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国志新闻”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12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一些三国爱好者组建了一个编辑部,模拟派出记者到三国时代采访的方式,时时发回报道,编导了一出用新闻的形式报道三国史事的滑稽剧。这也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或“戏说”,但很多日本人正是由此了解三国的。
  在我的手边,有这样一份日文报道:“《长镜头——东吴老将黄盖意欲降曹?》本报记者208年12月赤壁电,据可靠情报,吴国老将,丹阳都尉黄盖目前已经与曹营取得联系,有投诚意向……”
  看到此处,会有很多人大感混乱——三国时代,怎么会冒出日本记者来?
  事情偏偏这样古怪,日本东京千代田区就有这样一份报纸,叫做《三国志新闻》。如果看这家报纸,还可以在版面上找到“马钧工房”制作的指南车广告,追星族披露的小乔艳照呢!
  原来,这是日本一些三国爱好者组建的一个编辑部,模拟派出记者到三国时代采访的方式,时时发回报道,从而编导了一出用新闻的形式报道三国史事的滑稽剧来。这份《三国志新闻》一共发行了100多期,最后装订成册,图文并茂,还成了日本的一本畅销书。
  虽然这种滑稽的报道方式有些荒唐,却让人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内容严格依据三国史实,考据颇为专业。有很多日本人表示,他们就是通过这份“报纸”,对三国有了真正的了解。
  那么,这份古怪的日本报纸,是怎样报道三国的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报道的赤壁大战。
  前面提到的《长镜头——东吴老将黄盖意欲降曹?》,是该报第47期的文章之一,内容是独家报道黄盖送密信到曹营,推测其已经准备投降曹军。文中并介绍了黄盖其人的背景,称其为零陵郡泉陵人,曾经追随孙坚,是孙策的猛将。同时称其在对赤壁战争的看法上与张昭接近,主张和平。“假如黄盖的投降是真的,将会给战局带来极大的影响。”最后编者按如是评价。
  第47期《三国志新闻》,主要内容都是关于赤壁大战的(前一期则主要集中报道诸葛亮过江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其头条报道为《曹军20万人 孙刘联军5万人挟江布阵——序战联军取胜》,描述了赤壁初战,曹军暂退乌林,孙刘联军与之进入持久战的情况,并配有诸葛亮指挥水战的照片压题。在第一版下方则放置作战地图来讲解此战双方对阵姿态。
  
  不过,这一期最精彩的内容,却是第二版的《江东决战,本报的深度预测》。
  在这个栏目中,该报聘请了两位“军事评论家”所写对此战发展的预测。其中马修将军的文章《曹军大胜是板上钉钉》引用历史数据库,说明汉家得天下以来,从来没有兵力一对四的一方能够取得战争胜利。而且,马将军认为孙刘联盟是同床异梦,周瑜兵力不足,不得不把刚刚败退下来的刘备军队也算入联军,却没有意识到刘备军已经是漏网之鱼,惊弓之鸟。而且,曹军在尽力训练水军,水平提高很快,尽管第一次作战失利,但论到实力,最终还是曹操会取胜的。因此,刘备和孙权如果想保住性命,最好尽快向曹操请降。
  但另一位评论家申示龙先生并不这样看,他的文章是《周瑜的智谋,未可小觑》。申先生认为,孙刘联军的确存在兵力弱于曹军的问题,除了抢占了敌军的渡江点以外几乎没有优势。但是他也同时指出,联军的统帅周瑜智谋出众。尽管在北方名声不大,但周瑜实际上是孙策身边最优秀的常胜将军。他坚决主战,必然是稳操胜券。以申示龙先生分析,联军要战胜曹军,唯一的机会就是在水上决战。曹军缺乏水战经验,而且携带的马匹、粮草太多,必然影响船只的机动能力。“江东安危,寄托在这位年轻的天才军事指挥官(周瑜)身上。”申示龙如是说。
  两篇文章放在一个版上,配合两位军事评论家道貌岸然的照片,很让人想起伊拉克或者黎巴嫩战争时候的新闻报道来。
  和任何今天的报纸一样,总要有些娱乐八卦之类的才合理,所以,本期报纸还刊登了如《才女蔡文姬 十二年之后从匈奴归来故乡》这样的花边新闻。
  看起来满有吸引力的报纸,是不是?
