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普遍缺失。本文将从预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现状、运用的意义、运用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预习 初中历史与社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现在汉语词典》中,预习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1从这个词义解释中我们知道,预习是学生在新课前的提前自主学习。然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常忽略,让它成为“想说爱你却不靠近的人”。如笔者执教的两个班级,新课前,一般会布置学生预习,待检查时,一个班只有7%学生有落实,另一个班级只有2%学生有完成。后改变这种无定向预习方式后,情况有所改观,但依然只有半数同学能完成。于是笔者就去查询相关资料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更多的是其他学科预习或是高中历史方面的内容,这是笔者想要去探索的初衷。
一、预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缺失原因
1.学生因素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在中考分值中占比少,学生相对会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其他的学科中。短暂的学习时间也只能分配到课后作业中,预习环节可有可无。其次,学生认为预习是多余的,反正老师上课会讲,不预习也不会影响期末或中考的成绩。
2.教师关注度不够
新课革不断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教师也在教改中学习,探索,反思,备课,上课,评价等,加上其他非教学任务,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巨大。所以很多教师就没太多精力投入设计预习任务。且预习是一项长期持续要做的系统工程。因学生差异,课型差异,时代差异等,需教师具备很好的学科专业知识,熟练运用新教学技术、信息化数字技术,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身时间的分配等,否则很难持续。单靠一个教师也难系统开展,需要发挥备课组集体力量,群策群力。
3.预习作业的设计要求
如前所述,预习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工程,对预习作业的设计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方式的多样化、内容载体的选择、教师设计预习作业的能力、预习的有效性、操作性、科学性、难度、时间、针对性、差异化、评价、反馈等。
(二)缺失后果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预习好比战士战前的充分准备,才会有更大胜算,反之,犹如雾里探花。幸运者遇到教学水平高的老师,雾里探花时间会缩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即便没预习,总体对学习效果影响不大。但是否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学习能力都超群呢?
缺失预习,意味着你比有预习的同学慢一步。教师要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有时速度就比学生的接收速度快,如此一来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参与高阶思维的学习内容,听课效率将大打折扣,课下可能需花更多时间去消化,负担也加重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出现差异。
二、预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改标准随着时代迁移逐渐发生变化,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新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由“抽象知識”转向“具体情景”;二,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2意味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革,预习正是顺应趋势。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发现内在联系,建构新知。
(二)助于教学重难点突破
预习,可先将陈述性知识提前熟知。待教师上课提出疑惑点和难点,如此一来学习效果大大提升。对教师而言,将容易理解的学生自学能完成内容放在预习环节,上课就能浓缩课堂容量,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提高授课质量,做到精准教学。
(3)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领先一步,步步领先”。最先迈步的人往往掌握主动权,在后续学习中课堂参与度高,自信心成就感获得比一般同学也高些。熟知基本内容后,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四)利于养成良好习惯
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放眼各行各业,凡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成功的经验最本质要归于有个良好习惯。好习惯就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习亦是如此。
三、预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抛出砖,引回玉。预习即是这块“砖”。我们将预习作为新课前的导入部分。把新课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梳理。课中,教师则重点去解决学生的疑惑点和难点。如笔者在上人教版七下《富庶的四川盆地》一课时,课前抛出如下预习任务:(1)四川盆地在哪里?(2)四川盆地的富庶表现在哪些方面?(3)四川盆地为什么这么富庶。这三个问题是本课要的核心内容。
(2)课前阅读史料,补充教材,再现历史情境
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课中基本是专家直接给出的结论性观点,学生很难一下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事件之间内在的逻辑和因果关系等。于是笔者在学习某个历史主题前,会推荐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史料,让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认识、体会、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空。这种的预习方式不仅可以补充教材史料不足的缺陷,也能让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学会质疑、思考、分辨。
(3)整合现代信息数字技术
学生在校接触的都是静态书本。如以动态方式呈现会带来新鲜感。如疫情期间开展的云空中课堂,通过钉钉软件里的家校本布置预习作业,完成后让学生提交,教师可以直接批改并及时给与评价反馈。得到及时反馈的学生和被推选为优秀作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四)呈现方式
1.问题式
问题式预习就是将新课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此法较常用。如在前面第三章中提到过,这里不再赘述。
2.表格式
表格式预习比较直观展现学习内容,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如笔者在上《新文化运动》时设计如下预习内容:
3.思维导图式
思维导图就是把人的立体思维活动二维化呈现在平面上,能激活大脑增强记忆,大大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效率。如《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且杂。笔者就设计如下思维导图供学生预习:
4.大事年表式
大事年表是将以往发生过的大事件依据某个主题依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材料。
教学中教师可教会学生大事年表的编制方法。首先确定某个历史时间段,表示如下的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里。其次在这个时间段又可以划分不同的时期,可以按照朝代先后顺序,也可以按照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帝王纪年。然后在相对应的时间顺序右边将历史大事逐一列出。如笔者上《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时设计如下预习表:
教学有法,学无定法,以上是笔者教学中的困惑和解决的部分措施。实践过程中各有优劣,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还得继续探讨研究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20.
