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小腿肌肉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来源 :浙江临床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孤立性小腿肌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442例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孤立性小腿肌肉静脉血栓分成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两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比较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对孤立性小腿肌肉静脉血栓的诊断效果。结果年龄、wells评分、D-二聚体是孤立性小腿肌肉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LogitP=-7.015+0.04x年龄+1.347xwells评分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一种新型髄内固定装置与三种传统内固定装置在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特性差异,为该新型内固定装置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装置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4种内固定治疗Pan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有限元模型[a:空心螺钉、b:动力髋螺钉(DHS)、c:股骨近端锁定板、d:新型内固定]。在580N的栽荷条件下,研究四种内固定模型的股骨应力大小和位移大小,结果580N栽荷下,四种内固定方式模型股骨位移峰值由
目的分析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面神经MRI的相对强化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增强MRI的图像,根据临床完全恢复时间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组和预后较差组,比较两组患者每段面神经的相对强化程度的差弃,结果两组患者面神经迷路段、膝状神经节段相对强化程度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内听道段、鼓室段、乳突段的相对强化程度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特发性面瘫MRI增强表现与预后时间存在一定相关,在面神经迷路段、膝状神经节段预后较好组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介素-2(IL-2)联合小野寺指数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肺部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130例NSCLC患者根据其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与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血清AngⅡ、IL-2水平及小野寺指数,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以上指标用于预测NSC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价值。结果130例NSCLC患者中共有67例患者术后诊断为肺部感染,感染组术后第1天的血清Ang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血清IL-2水平及小野寺指数明显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8例(L组),采用改良Hardinge小
目的3.0T HR-MRI 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壁特征和重塑模式。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NIHSS评分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在症状组和无症状组之间,根据血管面积比较包括T2WI,T2WI和PDWI的HR-MRI基底动脉狭窄壁的橫截面图像,测量狭窄部位和参照部位的管腔面积,壁面积,斑块面积,狭窄程度和重塑指数结果23例症状组N丨HSS评分显著大于27例无症状组(P<0.001)。腔内最窄处,症状组血管壁面积(P=0.018)与斑块
目的:分析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MIA)逆时针旋转功能性(牙合)平面(FOP)的矫治效果,并与传统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比较.方法:筛选骨性Ⅱ类高角正畸结束患者40例,其中20例使用MIA矫
目的 分析功能矫治器早期干预对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的气道影响.方法 应用Medline、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196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发表的有关不同功能矫治器对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监测颈部食管进气,测定全身麻醉诱导期面罩压力通气致食管进气的半数有效气道峰压(EPpealc50)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45例,ASA Ⅰ-Ⅱ级,体重指数(BMI)<25 kg/m2。麻醉诱导后以压力控制模式进行面罩通气,并使用超声实时监测颈部食管进气情况。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第丨例患者起始通气压力为15 cm H20,压力分级为lcm H20。在通气过程,若发现食管口有强回声气体声影,认定为食管进气阳性,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
目的观察形气辨证指导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橫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针灸推拿门诊第三腰椎橫突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形气辨证指导的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10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SC-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5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建立智能颈椎骨龄评估系统,初步评估基于锥形线束CT数据的智能颈椎骨龄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生长发育期(8~16岁)儿童同时段拍摄的侧位体层片和锥形线束CT作为实验数据。在锥形线束CT上通过Otsu算法提取患者的面部区域,使用三维最小二乘法获得一个矢状面,并在此矢状面上应用超像素算法来对图像进行分割以获取颈椎区域,随后分别进行人工定点与形态学算法的自动定点,对两组坐标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颈椎骨龄分期指南的定义,进行算法设计,建立智能颈椎骨龄评估系统。同时通过同期的侧位体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