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嵊州市三江街道阮庙学校)
摘 要:在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增强、挫折体验、关注同伴评价、注意力欠集中等心理原因造成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对举手发言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鼓励、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等方式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关键词:不爱举手;心理障碍;认识;鼓励;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问题不是太难,一二年级的学生大都小手林立,“举不胜举”;三四年级学生举手开始稀稀落落,不再“轻而易举”;到了五六年级,举手如举重,即使是“请学生来读一读课文”这样简单的活动,也是举者寥若晨星,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守口如瓶,持“保留意见”,难怪有老师笑言,有必要在高年级的课堂中设立“有奖问答”。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就越困难了呢?
一、学生举手的心理剖析
学生不爱举手,除了问题不好回答,教师讲得是否生动,课堂氛围是否融洽等客观因素之外,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也起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当时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课外,我和一些学生聊了聊发现,对于举不举手这个问题,学生的心里各有各的体会和想法,如:
生1:我怕回答错,丢面子,老师对我印象不好。
生2:我有时举手,可是老师好像都不叫我,久而久之,我就不举手了,反正举了也轮不到我。
生3:看这个老师不顺眼,我就是不配合他。
生4:我怕别人认为自己喜欢表现,所以很少举手。
生5:我当时没专心听,不知道要回答问题。
生6:反正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不会叫我,除非这个问题很难,才可能叫到我。
生7:有时我知道答案的,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说。等我想好了,老师已经叫了别人了。
生8:总有人会回答,不关我的事。
生9:虽然我没举手,但我挺想起来回答的。
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回答问题有比较复杂的形成原因,梳理一下以上情况,大约有以下几种原因:
1.自我意识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了所谓的“面子”。有的学生自尊心强,本来能回答的问题又怕回答错误;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而羞于举手;还有的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表现为追求完美、害怕出错,怕批评和嘲笑。
2.有过挫折体验
有些学生曾经因为回答问题错误而遭到教师的批评或学生的嘲笑,或自己也曾嘲笑过回答错误的同学,所以心理压力比较大,类似的体验往往让他们不愿举手,甚至再也不舉手了。
3.关注同伴评价
低年级小学生相对关注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在他们心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老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而到了高年级,同伴相互间的评价得到强化,老师评价成为其次。有的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出错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而不愿举手。
4.注意力欠集中
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没认真听老师的问题,或者说听了也没有积极思考,觉得反正有其他同学回答,迟早会知道答案而坐享其成,当然也不会举手了。
二、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对于一些上课不爱举手、课堂上过于沉闷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都不好。那么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使学生举手发言呢?
1.提高认识
让学生明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对学习的重要性。举手发言是具有自信心的表现,举手说明“我”行,这是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回答问题出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举手发言是享受学习权利的表现。举手回答对了是一种自我肯定,回答错了是一种自我纠正,要敢于面对失败。通过举手发言才能获得老师的点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优先获得请老师解决个人疑问的机会,对自己在学习上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2.积极鼓励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应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挫折体验,经常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满足中激发表现欲望,让他们大胆地抬起头,举起手。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全面、不够正确,也应该委婉地评价和引导。
当然,激励的方式不应该呆板,年级不同,激励方式也应有相应的调整,如在低年级,一朵“小红花”,一张“小画片”等小礼物会让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兴奋半天,但随着年级的增高,高年级的学生对小画片、小红花的兴趣显然不像低年级那么明显,他们会觉得这些东西太“小儿科”,高年级学生更注重精神鼓励,如在期末素质单教师寄语中特意点到课堂上的表现,可能使他暗暗激动。总之,应让学生感受举手是一种快乐,举手是一种成就。
3.营造氛围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师生情感融洽,就能让学生愉快地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
当然,要想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举手发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教师苦练内功,改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把握学生课堂上“不举手”的原因,解脱学生精神上的种种束缚,使学生放下顾虑,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课堂发言的习惯,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张金平.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J].才智, 2015.
[2]李年终.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J].中国校外教育,2016.
