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锋话剧的代表林兆华导演和田沁鑫导演2003年同时将《赵氏孤儿》将这段历史搬上话剧舞台,传递出不同角度的人性关怀,并且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关键词:先锋话剧、《赵氏孤儿》、林兆华、田沁鑫
话剧外来戏剧形式,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社会变革不断发展,它的时代性往往可以让我们在艺术欣赏中反思、叹息亦或惊喜。一代代话剧艺术家不断探索使话剧丰富和发展。
先锋话剧作为我国话剧发展的里程碑,大胆颠覆传统戏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它也注重保留传统戏剧中关注现实,批判现实,试图解释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弘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内容,其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话剧这门综合艺术。作为先锋话剧的代表林兆华导演和田沁鑫导演2003年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历史剧《赵氏孤儿》,将这段历史搬上话剧舞台,有些认为是同台对垒,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两人虽同属先锋话剧流派、同样的剧本素材但是却传递出不同角度的人性关怀,并且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不仅是两位导演的成功更是先锋戏剧发展的成功。
林兆华认为戏曲《赵氏孤儿》是舞台表演的典范之作,把该剧排成话剧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能给话剧界带来新的启示、注入新的活力。而田沁鑫更加直率地说:“《赵氏孤儿》是中国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在西方影响最大的悲剧。由此可见两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林兆华完全颠覆了《赵氏孤儿》复仇的传统内涵,在戏的后半段“孤儿”才上场,结尾让“孤儿”放弃了上一辈的所有恩仇,这是“孤儿”对自身命运的一次自主的抉择。于是,无论是忠义的程婴,还是杀戮赵氏满门的屠岸贾,都被“孤儿”抛在了身后,当程婴给“孤儿”讲述十六年前的往事时,“孤儿”非但没有被感动去报仇,反而说“这是你们的事,与我无关”,程婴等一系列一切与复仇有关的牺牲和努力都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大潮之中,成了真正的悲剧人物,很多人说他这种处理未免有些让人绝望。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对于封建思想、对愚忠愚孝的否定。我认为林兆华眼中真正的悲剧不在于满门抄斩、不在于营救孤儿,而在于程婴的殚精竭虑、步步为营却被孤儿的一句话彻底否定,从而展现了人类纷争的无意义,和个人私欲在历史中的渺小。田沁鑫的话剧《赵氏孤儿》将矛盾点集中在“庄姬”身上,并且淡化了恶人的可憎,剧中屠岸贾是天下纷争时代中雄心勃勃的武将,醉心于成就功业、流芳百世。并且将笔墨着重描绘于程婴因为在混乱中的轻轻一诺就能为之出生入死,这是我们现在社会所遗忘了的诚信,是我为之动容的所在。”田沁鑫有感于现今社会的私欲弥漫、思想泯灭、礼乐丢失现状,一直倡导“历史即当下”, 在剧中贯穿了“失义人心不在,失信正道不存”,她谈起《赵氏孤儿》说:“現代都市人面对的是以商业社会竞争为主流的残酷现实,善良和诚信本身都会遭到质疑,越是单纯的东西越难以被相信。”可见她希望借助《赵氏孤儿》唤起人们的诚信,来重塑社会道德。
先锋戏剧注重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与东方艺术审美的结合,并且强调舞台空间的扩展。田沁鑫版《赵氏孤儿》以孤儿的梦境和自述开场,没有顺序或倒叙叙说故事,而是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临近故事结尾十六岁的孤儿已经长大成人的节点,使故事情节向着顺序和倒叙两个方向发展,跟随孤儿的感受去经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里变化。她的舞美设计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的方法—舞台后方是连接起来的能翻转的黑色木板,木板的翻转将带动整个舞台场景的转换。而多姿多彩的灯光将在黑木板上在不同的情绪中呈现出黑、白、红、黄、蓝不同的颜色,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此外,整场演出不分“幕”,只用灯光的变化来表示情节阶段性的变化,整场演出中,自始至终有演员在台上表演,且动作都被抽象化,挥剑一指,便能人头落地。因此田沁鑫版的《赵氏孤儿》像是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而林兆华版的《赵氏孤儿》更像是意境隽永的山水画,一以既往的坚持舞台视觉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感、“无时空戏剧”观念、“双重结构戏剧”的表现方法,将五万块砖头一直铺到观众席第一排,整个舞台气势磅礴,在僵冷的岩石厚壁下一匹白马疾驰而过……并且借助演员和灯光的调配完成时空切换,反复回收利用的舞台道具、人物造型设计以及演员不加夸张形体动作的情感表达都体现了传统戏剧中的空灵自由。两部戏剧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叙述故事,但是都具有先锋戏剧的典型特点。
我们不必将两部《赵氏孤儿》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时移事变,社会发展,同样的故事拥有不同的立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幻化出不同的光彩。两位导演也不过是从各自美学思想出发,去演绎符合心目中特殊的“那一个”。但同样的是在21世纪的中国这两版话剧无疑是利用历史题材去影响或隐射当下社会现实的某个角度,也同样对先锋话剧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先锋话剧、《赵氏孤儿》、林兆华、田沁鑫
