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两会”期间,围绕经济转型、金融中心建设、国资整合方向等重大事项,各方当事者只言片语之间,已透露出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
1月31日,大雪初霁。上海市十三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落下帷幕。下午4时,友谊会堂宴会厅灯火通明,上海市政府新领导班子在中外记者面前集体亮相。
在连任上海市长的韩正身后,八位副市长中出现了五张新面孔。其中备受外界关注者,包括由中国证监会第一副主席调任上海的屠光绍、由央企宝钢集团董事长转入政坛的艾宝俊。
“新任多于连任,是本届班子的一个特点。”韩正说。
2006年上海社保案以来,久违多年的干部流动重现上海政坛。2007年,习近平与俞正声先后调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同期,上海本地干部多有“外调”,如原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姜斯宪调任海南省副省长,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熊建平调任天津市副市长,原中共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杜家毫调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等。
人事初定,鼎新待举。此次上海“两会”期间,围绕经济转型、金融中心建设、国资整合方向等重大事项,各方当事者只言片语之间,已透露出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
“起吊机经济”待转型
此次人代会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上海的信息服务业不如北京,民营的高科技产业不如深圳。这番言论,被认为意在“点醒”沉醉于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干部。
“上海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导的投资结构还在继续强化,产业投资、非国有经济及民间投资不足状况仍未改观。” 上海政协在发给本届委员的《上海2007年经济运行状况评估》中亦有此警告。
长期以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令上海实现了连年增长。这种被喻为“起吊机经济”的增长方式,与无所不在的强势政府相表里,目前亟待转型。
市政府在人大的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2.6%,2007年预计达到1.2万亿元。但专家们从中读出喜中之忧:直到2007年,上海投资结构中的“起吊机”成分仍有大幅扩张之势。当年前11个月,上海城市基础建设投资与建设改造投资分别增长28.8%与19.9%,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与此相对,非国有经济投资与民间投资仅增长4.1%和5.1%,反有下降趋势。
1月27日,俞正声在上海政协讲话时,把上海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当作自己的第一课题。
转型之难亦有目共睹。放弃传统产业,上海经济是否会出现“空心化”从而迅速滑落?这种担忧,使上海多年来在产业调整上进退维谷。早在2000年,第三产业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0%,至今徘徊难进。在此期间,上海并未放弃与长三角各大城市共同角逐第二产业项目。
这种担忧的背后,是上海新兴服务业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低于预期。有关专家把其原因归结为 “固步自封,重自我服务,缺乏走出上海闯天下的胆略及配套政策”。
俞正声坦言:“上海必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必须在制度创新、思想解放上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才可以保持这种发展态势,否则就要落后。”
金融中心突围
众所瞩目中,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核心内容。
一个月前,证监会第一副主席屠光绍空降上海。在新领导班子中,他分管金融、人事、监察等重要工作。
身兼专业背景和海外履历,又在央行、证交所及证监会等部门担任过管理职务,屠光绍被上海金融界期以厚望。这位前任证监会要员所面对的是一副重担。早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即明确提出,要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十多年过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口号反复重提,却难有重要突破。
一年前制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将上海证券市场市值达到7万亿元,作为到2010年的市场建设目标。然而牛市来临,上交所目前总市值已超过22万亿元,仅流通市值亦接近6万亿元。重新设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目标,成为迫切之需。
“上海建设金融中心,要以市场为核心。”首次亮相的屠光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上海目前已是各类金融要素市场集聚之所,但还要拉长金融产业链,完善市场功能,增强金融中心的辐射力。
他举例说,从资本市场看,要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和产品,将市场和融资者连接起来;还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吸引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到上海,形成资产管理中心;同时,其他金融服务行业也需要进一步发展。
有分析人士称,下一阶段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注重市场基础和服务品质的内涵提升,有望取代一味以争取更多政策、包揽天下的外延扩张式增长。
一位外资银行在沪负责人则向《财经》记者表示,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障碍,可能在于“很多标准与规则难以融入国际”。
屠光绍在此次人大的发言,恰好回应了这种担忧:“我认为需要认真研究法制建设问题。既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人家会按照国际化的东西来评判,我们必须得取得国际上的认同。”
