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电影教学是近年来“纲要”课程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新形式,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这种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促进其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增强其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助益,可以使学生从“纲要”课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
关键词:微电影教学;“纲要”课;获得感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各类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大规模地普及开来了。而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的教学改革活动也在不断推进,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之下,慕课、易班、微电影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从而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
一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较强可观赏性的小型影片[1]。由于微电影的形式简单、时长较短、投资较小、技术要求较低,甚至用一般的手机和电脑就可以拍摄制作,因此其准入门槛也相对较低。这些特点与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信息接收方式“碎片化”的现状较为契合,所以微电影在近几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在拍摄题材方面,微电影的选择空间虽然会受其总体容量的限制,但是仍有比较广阔的施展领域,尤其适合通过记录或设定一些具体细节来表现某种较为深刻的主题,这样既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和記忆,又能引起观影者的共鸣,发人省思。
在上述特点和功效的作用之下,微电影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中就包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迅速推广。根据笔者所了解的信息,河北大学是国内较早地将微电影引入思政课教学中的一所高校,其改革举措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还使学生对思政课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2016年5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暨微电影教学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此后,微电影这种形式在各地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广泛推行开来,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2]。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任课教师就需要对有关的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等作出必要的介绍和分析,才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等理论性较强的问题讲清楚。不过在传统的“纲要”课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凸显,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容易被激发出来,往往导致任课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学生们却很难深度融入其中,再加上“纲要”课本身的理论性较强,其中的很多内容讲授起来也难免枯燥,所以又往往会因为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当灌输而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厌学情绪。
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上述各种问题,近年来不少相关部门和许多一线教师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纲要”课的教学改革始终不曾停步,其中微电影的引入就是一种颇受关注的改革举措。由于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不仅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钻研相关的学科内容,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过程的解剖来更好地理解较为严肃的理论知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因此微电影这种形式近年来在许多高校的“纲要”课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并不断完善。而除了教学实践层面的迅速推进之外,有些教师还从理论层面对微电影教学的相关问题作出了一定的阐发和总结,其中既有对微电影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价值的探讨,又有对其整体实践路径的梳理,还包括对其实施效果的反思等[3]。以下本文将主要从教学对象的视角出发,来着重探讨微电影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纲要”课获得感的具体效用,不足之处,敬祈指正。
二
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微电影教学在许多高校“纲要”课中的实施方案虽然互有差异,但是就微电影本身的创作而言,其主要过程大体不外乎选择主题、编写剧本、确定演员、现场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一般都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之下,由学生们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并积极发挥自身的才智而最终完成的。那么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对“纲要”课的获得感究竟会有哪些变化呢?
首先,通过参与微电影的创作,学生们对“纲要”课的兴趣会有显著提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当代大学生自幼即生活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对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较为熟悉,经常会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他们对各类课程教学电子化程度的期望也是比较高的,不过在传统的“纲要”课教学中,学生们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听讲和课后的阅读来获取相应知识的,其方式较为单一,既难以对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而微电影作为当代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呈现方式,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将微电影引入“纲要”课教学,使学生结合“纲要”课的内容来自主进行微电影创作,这一方面是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可以较好地满足其对课程教学电子化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主动开展学习和探索,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程内容对一些学生吸引力的不足,使兴趣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关键要素。
其次,通过微电影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纲要”课的学科知识。中国近现代史的时段虽然并不算长,但其间却充满了跌宕起伏的风云变幻,在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和探索的过程中,大量的历史人物纷纷登场,众多的历史事件频频发生。在传统的“纲要”课中,由于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大都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内容一多,时间一长,就很容易混淆和遗忘。而如果采用微电影的形式,则学生们一方面在选择主题和撰写剧本等过程中,势必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无疑会使其学到不少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在课堂上观看其他同学所创作的微电影,也会从中获取很多相关的知识。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微电影所包含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其表现形式也更为生动和灵活,因此就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强烈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其对相应知识的印象,这不仅对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大有帮助,而且还能使其通过对具体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并从对国史、国情的学习中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再次,微电影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如上所述,学生们在围绕着“纲要”课的内容来选择微电影的主题和撰写剧本时,都需要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这些资料既可以从图书馆、档案馆的相关文献中去查找,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检索,还可以通过实地采访、调研等途径来获取,在掌握了适量的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鉴别、整理、筛选和改编等一系列的加工,这些无疑都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而在微电影的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更多了,其中主要包括表演技能、拍摄技巧、剪辑技术和加工技艺等等,在这些方面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是由于学生们平时大都很少接触,而一般任课教师能够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有限,所以主要还是得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另外,对于大学生而言,制作微电影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其中的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因此通常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人来合作完成,比如商定拍摄主题、探讨剧本内容、设计拍摄场景、协同进行表演等等,这些工作不仅要有众多人员的共同参与,而且还需要大家相互协调、群策群力来进行合作探究,才能更好地完成微电影的拍摄任务。