话剧外来戏剧形式,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社会变革不断发展,它的时代性往往可以让我们在艺术欣赏中反思、叹息亦或惊喜。一代代话剧艺术家不断探索使话剧丰富和发展。
先锋话剧作为我国话剧发展的里程碑,大胆颠覆传统戏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它也注重保留传统戏剧中关注现实,批判现实,试图解释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弘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内容,其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话剧这门综合艺术。作为先锋话剧的代表林兆华导演和田沁鑫导演2003年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历史剧《赵氏孤儿》,将这段历史搬上话剧舞台,有些认为是同台对垒,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两人虽同属先锋话剧流派、同样的剧本素材但是却传递出不同角度的人性关怀,并且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不仅是两位导演的成功更是先锋戏剧发展的成功。
林兆华认为戏曲《赵氏孤儿》是舞台表演的典范之作,把该剧排成话剧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能给话剧界带来新的启示、注入新的活力。而田沁鑫更加直率地说:“《赵氏孤儿》是中国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在西方影响最大的悲剧。由此可见两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林兆华完全颠覆了《赵氏孤儿》复仇的传统内涵,在戏的后半段“孤儿”才上场,结尾让“孤儿”放弃了上一辈的所有恩仇,这是“孤儿”对自身命运的一次自主的抉择。于是,无论是忠义的程婴,还是杀戮赵氏满门的屠岸贾,都被“孤儿”抛在了身后,当程婴给“孤儿”讲述十六年前的往事时,“孤儿”非但没有被感动去报仇,反而说“这是你们的事,与我无关”,程婴等一系列一切与复仇有关的牺牲和努力都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大潮之中,成了真正的悲剧人物,很多人说他这种处理未免有些让人绝望。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对于封建思想、对愚忠愚孝的否定。我认为林兆华眼中真正的悲剧不在于满门抄斩、不在于营救孤儿,而在于程婴的殚精竭虑、步步为营却被孤儿的一句话彻底否定,从而展现了人类纷争的无意义,和个人私欲在历史中的渺小。田沁鑫的话剧《赵氏孤儿》将矛盾点集中在“庄姬”身上,并且淡化了恶人的可憎,剧中屠岸贾是天下纷争时代中雄心勃勃的武将,醉心于成就功业、流芳百世。并且将笔墨着重描绘于程婴因为在混乱中的轻轻一诺就能为之出生入死,这是我们现在社会所遗忘了的诚信,是我为之动容的所在。”田沁鑫有感于现今社会的私欲弥漫、思想泯灭、礼乐丢失现状,一直倡导“历史即当下”, 在剧中贯穿了“失义人心不在,失信正道不存”,她谈起《赵氏孤儿》说:“現代都市人面对的是以商业社会竞争为主流的残酷现实,善良和诚信本身都会遭到质疑,越是单纯的东西越难以被相信。”可见她希望借助《赵氏孤儿》唤起人们的诚信,来重塑社会道德。
先锋戏剧注重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与东方艺术审美的结合,并且强调舞台空间的扩展。田沁鑫版《赵氏孤儿》以孤儿的梦境和自述开场,没有顺序或倒叙叙说故事,而是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临近故事结尾十六岁的孤儿已经长大成人的节点,使故事情节向着顺序和倒叙两个方向发展,跟随孤儿的感受去经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里变化。她的舞美设计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的方法—舞台后方是连接起来的能翻转的黑色木板,木板的翻转将带动整个舞台场景的转换。而多姿多彩的灯光将在黑木板上在不同的情绪中呈现出黑、白、红、黄、蓝不同的颜色,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此外,整场演出不分“幕”,只用灯光的变化来表示情节阶段性的变化,整场演出中,自始至终有演员在台上表演,且动作都被抽象化,挥剑一指,便能人头落地。因此田沁鑫版的《赵氏孤儿》像是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而林兆华版的《赵氏孤儿》更像是意境隽永的山水画,一以既往的坚持舞台视觉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感、“无时空戏剧”观念、“双重结构戏剧”的表现方法,将五万块砖头一直铺到观众席第一排,整个舞台气势磅礴,在僵冷的岩石厚壁下一匹白马疾驰而过……并且借助演员和灯光的调配完成时空切换,反复回收利用的舞台道具、人物造型设计以及演员不加夸张形体动作的情感表达都体现了传统戏剧中的空灵自由。两部戏剧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叙述故事,但是都具有先锋戏剧的典型特点。
我们不必将两部《赵氏孤儿》做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时移事变,社会发展,同样的故事拥有不同的立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幻化出不同的光彩。两位导演也不过是从各自美学思想出发,去演绎符合心目中特殊的“那一个”。但同样的是在21世纪的中国这两版话剧无疑是利用历史题材去影响或隐射当下社会现实的某个角度,也同样对先锋话剧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