曾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冯国勤当选上海市政协主席后亦公开表示,他将在上海政协平台上打造一个“陆家嘴金融论坛”。消息人士称,首届“陆家嘴金融论坛”有望于2008年夏举行。
此次韩正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独立篇幅论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表明上海倾向于从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去争取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上海“两会”期间,多位来自金融行业的代表、委员,亦通过不同渠道传达了这种呼声。
新一届上海市政府班子将成立浦东综合配套领导小组,市长韩正将担任组长,国家发改委的相关领导也会参与其中。该小组有望今年一季度召开部署全年工作的会议。
“放活”国企
上海市国资系统有关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上任短短三个多月的俞正声,正在摸底调研国资系统。
上海社保案发后,轰轰烈烈的上海国资整合大戏急速降温。多位上海市政府专家指出,一年多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基本停滞。
行政色彩浓郁的同类项合并,是上海国企此前五年的主要整合模式,先后以此组建了百联、锦江、光明食品等规模庞大的国资企业集团。这些由行政力量整合而成的“国企航母”,却大而不强。有全国最大商业公司之称的百联集团,成立三年间,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
去年以来,上海国资着力打造金融与产业投资“双平台”。然而无论是已经挂牌的上海国际集团,还是2月下旬即将挂牌的上海国盛集团,从自身定位到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至今模糊不清。
种种迹象显示,上海国资下一步将退出非核心主业,“放活”一批企业。
在政协会议的讲话中,俞正声谈及调研上海电气集团的感受:“400多家(下属企业)怎么管?必须把一部分放活啊!”
“上海最缺的正是企业家、创业能手和首领。”他说,“不能把企业变成一个安置干部的场所。”
上海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向《财经》记者透露,自2007年下半年始,市国资委已陆续向绝大部分沪属国资集团下发了核心主业目录。根据目录要求,企业将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做大做强核心主业,逐步退出非核心主业——或卖出,或改制。
据悉,拟定企业核心主业目录,意在将国资向优势行业、重点领域集中,更合理地规划上海40余家国资集团的行业布局。
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百联集团、上海电气等20余家大型国企集团均已接到了上海市国资委下发的核心主业目录,并开始着手对旗下产业做进一步调整。2007年新组建的上海国盛集团,目前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将全面参与上海国资的重组。
2月初,新一届上海政府将召开地方国资工作会议。业内普遍认为,届时上海国资的走向将更为清晰。解决超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认定标准,自身又无力从市场购买商品房的“夹心层”问题。
1月31日,大雪初霁。上海市十三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落下帷幕。下午4时,友谊会堂宴会厅灯火通明,上海市政府新领导班子在中外记者面前集体亮相。
在连任上海市长的韩正身后,八位副市长中出现了五张新面孔。其中备受外界关注者,包括由中国证监会第一副主席调任上海的屠光绍、由央企宝钢集团董事长转入政坛的艾宝俊。
“新任多于连任,是本届班子的一个特点。”韩正说。
2006年上海社保案以来,久违多年的干部流动重现上海政坛。2007年,习近平与俞正声先后调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同期,上海本地干部多有“外调”,如原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姜斯宪调任海南省副省长,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熊建平调任天津市副市长,原中共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杜家毫调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等。
人事初定,鼎新待举。此次上海“两会”期间,围绕经济转型、金融中心建设、国资整合方向等重大事项,各方当事者只言片语之间,已透露出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
“起吊机经济”待转型
此次人代会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上海的信息服务业不如北京,民营的高科技产业不如深圳。这番言论,被认为意在“点醒”沉醉于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干部。
“上海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导的投资结构还在继续强化,产业投资、非国有经济及民间投资不足状况仍未改观。” 上海政协在发给本届委员的《上海2007年经济运行状况评估》中亦有此警告。
长期以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令上海实现了连年增长。这种被喻为“起吊机经济”的增长方式,与无所不在的强势政府相表里,目前亟待转型。
市政府在人大的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2.6%,2007年预计达到1.2万亿元。但专家们从中读出喜中之忧:直到2007年,上海投资结构中的“起吊机”成分仍有大幅扩张之势。当年前11个月,上海城市基础建设投资与建设改造投资分别增长28.8%与19.9%,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与此相对,非国有经济投资与民间投资仅增长4.1%和5.1%,反有下降趋势。
1月27日,俞正声在上海政协讲话时,把上海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当作自己的第一课题。
转型之难亦有目共睹。放弃传统产业,上海经济是否会出现“空心化”从而迅速滑落?这种担忧,使上海多年来在产业调整上进退维谷。早在2000年,第三产业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0%,至今徘徊难进。在此期间,上海并未放弃与长三角各大城市共同角逐第二产业项目。