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电影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微电影教学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增强其历史使命感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纲要”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4],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赖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觉实践,而微电影教学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使他们可以通过对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深入解读来触摸历史的脉动,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获得评价历史問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开设“纲要”课,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而通过更具有带入感的微电影教学的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发现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国近现代史,体会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现代化建设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爱国情怀,而且也很容易从中受到心灵的触动,产生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与革命传统的坚定信念,从而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的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当然,微电影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纲要”课获得感中的效用并不止上述四个方面,泛而言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等都有积极的助益,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
总之,将微电影引入“纲要”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教学相结合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代表,这项改革举措不仅使很多学生从中获益匪浅,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生们对“纲要”课的刻板印象。而“纲要”课中的微电影教学之所以能够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项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获得了较大的自由探索未知和主动建构新知的权利,从而生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定的努力而提高了自己在课程中的获得感。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纲要”课的微电影教学还是其他思政课程,乃至所有课程的教学改革,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为基本方向,才能真正发挥实际的效用。
参考文献:
[1]任妍.浅议微电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1):88-91.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3]牟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微电影为例[J].高教学刊.2018(18):112-114.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
作者简介:潘胜强,男,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度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微电影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纲要’课获得感中的效用研究”(XJY1948)。
关键词:微电影教学;“纲要”课;获得感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各类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大规模地普及开来了。而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的教学改革活动也在不断推进,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之下,慕课、易班、微电影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从而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
一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较强可观赏性的小型影片[1]。由于微电影的形式简单、时长较短、投资较小、技术要求较低,甚至用一般的手机和电脑就可以拍摄制作,因此其准入门槛也相对较低。这些特点与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信息接收方式“碎片化”的现状较为契合,所以微电影在近几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在拍摄题材方面,微电影的选择空间虽然会受其总体容量的限制,但是仍有比较广阔的施展领域,尤其适合通过记录或设定一些具体细节来表现某种较为深刻的主题,这样既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和記忆,又能引起观影者的共鸣,发人省思。
在上述特点和功效的作用之下,微电影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中就包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迅速推广。根据笔者所了解的信息,河北大学是国内较早地将微电影引入思政课教学中的一所高校,其改革举措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还使学生对思政课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2016年5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暨微电影教学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此后,微电影这种形式在各地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广泛推行开来,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2]。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任课教师就需要对有关的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等作出必要的介绍和分析,才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等理论性较强的问题讲清楚。不过在传统的“纲要”课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凸显,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容易被激发出来,往往导致任课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学生们却很难深度融入其中,再加上“纲要”课本身的理论性较强,其中的很多内容讲授起来也难免枯燥,所以又往往会因为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当灌输而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厌学情绪。
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上述各种问题,近年来不少相关部门和许多一线教师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纲要”课的教学改革始终不曾停步,其中微电影的引入就是一种颇受关注的改革举措。由于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不仅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钻研相关的学科内容,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过程的解剖来更好地理解较为严肃的理论知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因此微电影这种形式近年来在许多高校的“纲要”课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并不断完善。而除了教学实践层面的迅速推进之外,有些教师还从理论层面对微电影教学的相关问题作出了一定的阐发和总结,其中既有对微电影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价值的探讨,又有对其整体实践路径的梳理,还包括对其实施效果的反思等[3]。以下本文将主要从教学对象的视角出发,来着重探讨微电影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纲要”课获得感的具体效用,不足之处,敬祈指正。
二
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微电影教学在许多高校“纲要”课中的实施方案虽然互有差异,但是就微电影本身的创作而言,其主要过程大体不外乎选择主题、编写剧本、确定演员、现场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一般都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之下,由学生们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并积极发挥自身的才智而最终完成的。那么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对“纲要”课的获得感究竟会有哪些变化呢?
