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出身的中国画画家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凌宇冰先生无疑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我进入位于婺江之畔八咏楼旧址上修建的金华一中(原金华师范)读初中。在这里,我遇到了凌宇冰先生。那时候,他还不满30岁,风华正茂,刚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分配过来。而我因受在中国美院雕塑系任教的舅舅的影响,从小喜欢美术,绘画基础自然比同龄的孩子要好很多。我得到了凌老师的关爱,每次我卷了自己画的习作登门拜访,他都会热情接待,给我指出画面上的缺点,并将他自己的作品以及收藏的画册、印刷品拿给我看。对我而言,他的住所就是阿里巴巴的宝库,在我的面前展开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从中我领略到了伦勃朗、莫奈、列宾、苏里科夫……看到了《苏联画报》,听他侃侃而谈美院的逸闻趣事,汲取到了第一口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至今,我还记得他小屋挂在小镜框中“意大利小女孩”那双清澈动人的眼睛。
  之后,在凌宇冰先生的辅导下,我的绘画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他正统的学院派血缘,培养了我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初中二年级时,我就有一幅木刻参加了“金华地区美术作品展览”,两年后我的国画作品参加了省美展,使我这棵艺术之苗能够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里茁壮成长,这是我的幸运。今天,我能够在美术上有点成绩,与他当年的熏陶是绝对分不开的。
  凌宇冰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艺术修养全面,他虽是正宗的油画科班出身,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国画、书法甚至工艺美术。这些年,我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回金华我都会去看他。他一直十分努力,每次都能看到他大量的新作品,有油画、版画、剪纸、书法、速写,而更多的是国画。他一直讲,这样的知识结构,是工作逼出来的。的确,一专多能,也正是一位基层美术教师十分优良的素质。而我在他的影响下,也搞过版画、油画、国画、工艺,我的美术基础就是在那几年夯实的。凌老师除了绘画的实践外还有在艺术理论上的成就,他写过许多美术论文。每次,他都会送我一些新出版的画册、论文集等成果。在我的书架上已有厚厚几摞他的出版物。这些年我也参加过几次他的个人画展的开幕式和研讨会,其作品在《美术报》上有过几次专版介绍。
  除了修养全面,我认为,凌宇冰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就,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装饰味浓。他的作品明朗,强调大块面对比,抒情写意。比如,他的油画,有着学院派的底子,造型简洁大方,色调明快。又由于他研习国画之故,用笔洒脱,色彩明朗,又很轻松,笔触之间仿佛有无数的光斑在跳动,十分鲜明和振作,很有时代气息。
  节奏感强。比如他的书法,脱胎于潘天寿先生,而后又攻过郑板桥,结体优美而流畅,有较高的格调和潇洒的韵味,是英武的画家字;再比如他的国画,在梅兰竹菊上下过很大的功夫,尤其毛竹,我以为眼下能够画到这样水平的人并不多。他十分推崇潘天寿、吴昌硕等前辈画家,因而他的国画比较强悍、硬朗。而在水墨语言中融入大量的色彩,也是他国画花鸟的艺术特色之一。
  探索突破。凌宇冰先生的作品黑白灰等关系非常明确,比如他用旧画报作剪影式的剪纸作品。他在这方面极具天赋,花的时间不多,但效果极好。夸张、装饰、简洁,与纯搞工艺的人相比有了许多绘画感;与纯搞绘画的人相比,又有了更多的西洋和中国民间艺术的趣味。近年,他又试图将这种图式融入国画之中,一直孜孜不倦地在探索着。今年上半年,在凌宇冰先生于金华满堂书苑的个人画展中,我见到他许多新作,尤其是很大幅面的四条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构图上较传统样式有很大的突破。
  许多年来,凌宇冰先生在中西两个画种之间来去自由,各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体系。
  尽管我生活在杭州,但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凌宇冰先生,只可惜,在远离省城的小地方可看、可感、可交流者不多,更重要的是机遇不多,否则,我想,他的社会影响和名气还要大得多。
其他文献
2015年4月24日,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2010年6月13日,95岁高龄的华先生在北京逝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有关省市的文化宣传部门发去唁电,或往家设灵堂献上花篮、花圈,慰问家属。  根据华先生生前遗嘱和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但如雪片般飞来的唁电表达出亲朋好友和艺术界同行的无限哀悼之情。为此
期刊
武林衣秀
期刊
在晚清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音乐被视为西学体系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呈现出截然的断裂。1898年,康有为以德国学制为例,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仿效德、日,开设“算术、舆地、物理、歌乐”等课程。20世纪初,留日学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同等人倡导与推广“学堂乐歌”,成为近现代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长期执教于杭州师范学校,被誉为“音乐妈妈”的南派二胡名家、音乐教育家
期刊
夕归
期刊
年年茶相似,岁岁香不同。今年杭州的茶香中夹杂着一股特别的清香—新出版不久的《杭州茶文化发展史》的翰墨书香。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为《杭州茶文化发展史》作序,称赞该书“是中华茶文化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他表示,该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中华茶人包括对浙江、杭州的茶人践行以茶为媒、茶和天下的精神操守和价值追求,对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实现再创世界茶叶辉
期刊
收藏人—彼得·塔姆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收藏。笔者曾为职业海员,20年间到过84个国家,对国际航海界的收藏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中国大连贝壳博物馆,另一处是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是在德国人彼得·塔姆收藏的基础上创办。彼得·塔姆出生于汉堡,一生没有从事过航海,但他却以另外的方式与航海紧紧联系在一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934年塔姆六岁时,母亲送给他一只船模,从
期刊
半大时读楚辞《国殇》《招魂》,知道了人们对死者的祭奠和怀念由来已久,而某些专门为之创作的诗文被当作中国文学的经典。后来读王羲之《兰亭集序》,提到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可见生死之事,早已超出祭奠和怀念的范畴。  前些天与S老师谈天,被问及国外祭奠先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学作品,不知怎地想到英国18世纪中叶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乡村墓园挽歌》(以下简称《挽歌》)—生死事大,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窗外春雨连绵
期刊
2015年9月3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后,于下午抵达上海。4日上午,为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展馆更新启用剪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朝鲜半岛光复70周年。在这一历史时刻,位于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经过修缮重新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朴槿惠在致词中说。她强调:“这里是韩中两国互助与友好的象征,韩中两国将共
期刊
杨丽萍是中国舞蹈的奇迹,她的《雀之灵》《月光》《两棵树》等被人们深深印记在心里,而《云南映象》和《孔雀》是她走向编导后的重要作品。这一次,她给杭州观众带来的是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十面埋伏》。  杨丽萍用舞剧《十面埋伏》颠覆了自己。  之前,人们一直担心这位以民族舞见长的舞蹈皇后如何能够诠释一个引入京剧元素的现代舞实验?可是伴随着10月7日至9日《十面埋伏》在杭州剧院的演出,杭州观众再一次沸腾了
期刊
茶山烟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