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策略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情感教育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现状不容乐观。该文着重对该现状进行分析并试图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及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探寻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275-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Affective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SUN Zhu-t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1, China)
  Abstra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gradually given to emotional education recently, it’s still not optimistic to develop such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si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new discipline. Therefore, this essay i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n teenagers, to propose any method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that might be achieved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emot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thods
  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
  布卢姆等人认为情感教育目标应该体现为以下五个反面(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1])。
  1)接受:指学生专注于特定现象[1],即学生要愿意注意或意识到教师所倾注的对象。
  2)反应: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1]。即学生不仅要注意到这些对象,而且要采取某种方式作用于自己注意的对象,如阅读有关该对象的知识等。
  3)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对特定的对象、现象或行为的价值或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要能够以内部价值为依据,通过外部行为去表达这些价值,如有关态度或鉴赏[1]。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与学生结合不同的价值、解决价值间的冲突、以及建立一种内部协调的价值体系等有关,其重点于价值的比较、联系和综合。其学习结果,注重于价值概念的形成(如认识自己对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责任)、价值体系的建立等[1]。
  5)价值体系个性化:学生具有了一种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着他的行为,并使他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1]。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态度、情绪及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与人交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二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联系生活社会中的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及综合等,最后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能够学会表达对世界、事物、人及自我的看法。并且前一个方面是基本内容,后一个方面是重点内容。
  举个例子:
  在讲到《图像的加工和处理》内容过程中我们引入“环境保护”的概念,情感目标可以是让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首先,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张1999年上海天空灰暗,环境污染的图片,同时教师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学生产生兴趣、情绪,引起注意-接受),紧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的天气的清晰度及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况?”并引导学生处理这张暗淡、被污染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反应),接着呈现处理前后图片并引导学生对这两张图片进行比较(学生鉴赏后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该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兴趣,有了良好的情绪、态度等,因此达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的基本内容。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方面?”、“世博会即将到来,为了展示我们国家的魅力,作为一位中国人,对于环境保护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及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对环保重视不够,认识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价值概念的形成、价值体系的建立-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由此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在生活中的环保行为(价值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着他的行为-价值体系个性化)。在该学习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环保重视不够,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并由此价值体系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这正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目标的重点内容。
  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态度、情绪等,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及评价等并能够构建自己的内部价值体系,能够学会表达对事物、对自我的看法。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指出了重视学生的认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笔者认为该实现现状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很少涉及价值概念的形成、价值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培养
  当前,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教育已经有了一些探讨,然而很多人只是探讨如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对该课程的有良好态度及上课过程中的保持良好情绪等情感教育目标的基本内容。如有人主张在教学过程当中把其他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来,意在使内容丰富,减少该学科枯燥的机械操作,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还有人提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计算机操作背后的人文资源,如在讲到字体属性设置时教师可以提到我国古代汉字字体的种类及来源等历史知识,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这些都只是情感教育目标的最基本的方面,并未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价值概念及建立价值体系等方面。而这些正是情感教育中最重要、最难以实现的目标。
  2.2 重视情感教育,但很少考虑到实效性
  目前,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德育优势,并主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环保、伦理道德等思想。的确,由于信息技术操作性、步骤性较强,很少涉及到文化知识。因此,以德育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可行的情感教育方式。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德育思想,认为只要呈现这些思想学生就已经领会。如有人认为在讲《信息技术伦理道德》这节内容,告诉学生使用计算机应该具备的基本伦理道德,再列举几条不道德的行为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该节课的情感目标,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领会了这些德育思想,最后是否能够以这些思想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2.3 教师任务过重,学生过于被动
  很多人认为要想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就要肩负起重担,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促进情感教育。如有人主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博客、Email、QQ等)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3];还有人提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及时为学生做教学调整[4]。总之强调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然而,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必注重更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注重调整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自己解决问题。