首先,通过参与微电影的创作,学生们对“纲要”课的兴趣会有显著提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当代大学生自幼即生活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对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较为熟悉,经常会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他们对各类课程教学电子化程度的期望也是比较高的,不过在传统的“纲要”课教学中,学生们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听讲和课后的阅读来获取相应知识的,其方式较为单一,既难以对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而微电影作为当代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呈现方式,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将微电影引入“纲要”课教学,使学生结合“纲要”课的内容来自主进行微电影创作,这一方面是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可以较好地满足其对课程教学电子化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主动开展学习和探索,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程内容对一些学生吸引力的不足,使兴趣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关键要素。
其次,通过微电影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纲要”课的学科知识。中国近现代史的时段虽然并不算长,但其间却充满了跌宕起伏的风云变幻,在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和探索的过程中,大量的历史人物纷纷登场,众多的历史事件频频发生。在传统的“纲要”课中,由于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大都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内容一多,时间一长,就很容易混淆和遗忘。而如果采用微电影的形式,则学生们一方面在选择主题和撰写剧本等过程中,势必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无疑会使其学到不少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在课堂上观看其他同学所创作的微电影,也会从中获取很多相关的知识。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微电影所包含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其表现形式也更为生动和灵活,因此就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强烈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其对相应知识的印象,这不仅对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大有帮助,而且还能使其通过对具体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并从对国史、国情的学习中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再次,微电影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如上所述,学生们在围绕着“纲要”课的内容来选择微电影的主题和撰写剧本时,都需要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这些资料既可以从图书馆、档案馆的相关文献中去查找,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检索,还可以通过实地采访、调研等途径来获取,在掌握了适量的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鉴别、整理、筛选和改编等一系列的加工,这些无疑都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而在微电影的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更多了,其中主要包括表演技能、拍摄技巧、剪辑技术和加工技艺等等,在这些方面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是由于学生们平时大都很少接触,而一般任课教师能够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有限,所以主要还是得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另外,对于大学生而言,制作微电影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其中的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因此通常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人来合作完成,比如商定拍摄主题、探讨剧本内容、设计拍摄场景、协同进行表演等等,这些工作不仅要有众多人员的共同参与,而且还需要大家相互协调、群策群力来进行合作探究,才能更好地完成微电影的拍摄任务。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电影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微电影教学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增强其历史使命感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纲要”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4],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赖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觉实践,而微电影教学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使他们可以通过对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深入解读来触摸历史的脉动,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获得评价历史問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开设“纲要”课,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而通过更具有带入感的微电影教学的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发现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国近现代史,体会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现代化建设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爱国情怀,而且也很容易从中受到心灵的触动,产生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与革命传统的坚定信念,从而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的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当然,微电影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纲要”课获得感中的效用并不止上述四个方面,泛而言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等都有积极的助益,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
总之,将微电影引入“纲要”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教学相结合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代表,这项改革举措不仅使很多学生从中获益匪浅,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生们对“纲要”课的刻板印象。而“纲要”课中的微电影教学之所以能够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项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获得了较大的自由探索未知和主动建构新知的权利,从而生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定的努力而提高了自己在课程中的获得感。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纲要”课的微电影教学还是其他思政课程,乃至所有课程的教学改革,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为基本方向,才能真正发挥实际的效用。
参考文献:
[1]任妍.浅议微电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1):88-91.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3]牟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微电影为例[J].高教学刊.2018(18):112-114.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
作者简介:潘胜强,男,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度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微电影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纲要’课获得感中的效用研究”(XJY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