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九连钰》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演奏诠释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心得建议,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杨静和她的音乐作品并将其更好地诠释。
[关键词]杨静;创新;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80-02
[收稿日期]2018-04-29
[作者简介]矫璐娜(1984—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福州 350007)
琵琶,作为中国代表性传统民族器乐之一,在我国已经流行两千余年,至今仍受到国人的喜爱。琵琶其名取自模拟形声,右手向前推弹为“琵”,引手后弹为“琶”。追溯历史,琵琶可以溯至先秦。从形制来看,分为圆形琵琶,也称秦琵琶,后经改造长柄用手指拨弹,成为琵琶,或汉琵琶;另一种是半梨形音箱,曲项、拨子演奏,公元前350年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北方,故曰曲项琵琶。[1]
一、《九连钰》的创作背景
1.作曲家杨静介绍
杨静,1963年12月出生在河南许昌市,198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同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其作品《九连钰》《品诉》分获二、三等奖及作品优秀演奏奖,在乐坛崭露头角。1989年,获十三届世界青年艺术节(朝鲜平壤)金奖及艺术家最高荣誉证书。1998年1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中国中央民族乐团新春音乐会。1999年,在英国BBC PROMS 闭幕音乐节会上与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琵琶协奏曲。英国中部的Shropshire 的一座音乐厅以杨静命名。[2]
2.音乐素材来源
对于科班出身的杨静来说,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练习是必须经历的,演奏《阳春白雪》或是《霸王卸甲》这样的传统乐曲她早已能够自如把握,然而杨静却对自己的演奏发出了疑问 :“难道我今后的一生永远只能演奏这些曲目?”[3]相信这也是我们很多学习琵琶演奏或是其他民族器乐的人都会有过的疑问,因为通常在学习了一定高水平的曲目之后会出现选曲范围变小甚至无曲可弹的尴尬现象,当然近几年随着民族器乐的发展,一些新创作的曲目例如《点》《漂》《晚秋》等等,在演奏形式和乐曲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但是依然会出现一谱难求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它影响到了琵琶的普及和发展,关于这个问题在本文中不再做阐释,而杨静正是意识到了这一演奏的局限性并努力突破它。这也是她创作出《九连钰》《品诉》等优秀琵琶作品的主要原因和动机,对于当时23岁的在校学生来说实属难得。
二、《九连钰》的创作特点
乐曲旋律如它的名字一样优美动听,“九”是一个数词,有多之意,在我们的字典里有很多表示极致的词语与九有关,比如“九霄”“九州”“九九归一”等,此处的“连”我们可以理解为连续不断之意,而“钰”意为美玉。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表现无数晶莹珍宝或者说是极致美景的乐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简约含蓄的表述习惯,具体创作特点及乐曲风格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
1.简约的乐曲结构与节奏处理
乐曲引子部分左手以三组不同音高位置的自然泛音和一组空弦配合右手划弦奏出,由慢到快似一颗颗珍珠不断滚落玉盘,眼前迷乱闪烁的景象随着右手力度的加强使景象一点点变得清晰。
A段从琵琶的子弦2把位中音区开始,主题旋律轻快优美,段中出现大量的切分和附点节奏增强了A段旋律的动力性,时而穿插引子部分中的自然泛音使乐句在层次上更显分明,似是对话又似是追逐,环环相扣。
B段与A段不同,选择了子弦3、4把位较高的音区位置使音乐情绪更加激昂,节奏上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与切分节奏交替,弹挑音符变得密集,在B段末尾处以三连音节奏出现的特殊技巧完成,随后乐曲进入C段。
C段旋律加入了零星的变化音,速度突慢,听觉上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演奏手法上实音与泛音交替,此处的泛音跨度很大,左手在2、3、4把位与子中、老、缠、弦之间交替跳跃,速度由慢到快,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水晶宫中,周遭景象瞬息万变如梦如幻。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在不同的音区连续演奏,一气呵成,将乐曲推向最高潮,随后再次出现乐曲A段开头部分的特殊技巧与节奏,全曲结束。
2.新颖的演奏技法
和大多数乐器一样,琵琶演奏中也有很多特殊的演奏手法,这些技法多属于琵琶特有的音质,甚至有一些并非樂音,例如《阳春白雪》中的绞弦,似在平淡中突然一声剧烈响声,如同破竹一般给人深刻的印象,再如《送我一枝玫瑰花》中的敲击面板动作,模仿了新疆音乐中手鼓的特点,是全曲的点睛之处。在《九连钰》中也有大量的特殊技巧,其中有很多是在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而得到的,其演奏方式更加新颖,表现力更强。