编辑 李建军
摘 要:在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增强、挫折体验、关注同伴评价、注意力欠集中等心理原因造成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对举手发言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鼓励、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等方式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关键词:不爱举手;心理障碍;认识;鼓励;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问题不是太难,一二年级的学生大都小手林立,“举不胜举”;三四年级学生举手开始稀稀落落,不再“轻而易举”;到了五六年级,举手如举重,即使是“请学生来读一读课文”这样简单的活动,也是举者寥若晨星,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守口如瓶,持“保留意见”,难怪有老师笑言,有必要在高年级的课堂中设立“有奖问答”。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就越困难了呢?
一、学生举手的心理剖析
学生不爱举手,除了问题不好回答,教师讲得是否生动,课堂氛围是否融洽等客观因素之外,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也起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当时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课外,我和一些学生聊了聊发现,对于举不举手这个问题,学生的心里各有各的体会和想法,如:
生1:我怕回答错,丢面子,老师对我印象不好。
生2:我有时举手,可是老师好像都不叫我,久而久之,我就不举手了,反正举了也轮不到我。
生3:看这个老师不顺眼,我就是不配合他。
生4:我怕别人认为自己喜欢表现,所以很少举手。
生5:我当时没专心听,不知道要回答问题。
生6:反正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不会叫我,除非这个问题很难,才可能叫到我。
生7:有时我知道答案的,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说。等我想好了,老师已经叫了别人了。
生8:总有人会回答,不关我的事。
生9:虽然我没举手,但我挺想起来回答的。
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回答问题有比较复杂的形成原因,梳理一下以上情况,大约有以下几种原因:
1.自我意识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了所谓的“面子”。有的学生自尊心强,本来能回答的问题又怕回答错误;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而羞于举手;还有的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表现为追求完美、害怕出错,怕批评和嘲笑。
2.有过挫折体验
有些学生曾经因为回答问题错误而遭到教师的批评或学生的嘲笑,或自己也曾嘲笑过回答错误的同学,所以心理压力比较大,类似的体验往往让他们不愿举手,甚至再也不舉手了。
3.关注同伴评价
低年级小学生相对关注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在他们心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老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而到了高年级,同伴相互间的评价得到强化,老师评价成为其次。有的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出错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而不愿举手。
4.注意力欠集中
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没认真听老师的问题,或者说听了也没有积极思考,觉得反正有其他同学回答,迟早会知道答案而坐享其成,当然也不会举手了。
二、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对于一些上课不爱举手、课堂上过于沉闷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都不好。那么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使学生举手发言呢?
1.提高认识
让学生明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对学习的重要性。举手发言是具有自信心的表现,举手说明“我”行,这是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回答问题出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举手发言是享受学习权利的表现。举手回答对了是一种自我肯定,回答错了是一种自我纠正,要敢于面对失败。通过举手发言才能获得老师的点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优先获得请老师解决个人疑问的机会,对自己在学习上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2.积极鼓励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应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挫折体验,经常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满足中激发表现欲望,让他们大胆地抬起头,举起手。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全面、不够正确,也应该委婉地评价和引导。
当然,激励的方式不应该呆板,年级不同,激励方式也应有相应的调整,如在低年级,一朵“小红花”,一张“小画片”等小礼物会让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兴奋半天,但随着年级的增高,高年级的学生对小画片、小红花的兴趣显然不像低年级那么明显,他们会觉得这些东西太“小儿科”,高年级学生更注重精神鼓励,如在期末素质单教师寄语中特意点到课堂上的表现,可能使他暗暗激动。总之,应让学生感受举手是一种快乐,举手是一种成就。
3.营造氛围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师生情感融洽,就能让学生愉快地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
当然,要想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举手发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教师苦练内功,改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把握学生课堂上“不举手”的原因,解脱学生精神上的种种束缚,使学生放下顾虑,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课堂发言的习惯,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张金平.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J].才智, 2015.
[2]李年终.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J].中国校外教育,201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