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作了如下说明: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目前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诸多误区,如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是师生心目中的副科,就算是上课,也只局限于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对音乐教育的漠视和理解之单薄与片面,令人担忧。对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需从更广阔的视角予以审视。必须跳出“为音乐而音乐”的框子,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进行。具体来说,音乐教育在促进小学生发展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如下:
一、音乐教育具有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在通往人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音乐是必备的元素。小学生没有音乐的陶冶,缺少音乐的食粮,如长期吃饭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一样,也必然会带来素质发展的“缺钙”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大体可以分成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九项智能,它们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每个人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可见,在小学生完整的智能结构中,存在着音乐智能。音乐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音乐智能的生长,为其发展提供条件。孔子把有“智慧”、能“克制”、“勇敢”、“多才多艺”、有“文采”作为完人的具体指标。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个方面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的全人教育。如按现代的理解,健康的人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或者“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其中都离不开艺术的开启。可见,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必不可少。
二、音乐教育具有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的功能
研究发现,以审美为特征的音乐活动与创造活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首先,二者都是感知、情感、想象、体验等多种心理成分共同参与和作用的高级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其次,二者都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创造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体验、心理状态与审美活动是极其相似的,都是一种超越必然的自由活动。这充分表明,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创造潜能的开发者。世界各国都试图从音乐教育的领域延伸到人的整个完整发展的教育,以期对创造力的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对音乐教育,我们应该注意利用好、耕耘好这块肥沃的土壤,为创造力潜能的萌发、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不但要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的重要性,还要注意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开启、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音乐教育具有守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心理是否健康是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音乐教育在守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荀子在《乐论》中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蔡元培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通过艺术教育,让孩子遵纪守法,不自私、不狭隘、顾别人、识大体,做一个善良而诚信、平等而博爱的人。滕矢初回忆起在青少年时代,每逢遇到难以排遣的困惑都会悄悄地钻进琴房,把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连续弹几遍,不管是《三部创意曲》中的bE大调和A大调,还是平均律中的《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及《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总之,只要弹上几遍,心境就慢慢平静,心清气爽,心胸随之宽敞许多,当再离开琴房的时候,已和来时判若两人,又能以饱满的精神重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可见,在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中,音乐教育具有守护其心理健康的功能。
四、音乐教育具有提升小学生精神境界的功能
音乐教育在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方面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首先,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音乐教育具有以乐寓德、以乐育德、辅德引善的重要作用。它不是直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通过声乐、舞蹈、戏剧许多栩栩如生的音乐创作和形象,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情感与美妙的娱乐之中,以唤起小学生的美感,影响其情绪、思想和品德,使其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其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音乐教育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人文素养与艺术能力完整统一的教育,也是培养正确审美观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也包含着真理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等内容。再次,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感。音乐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可以从“动之以情”着手,通过情感的传递、交流、沟通、感染等手段,使小学生获得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美感,悦耳悦目,畅神益智,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唤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且,音乐是审美艺术,也能够丰富小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层次。可见,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
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古已有之。《尚书·舜典》中有如下一段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最早记载。孔子力主以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其中一门重要课程。爱因斯坦认为,世界是由数学公式组成的,也是由音乐音符组成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创造潜能,守护心理健康与提升精神境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有效发挥其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具有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在通往人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音乐是必备的元素。小学生没有音乐的陶冶,缺少音乐的食粮,如长期吃饭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一样,也必然会带来素质发展的“缺钙”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大体可以分成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九项智能,它们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每个人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可见,在小学生完整的智能结构中,存在着音乐智能。音乐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音乐智能的生长,为其发展提供条件。孔子把有“智慧”、能“克制”、“勇敢”、“多才多艺”、有“文采”作为完人的具体指标。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个方面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的全人教育。如按现代的理解,健康的人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或者“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其中都离不开艺术的开启。可见,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必不可少。
二、音乐教育具有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的功能
研究发现,以审美为特征的音乐活动与创造活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首先,二者都是感知、情感、想象、体验等多种心理成分共同参与和作用的高级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其次,二者都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创造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体验、心理状态与审美活动是极其相似的,都是一种超越必然的自由活动。这充分表明,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创造潜能的开发者。世界各国都试图从音乐教育的领域延伸到人的整个完整发展的教育,以期对创造力的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对音乐教育,我们应该注意利用好、耕耘好这块肥沃的土壤,为创造力潜能的萌发、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不但要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的重要性,还要注意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开启、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音乐教育具有守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心理是否健康是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音乐教育在守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荀子在《乐论》中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蔡元培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通过艺术教育,让孩子遵纪守法,不自私、不狭隘、顾别人、识大体,做一个善良而诚信、平等而博爱的人。滕矢初回忆起在青少年时代,每逢遇到难以排遣的困惑都会悄悄地钻进琴房,把巴赫的复调钢琴作品连续弹几遍,不管是《三部创意曲》中的bE大调和A大调,还是平均律中的《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及《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总之,只要弹上几遍,心境就慢慢平静,心清气爽,心胸随之宽敞许多,当再离开琴房的时候,已和来时判若两人,又能以饱满的精神重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可见,在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中,音乐教育具有守护其心理健康的功能。
四、音乐教育具有提升小学生精神境界的功能
音乐教育在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方面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首先,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音乐教育具有以乐寓德、以乐育德、辅德引善的重要作用。它不是直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通过声乐、舞蹈、戏剧许多栩栩如生的音乐创作和形象,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情感与美妙的娱乐之中,以唤起小学生的美感,影响其情绪、思想和品德,使其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其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音乐教育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人文素养与艺术能力完整统一的教育,也是培养正确审美观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也包含着真理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等内容。再次,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感。音乐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可以从“动之以情”着手,通过情感的传递、交流、沟通、感染等手段,使小学生获得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美感,悦耳悦目,畅神益智,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唤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且,音乐是审美艺术,也能够丰富小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层次。可见,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
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古已有之。《尚书·舜典》中有如下一段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最早记载。孔子力主以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其中一门重要课程。爱因斯坦认为,世界是由数学公式组成的,也是由音乐音符组成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创造潜能,守护心理健康与提升精神境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有效发挥其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