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MRI数据为基础构建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及无POP症状妇女盆底肛提肌的三维结构,对比分析静息状态下POP患者肛提肌的结构特点。
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患者,经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诊断为POP的中老年患者25例(POP组),非POP组为无POP症状的其他妇科疾病患者22例。采集盆腔MRI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三维重建骨盆、盆腔器官及肛提肌的三维模型,对比两组肛提肌的形态变化并对肛提肌参数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非POP组中耻骨直肠肌与耻骨联合下缘附着起始处均无断裂现象,POP组患者中仅左侧断裂者3例,仅右侧断裂者3例,7例双侧断裂。非POP组中髂骨尾骨肌形态均为穹隆状,POP组患者有11例为漏斗状。非POP组中肛提肌裂孔7例U形,12例V形,3例不规则形态;POP组患者中,5例U形,4例V形,16例不规则形态。相对于非POP组,POP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增大[分别为(61.6±7.2)、(68.0±8.9)mm,P<0.05]、横径增大[分别为(38.0±3.2)、(41.4±3.9)mm,P<0.05 ];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增大,左侧分别为(24.6±3.7)、(29.6±7.4)mm (P<0.05),右侧分别为(23.9± 3.2)、(28.4±6.8)mm (P<0.05);肛提肌板角度增大,分别为(40.6±6.3)°、(51.0±11.3)°(P<0.05);肛提肌体积略变小,分别为(24.6±5.0)、(23.7±5.8)cm3(P>0.05)。
结论静息状态下,以MRI数据为基础的肛提肌三维模型结构能够客观评估POP患者肛提肌的变化,可通过显示肛提肌的整体情况反映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