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教育资源
政治学科本身就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基础。提高社会参与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以理论来开展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从而获得新感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更是新课改不断深入所提出的具体要求。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社会参与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社会参与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高中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有理想、有抱负、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可在以成绩为导向的填鸭式教学下,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弱已经成为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小范围的政治课堂与大面积的社会领域有效结合,为其提供更多印证理论知识适用性与有效性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参与机会,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必然选择,并且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能起到的教育效果也有所差距,如社会普法活动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理性精神;小区送爱心、爱国主义教育等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政治核心素养培育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二者的有效融合不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有良多益处。
二、提高高中政治课程中社会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提高活动课的整体水平
活动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有效方式,更是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手段,其有效开展能为教学开展提供真实情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把控知识,提高个人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政治教学的基础作用,社会参与是手段、核心素养提升是目标,有效组织活动课程,以课外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呈现。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入真实案例为学生创建特殊的教学情景,融入知识学习之中。如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人大代表选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对我国人大代表制度形成初步认知。当然教师也可结合当地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人员构成及工作制度等为学生深入讲解,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增强其社会参与感。除此之外,在课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社会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基础,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准确选择切入点,将所学知识与事实论据相结合,提高其辩论水平与探究能力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思考空间与展示机会,改变其对传统政治课堂的认知,激发其使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社会及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生活理解知识和反思自我,并积极主动地亲身实践,最终促进了道德信念和品质的形成。参与时政问题讨论的积极性,逐步养成关心时政、观看时政新闻的好习惯,使其達到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二)借助优势教育资源,抢占思想高地
学校应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校园与社会两方面入手来抢占思想高地。学校应与社区进行深入合作,定期举办内容丰富、教育意义非凡的志愿者活动,将社会参与拓展到课外领域,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社会关怀,体验人性真、善、美,意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结合本学期的授课内容,有前瞻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做好社会实践安排,以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材料并予以补充,明确活动目标与学习任务,做到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而高中生在毕业后有可能选择走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也有可能直奔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结合所在学校的升学率、办学特点、学生特性、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组成等因素,实事求是地思考在高中政治课堂融入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利用学校积攒的丰富社会资源,安排各类参观活动,让学生在观摩中学习到更多经营、劳动与生产知识。拓宽了视野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对社会的系统化认知,在了解实际情况后,明确了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而不是空谈理想抱负,只“想象”不“办事”,以思想引导行动,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实现快速交流提供了高效渠道,教师要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和相关设备,利用视频通话、语音连线等方式将课堂与社会对接到一起,结合课程内容要求相关领域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参与是培养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相关工作者应结合学生特性与授课内容增加参与机会和参与质量,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奉献力量。
政治学科本身就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基础。提高社会参与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以理论来开展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从而获得新感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更是新课改不断深入所提出的具体要求。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社会参与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社会参与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高中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有理想、有抱负、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可在以成绩为导向的填鸭式教学下,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弱已经成为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小范围的政治课堂与大面积的社会领域有效结合,为其提供更多印证理论知识适用性与有效性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参与机会,是培育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必然选择,并且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能起到的教育效果也有所差距,如社会普法活动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理性精神;小区送爱心、爱国主义教育等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政治核心素养培育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二者的有效融合不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有良多益处。
二、提高高中政治课程中社会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提高活动课的整体水平
活动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有效方式,更是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手段,其有效开展能为教学开展提供真实情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把控知识,提高个人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政治教学的基础作用,社会参与是手段、核心素养提升是目标,有效组织活动课程,以课外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呈现。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入真实案例为学生创建特殊的教学情景,融入知识学习之中。如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人大代表选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对我国人大代表制度形成初步认知。当然教师也可结合当地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人员构成及工作制度等为学生深入讲解,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增强其社会参与感。除此之外,在课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社会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基础,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准确选择切入点,将所学知识与事实论据相结合,提高其辩论水平与探究能力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思考空间与展示机会,改变其对传统政治课堂的认知,激发其使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社会及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生活理解知识和反思自我,并积极主动地亲身实践,最终促进了道德信念和品质的形成。参与时政问题讨论的积极性,逐步养成关心时政、观看时政新闻的好习惯,使其達到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二)借助优势教育资源,抢占思想高地
学校应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校园与社会两方面入手来抢占思想高地。学校应与社区进行深入合作,定期举办内容丰富、教育意义非凡的志愿者活动,将社会参与拓展到课外领域,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社会关怀,体验人性真、善、美,意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结合本学期的授课内容,有前瞻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做好社会实践安排,以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材料并予以补充,明确活动目标与学习任务,做到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而高中生在毕业后有可能选择走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也有可能直奔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结合所在学校的升学率、办学特点、学生特性、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组成等因素,实事求是地思考在高中政治课堂融入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利用学校积攒的丰富社会资源,安排各类参观活动,让学生在观摩中学习到更多经营、劳动与生产知识。拓宽了视野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对社会的系统化认知,在了解实际情况后,明确了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而不是空谈理想抱负,只“想象”不“办事”,以思想引导行动,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实现快速交流提供了高效渠道,教师要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和相关设备,利用视频通话、语音连线等方式将课堂与社会对接到一起,结合课程内容要求相关领域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参与是培养高中生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相关工作者应结合学生特性与授课内容增加参与机会和参与质量,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