉得这样可以精确地掌握下手的轻重,让儿子受到教训而又不至于伤害他的身体。
芦淼走过了那段青春懵懂的岁月之后,成了一个蓬勃向上知书达理的好青年。儿子懂事了,毕淑敏也就不再动用“打”这种暴力的方法了。如今,一些家长向毕淑敏提出 “是否可以打孩子”的疑惑时,毕淑敏会笑着说:“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认为都不必打,对他们来说,打是没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打与不打,其实都是爱。”
巧妙消除代沟顺利和孩子沟通异性问题
很多家长对于如何消除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如何和孩子沟通两性问题颇为头疼,在儿子的青春期阶段,毕淑敏也曾经有过一样的烦恼。不过,她开动脑筋,想了一个好主意。
那一次,海外的朋友寄来的刊物里有一份面向少男少女的问卷,题目是:“异性的哪种特质最吸引你?”毕淑敏知道儿子拒绝和自己谈“性”,就想用这份答卷和儿子说说和异性交往的问题。
可没想到,儿子只看了一眼问卷,就明白了妈妈的“小九九”,根本就不愿做。毕淑敏了解儿子的倔强和要强,就故意说:“作为一个母亲,我想了解你的想法,是很正当的。一个人心底无私才天地宽,你是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襟怀坦荡才对,这样遮遮掩掩拒绝表露内心的看法干什么!”听了母亲这番话,芦淼低下了头,毕淑敏趁热打铁,软硬兼施:“来,帮我看看这个词,第14条‘你是否喜欢酷’是什么意思,残酷还是严酷?怎么能让孩子们喜欢残酷的生活呢,这道题也太匪夷所思了吧。”芦淼一听笑了起来,话匣子终于打开了:“连酷都不懂,还算什么作家。酷就是冷峻漠然的样子,是个好词。”毕淑敏故意说:“喔。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不喜欢这个酷。”
接下来,母子俩就从“酷”字开始,谈起了各自对生活、对异性的看法,芦淼也在母亲的引导下,认认真真地填写了母亲递给他的答卷。然后母子俩还饶有兴趣地就问题和答案进行了一番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代沟消除了,毕淑敏也了解并引导了儿子对于异性的看法。
在很多次这样的沟通之后,毕淑敏和儿子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芦淼对于异性的喜好和选择异于毕淑敏的喜好和选择,但是他会认真地考虑母亲的意见,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他自己手中。这样的结果,母子俩都很满意,而作为母亲,毕淑敏也顺利地完成了对儿子的青春期的性教育。
一定要陪着儿子一起成长
毕淑敏写过很多作品,《女人之约》《预约死亡》《红处方》《血玲珑》……每一部都十分引人注目,但她最上心的还是《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与儿子卢淼共同完成的《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因为那是她怀着对儿子真挚的爱,用心血写成的亲情之作。
毕淑敏是为了儿子放弃军人生涯的。当年,她刚生完孩子,就返回位于阿里地区的部队了,儿子芦淼托付给了老家的婆婆。儿子1岁多的时候,婆婆寄来了照片,毕淑敏一看,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照片里的儿子小小瘦瘦的,佝偻着身子,脸色苍白。做医生的毕淑敏明白,儿子这是缺钙啊!她难过了好几天,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转业。11年的军旅生涯培育了毕淑敏献身国防忠于职守的人生理想,可是为了儿子,她却打起了退堂鼓。在转业报告中,毕淑敏这样写:“作为一名军人,为祖国,我已忠诚地戍边11年。现在,我想回家,为我儿子尽职。”
毕淑敏的爱子之心打动了阿里军区司令部的领导,他们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毕淑敏的转业要求。毕淑敏终于可以回家照看自己的宝贝儿子了。
虽然刚转业的毕淑敏很忙碌,但她坚决要求自己带孩子,她不想让孩子在永不重来的童年生活里因为缺乏母亲悉心的照顾而有丝毫的缺憾。她把儿子从婆婆那里接了回来,陪伴他成长。
教儿子学会自由选择独立生活
毕淑敏疼儿子,儿子生病了,再要紧的事情她都放下,给儿子喂水喂药;儿子不开心,再重要的工作她都推掉,给儿子讲故事逗他高兴。成长中的儿子也有很顽皮、很叛逆、拒绝听从妈妈叮嘱的时候,这时,毕淑敏就让他自由地选择独立生活。她认为,反正有母亲看着,孩子再怎么叛逆,也出不了轨,不妨给他点自由让他学会独立。
和不少小孩子一样,芦淼不喜欢多穿衣服,看见大太阳就叫嚷着脱外套。最初,每当儿子要脱衣服的时候,毕淑敏都会苦口婆心地教导他“春捂秋冻”,可后来,她发现儿子虽然当着她的面穿上了衣服,出门照样就脱了。于是,她不再“碎碎念”,而是任由儿子自己决定生活细节,这样一来儿子反倒可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儿子生病了,做医生的毕淑敏画张路线图,让他自己去医院看病。
母亲的做法,让芦淼觉得开心,也培养了他的责任心,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动辄搬出“我妈说了”来推卸责任,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去选择,所以比起其他的孩子,芦淼的幸福感多了很多。上学之后,芦淼常常会一脸幸福地对母亲说:“妈,我一直认为他们(同学朋友)都跟我一样的自由呢!原来不是啊!”毕淑敏听了心里偷偷地乐,看来自己的放手,还真的是让儿子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幸福。
“打孩子”也是一种可取的家教方法
毕淑敏为人平和,11年的军旅生涯磨练出她宠辱不惊遇事平稳的性格,可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她也曾经采用过暴力的教育方法:打!
