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中也是我在推行新课改时做的大胆尝试,这种教学方式适合运用于整个班级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能通过审清辩题、资料搜集和整合、辩论稿撰写、组织辩论等训练,达到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最终达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之所以将辩论课引入哲学课教学,还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针对高中哲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而开展的。高中哲学尤其是第四单元主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 “三观”。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理论后,教师更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谈认识,透过社会现象深刻思考,达到关注社会,明辨是非的目的。
二是针对高中政治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而开展的,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涵养、推理和口才。“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而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高中政治课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开展辩论课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而开展的。高中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还包括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与人交往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科渗透、知识迁移运用等诸多能力。开展辩论课,这些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我经过不懈努力,多次实践,不断探索辩论课教学,并使之逐步完善,现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要重视辩题的选择
辩题的选择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选题时除对知识容量、辩题难易等诸多因素加以考虑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切合点较密切的辩题。这样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入,又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选择较为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双方在辩论过程中辩得起来、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如“金钱是否是万恶之源”,“近朱者是否赤,近墨者是否黑”,“漂亮是否是资本”,“个人命运是否由个人掌握”等等。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精彩纷呈。
3.要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只有选择富有创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哲学的兴趣。
4.辩题尽可能简单明了。因为过于冗长的辩题,让辩手觉得拗口,听众听得难受,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辩论课的操作过程
1.首先将教材编排的有关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将必讲的哲学原理做到清晰的阐述和分析,把适合作辩论内容的教材内容留给学生,并向学生征集辩题。
2.在全班竞选主持人,主持辩论课。
3.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四位辩手,通过抽签选定正、反辩论方。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大多数学生的参与,要求其余同学做为正、反双方的助阵团,参与自由辩论,给整个辩论的过程起到真正意义的“助阵”,因而高潮迭起。
4.辩论过程分主持人的开场白阶段,正、反双方主辨手观点陈述阶段,全组成員参与的自由辩论阶段,正、反双方一辩的总结陈词阶段及教师的小结等五个阶段。
三、教学效果
1.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要准备大量的必备的材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关资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2.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表现出的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其次,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拓展和迁移。因为学生首先要找出论点与论据中的逻辑关系,在处理论据时,要注意区分有利的、不利的和两可的,主要的、次要的和附加的,还要考虑论据是否清楚、真实,能否为同学和教师所接受、理解等。这个筛选、甄别的过程是对以上两种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最后,辩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辩手要想辩得精彩,往往需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有新资料,有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由联想等方式达到预期的目的。
3.有助于高中学生“学习团队”的构建。
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教学必然会产生超越教师个人灌输知识的功能。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逐渐构建团结向上的“学习团队”。
4.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将辩论赛引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课程中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展示,使学生逐步具有社会交往合作沟通、理性对话等能力,使之成为新时代的文明人。
四、教学反思
1.这种课型比备一般课要费时、费力,要求师生均做到充分的准备,尤其老师思想上要有转变,如要有自主变革的意识,要做有心人,不能有畏难情绪,不要怕失败。
2.当辩论过程中出现停顿或互不相让等情况时,教师可灵活处理,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既可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扩大参与面。
3.教师的总结陈词是带有全局性的总结,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论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做充分的准备外,还应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
4.还应及时收集、观摩教师和参与学生对此课的评价,以便扬长避短,使之不断完善。
5.注意学生学生过程中的风范、气质,注意情、理结合。
一是针对高中哲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而开展的。高中哲学尤其是第四单元主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 “三观”。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理论后,教师更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谈认识,透过社会现象深刻思考,达到关注社会,明辨是非的目的。
二是针对高中政治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而开展的,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涵养、推理和口才。“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而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高中政治课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开展辩论课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而开展的。高中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还包括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与人交往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科渗透、知识迁移运用等诸多能力。开展辩论课,这些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我经过不懈努力,多次实践,不断探索辩论课教学,并使之逐步完善,现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要重视辩题的选择
辩题的选择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选题时除对知识容量、辩题难易等诸多因素加以考虑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切合点较密切的辩题。这样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入,又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选择较为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双方在辩论过程中辩得起来、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如“金钱是否是万恶之源”,“近朱者是否赤,近墨者是否黑”,“漂亮是否是资本”,“个人命运是否由个人掌握”等等。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精彩纷呈。
3.要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只有选择富有创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哲学的兴趣。
4.辩题尽可能简单明了。因为过于冗长的辩题,让辩手觉得拗口,听众听得难受,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辩论课的操作过程
1.首先将教材编排的有关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将必讲的哲学原理做到清晰的阐述和分析,把适合作辩论内容的教材内容留给学生,并向学生征集辩题。
2.在全班竞选主持人,主持辩论课。
3.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四位辩手,通过抽签选定正、反辩论方。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大多数学生的参与,要求其余同学做为正、反双方的助阵团,参与自由辩论,给整个辩论的过程起到真正意义的“助阵”,因而高潮迭起。
4.辩论过程分主持人的开场白阶段,正、反双方主辨手观点陈述阶段,全组成員参与的自由辩论阶段,正、反双方一辩的总结陈词阶段及教师的小结等五个阶段。
三、教学效果
1.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要准备大量的必备的材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关资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2.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表现出的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其次,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拓展和迁移。因为学生首先要找出论点与论据中的逻辑关系,在处理论据时,要注意区分有利的、不利的和两可的,主要的、次要的和附加的,还要考虑论据是否清楚、真实,能否为同学和教师所接受、理解等。这个筛选、甄别的过程是对以上两种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最后,辩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辩手要想辩得精彩,往往需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有新资料,有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由联想等方式达到预期的目的。
3.有助于高中学生“学习团队”的构建。
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教学必然会产生超越教师个人灌输知识的功能。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逐渐构建团结向上的“学习团队”。
4.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将辩论赛引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课程中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展示,使学生逐步具有社会交往合作沟通、理性对话等能力,使之成为新时代的文明人。
四、教学反思
1.这种课型比备一般课要费时、费力,要求师生均做到充分的准备,尤其老师思想上要有转变,如要有自主变革的意识,要做有心人,不能有畏难情绪,不要怕失败。
2.当辩论过程中出现停顿或互不相让等情况时,教师可灵活处理,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既可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扩大参与面。
3.教师的总结陈词是带有全局性的总结,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论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做充分的准备外,还应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
4.还应及时收集、观摩教师和参与学生对此课的评价,以便扬长避短,使之不断完善。
5.注意学生学生过程中的风范、气质,注意情、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