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都存在知行脱节这一现实问题,小学生在此过程中会积累丰富的数学理论,但是却无法形成实践经验,难以真正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无法实现终身发展。对此,数学核心素养则从数学建模素养分析了知行结合的必要性与有效方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积极组织数学建模活动。本文将从整合生活资源,设计数学问题;组织问题探究,经历数学建模;组织思辨活动,完善建模结论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来组织小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自从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之后,一线教育工作者便针对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提出了培养与完善学生学科素养的改革建议。其中,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小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来寻求现实问题解题方法的思维意识与能力水平,比较看重的是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是促使小学生实现长远发展,让数学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优化数学建模活动,鼓励小学生自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一、整合生活资源,设计数学问题
人們常说,“生活是艺术的来源”,数学知识同样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理性知识与抽象概念。那么,要想组织数学建模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借此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唤起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经验,由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从而切实改善小学数学被动、低效、脱离现实等弊端与不足。
就如在“厘米和米”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认真整理了小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长度单位资源,由此设计了应用题,具体如下:
问题一:小明今年8岁,身高已经长到了130厘米,远远高于小兰的身高。其中,小兰的身高是1.15米,请问这种大小关系是正确的吗?
问题二:小红刚买了一支铅笔,通过测量发现,新买的铅笔长度为0.02米,而旧铅笔则还有10厘米,于是,小红认为自己上当了,请问小红的判断是对的吗?
这两个问题都是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这就便于小学生积极展开数学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分析各个问题,积极应用“厘米和米”这一课的重点知识去解题,由此树立数学建模思想,懂得积极应用所学知识。
二、组织问题探究,经历数学建模
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都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来完成知识传递任务的,小学生很少自主生成、建构数学知识意义,难以实现学习进步,也导致数学建模素养无法落到实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全面优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小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使其经历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从而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就如在“平均分”一课教学中,笔者便出示了本班学生在最近一次数学考试中所取得成绩水平,希望小学生可以积极观察自己的成绩所在区域,根据本班学生平均成绩来分析自己的现有水平。实际上,小学生对“平均数”这个常用概念十分熟悉,所以他们可以借助这一常用概念去探析“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然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分苹果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2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学生,由此引导学生分析6以内数的除法计算算法、算理,从而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数感。然后,小学生则需在自主总结“平均分”的计算方法与除法算理,使其对比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灵活应用“九九乘法表”去解决乘法、除法问题。
三、组织思辨活动,完善建模结论
丰富的思辨活动是指小学生针对某一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所展开的思维碰撞、辩论等活动,是丰富生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便于小学生共享数学学习经验与课程资源,使其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由此完善数学建模结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组织思辨活动,鼓励小学生自主阐述个人想法,优化小学生的交流质量与思维发育,促使小学生及时完善建模结论。
就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积极组织了数学辩论。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1×1”格子纸去分割长方形、正方形,数一数格子的数量,由此计算图形面积。有的学生则指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势必与图形的边长有关,而边长越长,图形面积就越大,所以很可能是通过边长相加或者相乘来得到图形面积。然后,学生则可展开数学探究,形成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思维结构,引导小学生学会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促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优化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全面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改善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切实推行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束连华.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2018(35):63-64.
[2]张晓伟.如何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构建数学建模思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4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自从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之后,一线教育工作者便针对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提出了培养与完善学生学科素养的改革建议。其中,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小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来寻求现实问题解题方法的思维意识与能力水平,比较看重的是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是促使小学生实现长远发展,让数学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优化数学建模活动,鼓励小学生自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一、整合生活资源,设计数学问题
人們常说,“生活是艺术的来源”,数学知识同样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理性知识与抽象概念。那么,要想组织数学建模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借此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唤起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经验,由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从而切实改善小学数学被动、低效、脱离现实等弊端与不足。
就如在“厘米和米”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认真整理了小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长度单位资源,由此设计了应用题,具体如下:
问题一:小明今年8岁,身高已经长到了130厘米,远远高于小兰的身高。其中,小兰的身高是1.15米,请问这种大小关系是正确的吗?
问题二:小红刚买了一支铅笔,通过测量发现,新买的铅笔长度为0.02米,而旧铅笔则还有10厘米,于是,小红认为自己上当了,请问小红的判断是对的吗?
这两个问题都是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而这就便于小学生积极展开数学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分析各个问题,积极应用“厘米和米”这一课的重点知识去解题,由此树立数学建模思想,懂得积极应用所学知识。
二、组织问题探究,经历数学建模
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都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来完成知识传递任务的,小学生很少自主生成、建构数学知识意义,难以实现学习进步,也导致数学建模素养无法落到实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全面优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小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使其经历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从而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就如在“平均分”一课教学中,笔者便出示了本班学生在最近一次数学考试中所取得成绩水平,希望小学生可以积极观察自己的成绩所在区域,根据本班学生平均成绩来分析自己的现有水平。实际上,小学生对“平均数”这个常用概念十分熟悉,所以他们可以借助这一常用概念去探析“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然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分苹果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2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学生,由此引导学生分析6以内数的除法计算算法、算理,从而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数感。然后,小学生则需在自主总结“平均分”的计算方法与除法算理,使其对比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灵活应用“九九乘法表”去解决乘法、除法问题。
三、组织思辨活动,完善建模结论
丰富的思辨活动是指小学生针对某一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所展开的思维碰撞、辩论等活动,是丰富生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便于小学生共享数学学习经验与课程资源,使其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由此完善数学建模结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组织思辨活动,鼓励小学生自主阐述个人想法,优化小学生的交流质量与思维发育,促使小学生及时完善建模结论。
就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积极组织了数学辩论。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1×1”格子纸去分割长方形、正方形,数一数格子的数量,由此计算图形面积。有的学生则指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势必与图形的边长有关,而边长越长,图形面积就越大,所以很可能是通过边长相加或者相乘来得到图形面积。然后,学生则可展开数学探究,形成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思维结构,引导小学生学会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促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优化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全面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改善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切实推行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束连华.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2018(35):63-64.
[2]张晓伟.如何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构建数学建模思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