  但是该报几乎紧接着就出了一期号外,主题是——《20万曹军在赤壁全军覆没》。内容包括《联军火攻计成功,曹操平定江南计划中止》,《丞相曹操九死一生脱出险地》,《反间黄盖回归本阵》等等,甚至还包括一大串“未经证实的谣传”,如“在野党军师庞统据传引诱曹军连舟”,“黄盖被打是苦肉计”,“诸葛亮祭天取得东风”……
  这样刺激的报道,加上“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来的火烧战船的现场照片,假如在三国时代真有这样一家报纸,我看今天的新闻界就不会有路透社、塔斯社什么事儿了。
  不过,这一期号外上还有一篇令人哭笑不得的文章,是编辑部的道歉启示——“《三国志新闻》上一期刊登了《长镜头——东吴老将黄盖意欲降曹?》一文。因为经核实纯属谣言,特此更正。这篇报道给曹操丞相阁下的官兵带来若干不良影响,本报特此郑重致歉……”
  把三国时代的报纸作到这种程度,连我这个中国人也不禁叹息一声 ——真是功夫到家了。
其他文献
即使在改革开放推进7年之后,中国人仍然发现前路层峦叠障、迷雾重重。而在长江急流险滩的那艘船上,通往市场经济的航道在瞭望者的眼中渐渐清晰起来。    1985年9月2日清晨6点,一声汽笛长鸣,“巴山”号游轮缓缓驶出重庆朝天门码头,朝着长江三峡的方向驶去。航程目的地是武汉,行程6天。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赵人伟正在船上。这是一艘当年3月份刚刚下水的崭新轮船,额定载客80人,以2人标准间为
期刊
被改革的改革者  改革者总是孤独的,尤其是最后的日子,改革者总在后来成为被改革者。改革者所走的道路不仅仅是自己的人生选择,更是这个国家的路径选择,而当最后的日子来临,所有的矛盾才会那么激烈,所有的错误才会那么明显,所有的反思才会那么深刻。    1870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四,在保定署衙,曾国藩留下了他生平第二份遗嘱。他说,他行将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他说,“外国性情凶悍,津民
期刊
麻雀与人类和谐相处了数万年。 它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在乡村和城市皆能看到它的踪影,“叽叽喳喳”在人的居处上筑巢垒窝,人们又称它“家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自己其中一篇随笔中曾写到过麻雀。文中的麻雀为了自己的子女,奋不顾身地站出来与比自己高大几倍的猎狗怒目相对,无论猎狗的恐吓与怒斥,都不退缩。瞬间,一个高大无私的母爱形象在人们心中就栩栩如生。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弱小生灵,却在中国历
期刊
《BBC历史》 2008年07月  《贝叶挂毯》  在靠近英吉利海峡的法国西北部有一座美丽的小城贝叶,城里的圣母院中保存着一幅制作于11世纪的挂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贝叶挂毯。  贝叶挂毯制作于11世纪,是由当时的英国国王威廉一世同父异母的兄弟奥多指挥织女们所织。挂毯有70米长,半米宽,现存62米。共623个人物,55只狗,202只战马,49棵树,41艘船,约2000个拉丁文字,超过500个的鸟和
期刊
众议员提出消弭武剧之方法    1924年7月26日 长沙版《大公报》京讯:众议院议员黄攻素氏,因鉴于该院议员长于打架,实不愧文武全才,特致函该院行政委员会,请仿照日本上院办法,广登告白,招致武术艺士五十人,与此纠匕者一试好身手,并请撤去议席墨盒,一律易以铅笔,投同意票时,改由国务员席写票,而可谓救济该院打架良法也。录黄议员公函原文如左:  敬启者:自吴前议长大头打破,不再出头。今日又演飞掷墨盒怪
期刊
一部史书的编纂有时候与它身后的历史一样耐人寻味。  今年你去斯坦福吗?  这是近两年来,烦扰历史学家们最多的一个问题。  前一年,蒋介石日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放。随即在国内掀起的学术赶潮,让一些冷静的人颇不解,民国史专家张宪文称其为过江之鲫。而让他无奈的是,从1949年,历史学者们就在不断去追问民国的真相,而时至今日他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说法至今还没影子呢。  如今,他们却不得不承认,追寻民国史的真相
期刊
编者按:日本的谍报工作,甲午战争是一个飞跃,此间著名间谍也多为有胆有识的全能型人物,他们对日本的整体军国化推动很大。本刊推出雪儿简思专栏“谍战甲午”,详解日本对华谍战内幕。    1895年10月4日上午11:30,日本广岛,战时大本营,御殿前庭。  一名脑后垂着长辫、身穿中国平民服装的人,被御前侍卫角田海军大佐引领着,拜谒明治天皇。角田大佐朗声禀报了拜谒者的姓名、略历。明治天皇龙颜大阅,温语褒奖
期刊
1980年前后,在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里,爆发了千千万万次争论。如果说小岗村的18户农民是被迫穷则思变,在美国人韩丁和中国人杜润生的争论中,山西张庄的地分或不分,则显示着中国农村道路的理性抉择。    1981年,对山西长治郊区张庄大队书记王金红来说,“这一年很难”。每次到上边开会,领导都讲,不管什么理由,必须跟中央保持一致,“别的村都搞了,就你不搞?”张庄“不一致”的地方是,还在坚持搞集体化,土地
期刊
赤壁之战,可能是冷兵器时代,最令中国人津津乐道一场战争。这是因为,它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就是,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  发生在公元208年秋冬之季的这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集合体,它符合有关战争胜负的道德判断——以强凌弱者必败。  但从纯军事的角度看,这场战争并非用道德解释那么简单。从追击当阳,到抢占江陵。
期刊
口述:黄学潮 整理:本刊记者关昕    我的父亲黄炎培  “中国国民遭到极度痛苦而不知道痛苦的由来,没有能站立起来,结合起来,用自力解除痛苦。你们出校,必须办学校来唤醒民众。”父亲一直记住蔡元培这几句话。    十年办学 教育救国    我父亲黄炎培,1878年九月初六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城厢镇兰芬堂七十四弄一号。他借住于亲戚家的房子,14岁丧母,17岁丧父。他不忘自己的孤苦出身,自题《黄炎培家中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