[2]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3]唐正才,庄永敏.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5]教材研究所 历史与社会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七年级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预习 初中历史与社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现在汉语词典》中,预习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1从这个词义解释中我们知道,预习是学生在新课前的提前自主学习。然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常忽略,让它成为“想说爱你却不靠近的人”。如笔者执教的两个班级,新课前,一般会布置学生预习,待检查时,一个班只有7%学生有落实,另一个班级只有2%学生有完成。后改变这种无定向预习方式后,情况有所改观,但依然只有半数同学能完成。于是笔者就去查询相关资料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更多的是其他学科预习或是高中历史方面的内容,这是笔者想要去探索的初衷。
一、预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缺失原因
1.学生因素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在中考分值中占比少,学生相对会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其他的学科中。短暂的学习时间也只能分配到课后作业中,预习环节可有可无。其次,学生认为预习是多余的,反正老师上课会讲,不预习也不会影响期末或中考的成绩。
2.教师关注度不够
新课革不断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教师也在教改中学习,探索,反思,备课,上课,评价等,加上其他非教学任务,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巨大。所以很多教师就没太多精力投入设计预习任务。且预习是一项长期持续要做的系统工程。因学生差异,课型差异,时代差异等,需教师具备很好的学科专业知识,熟练运用新教学技术、信息化数字技术,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身时间的分配等,否则很难持续。单靠一个教师也难系统开展,需要发挥备课组集体力量,群策群力。
3.预习作业的设计要求
如前所述,预习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工程,对预习作业的设计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方式的多样化、内容载体的选择、教师设计预习作业的能力、预习的有效性、操作性、科学性、难度、时间、针对性、差异化、评价、反馈等。
(二)缺失后果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预习好比战士战前的充分准备,才会有更大胜算,反之,犹如雾里探花。幸运者遇到教学水平高的老师,雾里探花时间会缩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即便没预习,总体对学习效果影响不大。但是否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学习能力都超群呢?
缺失预习,意味着你比有预习的同学慢一步。教师要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有时速度就比学生的接收速度快,如此一来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参与高阶思维的学习内容,听课效率将大打折扣,课下可能需花更多时间去消化,负担也加重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出现差异。
二、预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改标准随着时代迁移逐渐发生变化,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新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由“抽象知識”转向“具体情景”;二,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2意味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革,预习正是顺应趋势。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发现内在联系,建构新知。
(二)助于教学重难点突破
预习,可先将陈述性知识提前熟知。待教师上课提出疑惑点和难点,如此一来学习效果大大提升。对教师而言,将容易理解的学生自学能完成内容放在预习环节,上课就能浓缩课堂容量,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提高授课质量,做到精准教学。
(3)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领先一步,步步领先”。最先迈步的人往往掌握主动权,在后续学习中课堂参与度高,自信心成就感获得比一般同学也高些。熟知基本内容后,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四)利于养成良好习惯
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放眼各行各业,凡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成功的经验最本质要归于有个良好习惯。好习惯就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习亦是如此。
三、预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抛出砖,引回玉。预习即是这块“砖”。我们将预习作为新课前的导入部分。把新课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梳理。课中,教师则重点去解决学生的疑惑点和难点。如笔者在上人教版七下《富庶的四川盆地》一课时,课前抛出如下预习任务:(1)四川盆地在哪里?(2)四川盆地的富庶表现在哪些方面?(3)四川盆地为什么这么富庶。这三个问题是本课要的核心内容。
(2)课前阅读史料,补充教材,再现历史情境
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课中基本是专家直接给出的结论性观点,学生很难一下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事件之间内在的逻辑和因果关系等。于是笔者在学习某个历史主题前,会推荐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史料,让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认识、体会、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空。这种的预习方式不仅可以补充教材史料不足的缺陷,也能让学生多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学会质疑、思考、分辨。
(3)整合现代信息数字技术
学生在校接触的都是静态书本。如以动态方式呈现会带来新鲜感。如疫情期间开展的云空中课堂,通过钉钉软件里的家校本布置预习作业,完成后让学生提交,教师可以直接批改并及时给与评价反馈。得到及时反馈的学生和被推选为优秀作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四)呈现方式
1.问题式
问题式预习就是将新课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此法较常用。如在前面第三章中提到过,这里不再赘述。
2.表格式
表格式预习比较直观展现学习内容,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如笔者在上《新文化运动》时设计如下预习内容:
3.思维导图式
思维导图就是把人的立体思维活动二维化呈现在平面上,能激活大脑增强记忆,大大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效率。如《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且杂。笔者就设计如下思维导图供学生预习:
4.大事年表式
大事年表是将以往发生过的大事件依据某个主题依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材料。
教学中教师可教会学生大事年表的编制方法。首先确定某个历史时间段,表示如下的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里。其次在这个时间段又可以划分不同的时期,可以按照朝代先后顺序,也可以按照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帝王纪年。然后在相对应的时间顺序右边将历史大事逐一列出。如笔者上《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时设计如下预习表:
教学有法,学无定法,以上是笔者教学中的困惑和解决的部分措施。实践过程中各有优劣,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还得继续探讨研究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20.
[2]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3]唐正才,庄永敏.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5]教材研究所 历史与社会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七年级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