三、《九连钰》的演奏诠释
面对这样一首既优美又新颖的乐曲,在演奏时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地掌握和诠释它呢?虽然《九连钰》的乐曲篇幅不大,但是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主要原因是其中的特殊技巧比较多,音色控制和速度控制是演奏好这首乐曲的关键。
1.特殊技巧的音响效果
(1)泛音:《九连钰》开头的泛音分为3组,右手依次从子、中、老、缠弦弹奏,在缠弦演奏过后迅速连接老弦依顺序排列,也就是说右手在琴弦上没有连续演奏同一根琴弦,这样能更好地诠释晶亮的珍珠从不同的方向滚落而下一气呵成,这当中右手的有序连接是演奏的关键,许多演奏者会经常忽略这个技法将音色混作一团,违背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2)击板:左手半握拳关节朝下大幅度地击板,乐曲中的击板动作是连续出现的,在演奏的时候应注意敲击面板的位置要大体一致,反之声音会不统一。
(3)上下滑音:出现在乐曲引子与A段之间,好似散落在各处的珍宝似由一条丝线串联而下,又仿佛是在为接下来的乐曲拉开了大幕,让听者对接下来的旋律充满期待。 (4)摘音与击板的组合:在此处的摘音技巧右手由单音变成了半轮,所以在演奏时应特别注意右手在移动中半轮与大指侧峰的距离,如果相距过远那样滑动的音高不好控制,反之过近的话大指会影响食指半轮的触弦位置,所以掌握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每一组技巧之间右手滑动的位置要基本相同,这样所发出的特殊音响在音高上才会是一致的。在与右手的摘音迅速链上,左右手都在移动且方向是不一致的,再加上此处切分节奏的重音处理,双手非常容易相互干扰,最容易出现的就是乐句连接不畅或速度变快等问题,所以此技巧一定要分解练习。
2.丰富的力度变化
力度的变化在《九连钰》中非常多,可以说每个乐句中都有力度上的细小差异,特别是在旋律和特殊技巧连接时以及每一乐段连接处大的起伏变化。在引子与A段连接处的滑音技巧,注意右手在靠近覆手处的音头强调以及轮指的力度变化由强到弱将景物的距离拉近。在击板与摘音的组合中,力度控制以右手在下方为强,上移时反之,这样可以更加凸显此处切分节奏特点使音乐更加动感。《九连钰》中力度起伏的理由和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乐曲营造如玉般绚丽的景象的同时不断地变换角度和层次,由远及近增强景象的空间感,使人在聆听乐曲时更容易在头脑中产生音乐形象。
3.演奏中意境的把握
《九连钰》是一首旋律十分优美又不失灵巧的作品,乐曲短小精练却充分地发挥了琵琶的音质和演奏特点,纵观全曲,作者正是通过对传统技法学习、创新、改进才得到了这些美妙的音响效果,而把握其演奏意境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到“不燥”。
(1)音色方面:琵琶的演奏表现力丰富,既可以表现金戈铁马的恢弘场面又可以表现小桥流水的恬静安逸,由于《九连钰》的选材源于《琵琶行》,那么琵琶的传统演奏音色在乐曲中也应得到体现,全曲右手触弦的力度要适中,弹奏时的甲面要尽量浅,这样演奏出来的音色才会轻盈,反之甲面入指过深会使音色变得呆板笨重,在音色上要做到“不燥”。
(2)速度方面:在乐曲的常规演奏和特殊技巧间的转换要迅速,由于特殊技巧演奏完时左右手大多离开乐器本身,所以衔接时应注意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双手配合的协调性。除此之外,乐曲旋律活泼、技巧间频繁切换、后十六分与切分节奏较多,这些会使有的演奏者在弹奏时出现越弹越快的问题,所以在速度上要做到“不燥”。
结 论
《九连钰》是杨静创作的最早期的作品之一,通过作品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九连钰》的创新特点以及创作理由,乐曲更是丰富了琵琶的技术手法,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引人入胜,一个个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美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听者眼前,从演奏者的角度可以通过乐曲来抒发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九连钰》的诞生充分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是在繼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在学习了大量传统演奏手法之后向更高的艺术理想发出的探索,乐曲中新颖的特殊技法更是让演奏者在弹惯了传统技法后眼前一亮,或者说也让乐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使演奏者有了探索它的欲望。
[参 考 文 献]
[1]任鸿翔.琵琶曲论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前言1.
[2]陈培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琵琶演奏家杨静小传[J].中外文化交流,2000(01):12.
[3]黄志礼.弦咽指凝声停处,别有深情万千重——杨静和她的两首独奏曲《九连钰》《品诉》[J].音乐爱好者,1986(03):16.
