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为了取得更高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学生通常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加强阅读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以及增加阅读数量。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习惯 培养
一、缺乏浓郁的读书氛围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但是农村小学无论是从硬件的配套设施还是从软件的教育资源而言,与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图书室就最为明显:书籍数量少,种类不够齐全,更新慢……
学生的课外书籍,不是一些情节离奇、刺激又富有幻想的卡通书或漫画书,要么就是一些粗糙、牵强又荒谬的脑筋急转弯或笑话书,可更多的是一些家长强制性购买的工具类的辅佐籍书籍[2]。而一些以文字为主的童话故事、寓言和散文等,家长与教师则束之高阁,弃之如敝屐,但这些书籍通常是学生喜欢的书籍。家长乃至老师过分干预学生的选择,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了他们不爱读书,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少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较低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且很多学生读过书后,什么印象也没有,更别提有所收获;他们通常面临的问题是:不会记,不会说,不会画,更不会思考。因为应试教育教育依旧存在,父母便强行霸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让其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和加强班。同时,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急功近利的家长们又给学生布置额外的作业与习题,就是这小山一样的作业,不仅剥夺了学生仅有的一点自由时间,而且也侵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导致他们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读过像样的纯文学书籍,阅读的数量也比较低。
三、一些家长轻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家长大多外出打工,看护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爱护,更别提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认为学生不能读所谓的‘闲书’,怕孩子学坏,对于阅读更是置之不理,甚至还是行‘棒杀’政策;也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没用,还不如学习一门手艺牢靠。种种理念的灌输致使学生从观念上就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更不可能学好。
四、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生理发展都不成熟,自控力、辩解力都不完善,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难度,也存在诸多的限制。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一个逐步培养,逐渐领悟、吸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而家长也应发挥其领导带头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只有他们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学生才会更加用心、努力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并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长此以往,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就想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教师的课内教学起着巩固和升华的作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很多的小学生对名家名著知之甚少,有的学生虽然知道书名,但是却不了解内容,还有的学生连书名都不知道,可是他们对一些漫画却如数家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名家名著作品,让学生们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优美的,引导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去读这些好书,多读书,提高阅读的气氛。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智力同时成长发展的阶段,情感的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良好的朗读更容易动摇学生的心灵,同样,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不仅能听到不正确的读音和生硬不通的句子,可以及时的纠正过来,而且还能听到自己内心真实感情的表达,并且朗诵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即平常所说的看在眼里,读在嘴里,记到心里,也就是每读一句要看清字,读准音,熟记内容,从而启发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课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包括对文中语句的质疑、人物肖像的质疑、情节安排的质疑以及故事背景的质疑,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文字内容描写的景象,但前提是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感悟的能力。(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完成既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让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更要让学生明白道理,得到启示,从而引导学生的思考。(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能力,做到读、写相结合,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教学收集大量的素材。
3.多途径,多形式营造阅读氛围
通过举办读书角、朗读比赛、课前演讲等多种形式来不断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名家讲学或者带领学生参加读书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从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杜祥培.教育与人的发展[M].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习惯 培养
一、缺乏浓郁的读书氛围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但是农村小学无论是从硬件的配套设施还是从软件的教育资源而言,与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图书室就最为明显:书籍数量少,种类不够齐全,更新慢……
学生的课外书籍,不是一些情节离奇、刺激又富有幻想的卡通书或漫画书,要么就是一些粗糙、牵强又荒谬的脑筋急转弯或笑话书,可更多的是一些家长强制性购买的工具类的辅佐籍书籍[2]。而一些以文字为主的童话故事、寓言和散文等,家长与教师则束之高阁,弃之如敝屐,但这些书籍通常是学生喜欢的书籍。家长乃至老师过分干预学生的选择,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了他们不爱读书,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少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较低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且很多学生读过书后,什么印象也没有,更别提有所收获;他们通常面临的问题是:不会记,不会说,不会画,更不会思考。因为应试教育教育依旧存在,父母便强行霸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让其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和加强班。同时,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急功近利的家长们又给学生布置额外的作业与习题,就是这小山一样的作业,不仅剥夺了学生仅有的一点自由时间,而且也侵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导致他们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读过像样的纯文学书籍,阅读的数量也比较低。
三、一些家长轻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家长大多外出打工,看护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爱护,更别提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认为学生不能读所谓的‘闲书’,怕孩子学坏,对于阅读更是置之不理,甚至还是行‘棒杀’政策;也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没用,还不如学习一门手艺牢靠。种种理念的灌输致使学生从观念上就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更不可能学好。
四、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生理发展都不成熟,自控力、辩解力都不完善,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难度,也存在诸多的限制。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一个逐步培养,逐渐领悟、吸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而家长也应发挥其领导带头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只有他们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学生才会更加用心、努力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并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长此以往,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就想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教师的课内教学起着巩固和升华的作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很多的小学生对名家名著知之甚少,有的学生虽然知道书名,但是却不了解内容,还有的学生连书名都不知道,可是他们对一些漫画却如数家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名家名著作品,让学生们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优美的,引导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去读这些好书,多读书,提高阅读的气氛。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智力同时成长发展的阶段,情感的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良好的朗读更容易动摇学生的心灵,同样,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不仅能听到不正确的读音和生硬不通的句子,可以及时的纠正过来,而且还能听到自己内心真实感情的表达,并且朗诵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即平常所说的看在眼里,读在嘴里,记到心里,也就是每读一句要看清字,读准音,熟记内容,从而启发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课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包括对文中语句的质疑、人物肖像的质疑、情节安排的质疑以及故事背景的质疑,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文字内容描写的景象,但前提是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感悟的能力。(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完成既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让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更要让学生明白道理,得到启示,从而引导学生的思考。(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能力,做到读、写相结合,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教学收集大量的素材。
3.多途径,多形式营造阅读氛围
通过举办读书角、朗读比赛、课前演讲等多种形式来不断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名家讲学或者带领学生参加读书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从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杜祥培.教育与人的发展[M].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