  3 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实现的因素
  笔者认为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二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3.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具有发展快、变化快的特点,往往会出现政府的“计划”始终赶不上它的“变化”,因此总是源源不断引起与中学生切身相关的带有争论性的社会问题;其次,信息技术该学科操作性强,课程内容多以软件工具的操作步骤学习为主;此外,目前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及学习资源已很丰富。
  3.2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们有思想、有想法,喜欢问为什么并且渴望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却蕴藏着叛逆心理,不喜欢强制性的接受任何思想及观念;此外,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表现出充分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4 建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策略。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现状,笔者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及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试图建构以下策略以实现该情感目标。
  4.1 引导学生自己形成价值概念、建立价值体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感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有良好的情绪及体验等,这些只是围绕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更重要、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超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学会表达对世界、事物、人及自我的看法,并建立自己内部的价值体系。如在讲到Photoshop工具的使用时,由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网上看到商品的图片和实际网购的商品并不相符这样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讨论“网上购物可靠吗?”、“我们网购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就会联想到网上商品的图片是否也是经过了Photoshop的加工和处理等问题。在学生分析过程中,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还会在网上发帖子讨论网购的真实性问题以警告人们网购时要留心商品图片的真实性,因为学生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样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
  4.2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哪些能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道德的行为,难道学生认真听课就真的领会了这些思想吗?其实不然,我们要注意,中学生是“活着”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想法,还有叛逆心理,不喜欢强制性的接受。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呈现了思想后,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让他们自己形成价值观、自己建立价值体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在讲到《走进多媒体技术》这章内容时,我们知道,生活中社会给予学生这样的观点即“中学生不能玩电子游戏,玩电子游戏是有害的”,是的,他们像是默认地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但是他们还是想玩,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观点都是大人们施加给他们的,他们很少有表达对此问题看法的机会,更很少有反驳的机会,而中学生有叛逆心理,大多数中学生只认同自己总结的结论。因此,在学习完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讨论如“家长是否应该禁止中学生玩电子游戏”、“如果你是家长的话你会让你的孩子玩电子游戏吗?”等问题。学生对于跟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分析,教师给予及时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把课堂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的问题当中来,还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教师还可以举出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由于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前途毁于一旦的事例,并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学生只有通过分析、思考过这些问题以后才能真正的从心里认同这些德育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自己的内部价值体系,并由此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4.3 落实“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培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认识自我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已很丰富,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适当的给学生提供资源,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学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到《创作对媒体作品》时,了解到某毕业班的学生想利用这节课做毕业贺卡,于是,该教师改了教案,教学生制作毕业贺卡[5]。该例子中,教师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而修改了教学设计。其实,该教师不一定要教学修改,反而会因为自己的不熟练而影响教学效果。我们知道,中学生充满活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都会很积极主动,因此,该教师可以把制作毕业贺卡作为作业并给学生提供制作毕业贺卡的网站、书籍等,让学生自己下去完成。学生在选择资源时,学会会分析自己学习的特点,分析自己是喜欢视频学习、语音学习还是文字学习等。这就是学生对自己的一个认识的过程,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需求,能够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而这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重点。
  5 总结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涉及到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表达自己对世界、人及自我的看法。在倡导人本主义的今天,情感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已经引起很高的重视,相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会逐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
  [2] 刘梅,王宏.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J].中国电化教育,2009,6(269).
  [3] 王荣良,李树培.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难为与能为[J].中国电化教育,2009,3(266)
  [4] 孙艳秋.例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273).
  [5] 朱小娟.《毕业DIY》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9):24-26.
其他文献
在网络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硬件设备的网络环境,采用虚拟机技术可以实现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多台虚拟机,模拟网络实验环境以实现上述要求而不用过多的硬件设备,并且可以达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诊治方法及再手术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总计32例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于胆囊切除手术1
目的探讨改良Bacon手术的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改良Bacon术39例病人,其中直肠癌23例,肿瘤下缘距齿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左半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9月间42例行腹腔镜下 CME 治疗左半结肠癌病
目的 探讨血清钠浓度在结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行结直肠癌手术的54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将病人
目的 初步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评估方式、时间及完全临床缓解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间5例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术后完全病理缓解的直肠腺癌资料.3
毕业设计是每个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该文简要介绍了目前高校毕业设计环节管理的繁琐及开发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必要性,详细论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开发工具、
Mashup技术提供了一种从多个提供者那里获取信息服务的方式,这种应用的特点就是方便动态信息共享和分析,从而为客户端用户提供一个更整体体化和快捷的经历,然而,底层浏览器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