芦淼很小的时候,毕淑敏天天把儿子捧在手心里,别说打儿子,就是别人碰儿子一根指头,她都不乐意。可芦淼懂事后,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叛逆,毕淑敏在夸奖、批评,甚至恐吓等方法都失效之后,拿出了最后一件家教法宝——打!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打在儿子身上疼在母亲心里,可玉不磨不成器,只要打得适当,就能让儿子牢记自己犯的错误,懂得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种种规矩。
毕淑敏每次责打儿子,都会先讲清楚道理,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毕淑敏从来也不用工具,只用手打,她觉得这样可以精确地掌握下手的轻重,让儿子受到教训而又不至于伤害他的身体。
芦淼走过了那段青春懵懂的岁月之后,成了一个蓬勃向上知书达理的好青年。儿子懂事了,毕淑敏也就不再动用“打”这种暴力的方法了。如今,一些家长向毕淑敏提出 “是否可以打孩子”的疑惑时,毕淑敏会笑着说:“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认为都不必打,对他们来说,打是没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打与不打,其实都是爱。”
巧妙消除代沟顺利和孩子沟通异性问题
很多家长对于如何消除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如何和孩子沟通两性问题颇为头疼,在儿子的青春期阶段,毕淑敏也曾经有过一样的烦恼。不过,她开动脑筋,想了一个好主意。
那一次,海外的朋友寄来的刊物里有一份面向少男少女的问卷,题目是:“异性的哪种特质最吸引你?”毕淑敏知道儿子拒绝和自己谈“性”,就想用这份答卷和儿子说说和异性交往的问题。
可没想到,儿子只看了一眼问卷,就明白了妈妈的“小九九”,根本就不愿做。毕淑敏了解儿子的倔强和要强,就故意说:“作为一个母亲,我想了解你的想法,是很正当的。一个人心底无私才天地宽,你是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襟怀坦荡才对,这样遮遮掩掩拒绝表露内心的看法干什么!”听了母亲这番话,芦淼低下了头,毕淑敏趁热打铁,软硬兼施:“来,帮我看看这个词,第14条‘你是否喜欢酷’是什么意思,残酷还是严酷?怎么能让孩子们喜欢残酷的生活呢,这道题也太匪夷所思了吧。”芦淼一听笑了起来,话匣子终于打开了:“连酷都不懂,还算什么作家。酷就是冷峻漠然的样子,是个好词。”毕淑敏故意说:“喔。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不喜欢这个酷。”
接下来,母子俩就从“酷”字开始,谈起了各自对生活、对异性的看法,芦淼也在母亲的引导下,认认真真地填写了母亲递给他的答卷。然后母子俩还饶有兴趣地就问题和答案进行了一番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代沟消除了,毕淑敏也了解并引导了儿子对于异性的看法。
在很多次这样的沟通之后,毕淑敏和儿子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芦淼对于异性的喜好和选择异于毕淑敏的喜好和选择,但是他会认真地考虑母亲的意见,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他自己手中。这样的结果,母子俩都很满意,而作为母亲,毕淑敏也顺利地完成了对儿子的青春期的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