[4]李西安.在瞬息即逝中创造音乐的永恒——杨静和她的琵琶曲即兴艺术[J].乐器,2001(05).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杨静;创新;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80-02
[收稿日期]2018-04-29
[作者简介]矫璐娜(1984—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福州 350007)
琵琶,作为中国代表性传统民族器乐之一,在我国已经流行两千余年,至今仍受到国人的喜爱。琵琶其名取自模拟形声,右手向前推弹为“琵”,引手后弹为“琶”。追溯历史,琵琶可以溯至先秦。从形制来看,分为圆形琵琶,也称秦琵琶,后经改造长柄用手指拨弹,成为琵琶,或汉琵琶;另一种是半梨形音箱,曲项、拨子演奏,公元前350年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北方,故曰曲项琵琶。[1]
一、《九连钰》的创作背景
1.作曲家杨静介绍
杨静,1963年12月出生在河南许昌市,198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同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其作品《九连钰》《品诉》分获二、三等奖及作品优秀演奏奖,在乐坛崭露头角。1989年,获十三届世界青年艺术节(朝鲜平壤)金奖及艺术家最高荣誉证书。1998年1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中国中央民族乐团新春音乐会。1999年,在英国BBC PROMS 闭幕音乐节会上与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琵琶协奏曲。英国中部的Shropshire 的一座音乐厅以杨静命名。[2]
2.音乐素材来源
对于科班出身的杨静来说,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练习是必须经历的,演奏《阳春白雪》或是《霸王卸甲》这样的传统乐曲她早已能够自如把握,然而杨静却对自己的演奏发出了疑问 :“难道我今后的一生永远只能演奏这些曲目?”[3]相信这也是我们很多学习琵琶演奏或是其他民族器乐的人都会有过的疑问,因为通常在学习了一定高水平的曲目之后会出现选曲范围变小甚至无曲可弹的尴尬现象,当然近几年随着民族器乐的发展,一些新创作的曲目例如《点》《漂》《晚秋》等等,在演奏形式和乐曲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但是依然会出现一谱难求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它影响到了琵琶的普及和发展,关于这个问题在本文中不再做阐释,而杨静正是意识到了这一演奏的局限性并努力突破它。这也是她创作出《九连钰》《品诉》等优秀琵琶作品的主要原因和动机,对于当时23岁的在校学生来说实属难得。
二、《九连钰》的创作特点
乐曲旋律如它的名字一样优美动听,“九”是一个数词,有多之意,在我们的字典里有很多表示极致的词语与九有关,比如“九霄”“九州”“九九归一”等,此处的“连”我们可以理解为连续不断之意,而“钰”意为美玉。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表现无数晶莹珍宝或者说是极致美景的乐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简约含蓄的表述习惯,具体创作特点及乐曲风格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
1.简约的乐曲结构与节奏处理
乐曲引子部分左手以三组不同音高位置的自然泛音和一组空弦配合右手划弦奏出,由慢到快似一颗颗珍珠不断滚落玉盘,眼前迷乱闪烁的景象随着右手力度的加强使景象一点点变得清晰。
A段从琵琶的子弦2把位中音区开始,主题旋律轻快优美,段中出现大量的切分和附点节奏增强了A段旋律的动力性,时而穿插引子部分中的自然泛音使乐句在层次上更显分明,似是对话又似是追逐,环环相扣。
B段与A段不同,选择了子弦3、4把位较高的音区位置使音乐情绪更加激昂,节奏上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与切分节奏交替,弹挑音符变得密集,在B段末尾处以三连音节奏出现的特殊技巧完成,随后乐曲进入C段。
C段旋律加入了零星的变化音,速度突慢,听觉上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演奏手法上实音与泛音交替,此处的泛音跨度很大,左手在2、3、4把位与子中、老、缠、弦之间交替跳跃,速度由慢到快,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水晶宫中,周遭景象瞬息万变如梦如幻。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在不同的音区连续演奏,一气呵成,将乐曲推向最高潮,随后再次出现乐曲A段开头部分的特殊技巧与节奏,全曲结束。
2.新颖的演奏技法
和大多数乐器一样,琵琶演奏中也有很多特殊的演奏手法,这些技法多属于琵琶特有的音质,甚至有一些并非樂音,例如《阳春白雪》中的绞弦,似在平淡中突然一声剧烈响声,如同破竹一般给人深刻的印象,再如《送我一枝玫瑰花》中的敲击面板动作,模仿了新疆音乐中手鼓的特点,是全曲的点睛之处。在《九连钰》中也有大量的特殊技巧,其中有很多是在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而得到的,其演奏方式更加新颖,表现力更强。
三、《九连钰》的演奏诠释
