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出现的随意,低效,烦琐的 提问现象,笔者凭借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归纳出一种以追求语文课堂结构整体性和简约性的经济而高效的教学设计,那就是:阅读教学提问设计要抓住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牵引力的“关键问题”进行设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关键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对新课程下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相当于课堂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整体下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关键问题”引领为重要手段的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高度整合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实际就是填鸭式)。而“关键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内容集中
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关键问题”,让教学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它改变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之、词、句、篇面面俱到的现象。
下面我们通过《藤野先生》的教学来认识“关键问题”
《藤野先生》教学环境如下:
1.点出“伟大”
导入新课,由标题直奔主题: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是杰出的一位医学教授,自鲁迅离开日本弃医从文后就再未与他想见,可是二十年后的鲁迅却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2.感受“伟大”
用以下三个问题引导:标题是“藤野先生”,概括文章写了鲁迅和先生交往的哪些事情?初识藤野先生,留给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和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情中,你感悟倒腾页到第是个怎样的人?
3.深化“伟大”
那么,除了这些材料,文章还写了哪些事情,思考这些事情与先生有什么关系。通过研读,学生认识到:“在东京”作者在表露自己是怎样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严谨高尚的藤野先生一往情深;“仙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度失望后又怀着侥幸心理的鲁迅;“初到仙台”,再一次让鲁迅体验到了物以稀为贵的辛酸,此时鲁迅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真是这时,先生带着关爱,尊重,走进鲁迅的视野,事业和生活。这种关爱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教师引导:如果说,我们上课时说的“伟大”是模糊的,在解析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这个“伟大”一词清晰了,那么,再弄懂了两个人交往的全部背景之后,这个“伟大”就应该是立体的,动人的。正像作者写的那样:“但不知怎地……”。
在《藤野先生》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为什么“伟大”这样的字眼展开,以此为处理教材的切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鲁迅向我们讲述的藤野先生仅是一所普通医学专科学校的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又弃医从文,为什么二十年后,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却用伟大这样的字眼赞美呢?接着让学生从鲁迅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情中,认识先生是个好老师,仅此说明其“伟大”还不够,再让学生从文中的有关材料中思考: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深化理解后就明白了:不但要告诉我们这是促进和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先生做了衬托: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即日本全国都在歧视中国人,而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一如既往地关怀一个被大家歧视的学生——这种关怀已经上升到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大爱!这样的老师难道不是“伟大”的吗?二十年后,在孤寂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这样的人格难道不“伟大”吗?这样以“伟大”这个关键词贯穿全课,结构紧凑,主线分明,循序渐进。这些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拘泥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怎样寻找阅读教学的“关键问题”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问题”的设计,对于不同的文章,可以不同的角度寻找:
1.从文章的标题寻找。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吴用等人用"智"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吴用等人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的探究出来了。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关键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从文章的语言寻找。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关键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位、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孔乙己》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的提出,学生便研读课文,边思考,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的信息。
3.从文章的结构寻找。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式的关键问题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4.从文章的独特创意寻找。《木兰诗》以“谁说女子不如男”为线索贯穿,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课文中出现木兰赛过男子的描写,这样既不怕过度的分析破坏了诗歌的美,又避免了浅薄的阅读不能充分感受诗歌美的弊病。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了关键问题,就可以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还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研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一讲到底——“填鸭式”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阅读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相当于课堂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整体下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关键问题”引领为重要手段的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高度整合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实际就是填鸭式)。而“关键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内容集中
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关键问题”,让教学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它改变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之、词、句、篇面面俱到的现象。
下面我们通过《藤野先生》的教学来认识“关键问题”
《藤野先生》教学环境如下:
1.点出“伟大”
导入新课,由标题直奔主题: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是杰出的一位医学教授,自鲁迅离开日本弃医从文后就再未与他想见,可是二十年后的鲁迅却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2.感受“伟大”
用以下三个问题引导:标题是“藤野先生”,概括文章写了鲁迅和先生交往的哪些事情?初识藤野先生,留给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和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情中,你感悟倒腾页到第是个怎样的人?
3.深化“伟大”
那么,除了这些材料,文章还写了哪些事情,思考这些事情与先生有什么关系。通过研读,学生认识到:“在东京”作者在表露自己是怎样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严谨高尚的藤野先生一往情深;“仙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度失望后又怀着侥幸心理的鲁迅;“初到仙台”,再一次让鲁迅体验到了物以稀为贵的辛酸,此时鲁迅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真是这时,先生带着关爱,尊重,走进鲁迅的视野,事业和生活。这种关爱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教师引导:如果说,我们上课时说的“伟大”是模糊的,在解析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这个“伟大”一词清晰了,那么,再弄懂了两个人交往的全部背景之后,这个“伟大”就应该是立体的,动人的。正像作者写的那样:“但不知怎地……”。
在《藤野先生》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为什么“伟大”这样的字眼展开,以此为处理教材的切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鲁迅向我们讲述的藤野先生仅是一所普通医学专科学校的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又弃医从文,为什么二十年后,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却用伟大这样的字眼赞美呢?接着让学生从鲁迅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情中,认识先生是个好老师,仅此说明其“伟大”还不够,再让学生从文中的有关材料中思考: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深化理解后就明白了:不但要告诉我们这是促进和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先生做了衬托: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即日本全国都在歧视中国人,而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一如既往地关怀一个被大家歧视的学生——这种关怀已经上升到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大爱!这样的老师难道不是“伟大”的吗?二十年后,在孤寂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这样的人格难道不“伟大”吗?这样以“伟大”这个关键词贯穿全课,结构紧凑,主线分明,循序渐进。这些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拘泥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怎样寻找阅读教学的“关键问题”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问题”的设计,对于不同的文章,可以不同的角度寻找:
1.从文章的标题寻找。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吴用等人用"智"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吴用等人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的探究出来了。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关键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从文章的语言寻找。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关键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位、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孔乙己》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的提出,学生便研读课文,边思考,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的信息。
3.从文章的结构寻找。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式的关键问题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4.从文章的独特创意寻找。《木兰诗》以“谁说女子不如男”为线索贯穿,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课文中出现木兰赛过男子的描写,这样既不怕过度的分析破坏了诗歌的美,又避免了浅薄的阅读不能充分感受诗歌美的弊病。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了关键问题,就可以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还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研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一讲到底——“填鸭式”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