这种担忧的背后,是上海新兴服务业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低于预期。有关专家把其原因归结为 “固步自封,重自我服务,缺乏走出上海闯天下的胆略及配套政策”。
俞正声坦言:“上海必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必须在制度创新、思想解放上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才可以保持这种发展态势,否则就要落后。”
金融中心突围
众所瞩目中,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核心内容。
一个月前,证监会第一副主席屠光绍空降上海。在新领导班子中,他分管金融、人事、监察等重要工作。
身兼专业背景和海外履历,又在央行、证交所及证监会等部门担任过管理职务,屠光绍被上海金融界期以厚望。这位前任证监会要员所面对的是一副重担。早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即明确提出,要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十多年过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口号反复重提,却难有重要突破。
一年前制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将上海证券市场市值达到7万亿元,作为到2010年的市场建设目标。然而牛市来临,上交所目前总市值已超过22万亿元,仅流通市值亦接近6万亿元。重新设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目标,成为迫切之需。
“上海建设金融中心,要以市场为核心。”首次亮相的屠光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上海目前已是各类金融要素市场集聚之所,但还要拉长金融产业链,完善市场功能,增强金融中心的辐射力。
他举例说,从资本市场看,要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和产品,将市场和融资者连接起来;还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吸引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到上海,形成资产管理中心;同时,其他金融服务行业也需要进一步发展。
有分析人士称,下一阶段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注重市场基础和服务品质的内涵提升,有望取代一味以争取更多政策、包揽天下的外延扩张式增长。
一位外资银行在沪负责人则向《财经》记者表示,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障碍,可能在于“很多标准与规则难以融入国际”。
屠光绍在此次人大的发言,恰好回应了这种担忧:“我认为需要认真研究法制建设问题。既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人家会按照国际化的东西来评判,我们必须得取得国际上的认同。”
曾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冯国勤当选上海市政协主席后亦公开表示,他将在上海政协平台上打造一个“陆家嘴金融论坛”。消息人士称,首届“陆家嘴金融论坛”有望于2008年夏举行。
此次韩正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独立篇幅论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表明上海倾向于从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去争取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上海“两会”期间,多位来自金融行业的代表、委员,亦通过不同渠道传达了这种呼声。
新一届上海市政府班子将成立浦东综合配套领导小组,市长韩正将担任组长,国家发改委的相关领导也会参与其中。该小组有望今年一季度召开部署全年工作的会议。
“放活”国企
上海市国资系统有关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上任短短三个多月的俞正声,正在摸底调研国资系统。
上海社保案发后,轰轰烈烈的上海国资整合大戏急速降温。多位上海市政府专家指出,一年多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基本停滞。
行政色彩浓郁的同类项合并,是上海国企此前五年的主要整合模式,先后以此组建了百联、锦江、光明食品等规模庞大的国资企业集团。这些由行政力量整合而成的“国企航母”,却大而不强。有全国最大商业公司之称的百联集团,成立三年间,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
去年以来,上海国资着力打造金融与产业投资“双平台”。然而无论是已经挂牌的上海国际集团,还是2月下旬即将挂牌的上海国盛集团,从自身定位到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至今模糊不清。
种种迹象显示,上海国资下一步将退出非核心主业,“放活”一批企业。
在政协会议的讲话中,俞正声谈及调研上海电气集团的感受:“400多家(下属企业)怎么管?必须把一部分放活啊!”
“上海最缺的正是企业家、创业能手和首领。”他说,“不能把企业变成一个安置干部的场所。”
上海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向《财经》记者透露,自2007年下半年始,市国资委已陆续向绝大部分沪属国资集团下发了核心主业目录。根据目录要求,企业将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做大做强核心主业,逐步退出非核心主业——或卖出,或改制。
据悉,拟定企业核心主业目录,意在将国资向优势行业、重点领域集中,更合理地规划上海40余家国资集团的行业布局。
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百联集团、上海电气等20余家大型国企集团均已接到了上海市国资委下发的核心主业目录,并开始着手对旗下产业做进一步调整。2007年新组建的上海国盛集团,目前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将全面参与上海国资的重组。
2月初,新一届上海政府将召开地方国资工作会议。业内普遍认为,届时上海国资的走向将更为清晰。解决超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认定标准,自身又无力从市场购买商品房的“夹心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