面对这样一首既优美又新颖的乐曲,在演奏时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地掌握和诠释它呢?虽然《九连钰》的乐曲篇幅不大,但是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主要原因是其中的特殊技巧比较多,音色控制和速度控制是演奏好这首乐曲的关键。
1.特殊技巧的音响效果
(1)泛音:《九连钰》开头的泛音分为3组,右手依次从子、中、老、缠弦弹奏,在缠弦演奏过后迅速连接老弦依顺序排列,也就是说右手在琴弦上没有连续演奏同一根琴弦,这样能更好地诠释晶亮的珍珠从不同的方向滚落而下一气呵成,这当中右手的有序连接是演奏的关键,许多演奏者会经常忽略这个技法将音色混作一团,违背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2)击板:左手半握拳关节朝下大幅度地击板,乐曲中的击板动作是连续出现的,在演奏的时候应注意敲击面板的位置要大体一致,反之声音会不统一。
(3)上下滑音:出现在乐曲引子与A段之间,好似散落在各处的珍宝似由一条丝线串联而下,又仿佛是在为接下来的乐曲拉开了大幕,让听者对接下来的旋律充满期待。 (4)摘音与击板的组合:在此处的摘音技巧右手由单音变成了半轮,所以在演奏时应特别注意右手在移动中半轮与大指侧峰的距离,如果相距过远那样滑动的音高不好控制,反之过近的话大指会影响食指半轮的触弦位置,所以掌握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每一组技巧之间右手滑动的位置要基本相同,这样所发出的特殊音响在音高上才会是一致的。在与右手的摘音迅速链上,左右手都在移动且方向是不一致的,再加上此处切分节奏的重音处理,双手非常容易相互干扰,最容易出现的就是乐句连接不畅或速度变快等问题,所以此技巧一定要分解练习。
2.丰富的力度变化
力度的变化在《九连钰》中非常多,可以说每个乐句中都有力度上的细小差异,特别是在旋律和特殊技巧连接时以及每一乐段连接处大的起伏变化。在引子与A段连接处的滑音技巧,注意右手在靠近覆手处的音头强调以及轮指的力度变化由强到弱将景物的距离拉近。在击板与摘音的组合中,力度控制以右手在下方为强,上移时反之,这样可以更加凸显此处切分节奏特点使音乐更加动感。《九连钰》中力度起伏的理由和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乐曲营造如玉般绚丽的景象的同时不断地变换角度和层次,由远及近增强景象的空间感,使人在聆听乐曲时更容易在头脑中产生音乐形象。
3.演奏中意境的把握
《九连钰》是一首旋律十分优美又不失灵巧的作品,乐曲短小精练却充分地发挥了琵琶的音质和演奏特点,纵观全曲,作者正是通过对传统技法学习、创新、改进才得到了这些美妙的音响效果,而把握其演奏意境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到“不燥”。
(1)音色方面:琵琶的演奏表现力丰富,既可以表现金戈铁马的恢弘场面又可以表现小桥流水的恬静安逸,由于《九连钰》的选材源于《琵琶行》,那么琵琶的传统演奏音色在乐曲中也应得到体现,全曲右手触弦的力度要适中,弹奏时的甲面要尽量浅,这样演奏出来的音色才会轻盈,反之甲面入指过深会使音色变得呆板笨重,在音色上要做到“不燥”。
(2)速度方面:在乐曲的常规演奏和特殊技巧间的转换要迅速,由于特殊技巧演奏完时左右手大多离开乐器本身,所以衔接时应注意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双手配合的协调性。除此之外,乐曲旋律活泼、技巧间频繁切换、后十六分与切分节奏较多,这些会使有的演奏者在弹奏时出现越弹越快的问题,所以在速度上要做到“不燥”。
结 论
《九连钰》是杨静创作的最早期的作品之一,通过作品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九连钰》的创新特点以及创作理由,乐曲更是丰富了琵琶的技术手法,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引人入胜,一个个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美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听者眼前,从演奏者的角度可以通过乐曲来抒发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九连钰》的诞生充分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是在繼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在学习了大量传统演奏手法之后向更高的艺术理想发出的探索,乐曲中新颖的特殊技法更是让演奏者在弹惯了传统技法后眼前一亮,或者说也让乐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使演奏者有了探索它的欲望。
[参 考 文 献]
[1]任鸿翔.琵琶曲论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前言1.
[2]陈培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琵琶演奏家杨静小传[J].中外文化交流,2000(01):12.
[3]黄志礼.弦咽指凝声停处,别有深情万千重——杨静和她的两首独奏曲《九连钰》《品诉》[J].音乐爱好者,1986(03):16.
[4]李西安.在瞬息即逝中创造音乐的永恒——杨静和她的琵琶曲即兴艺术[J].乐器,2001(05).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