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埋”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之处加以有效地“发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有魅力,更精彩。
关键词:教学细节; 预埋; 发掘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01-001
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埋”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之处加以有效地“发掘”;对于课堂中动态生成的细节,教师要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积极“捉彩”,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有魅力,更精彩。
一、注重细节“预埋”,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探究活动怎样进行?要选择哪些操作材料?如何指导操作?我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怎样的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只有我们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预设。
1.实验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结构性
实验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材料选择具有结构性,就能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电磁铁》一课时,老师为各组准备长度不同的导线让学生试做电磁铁,然后各组汇报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由于线圈圈数不同,各组的数据很不一样,学生会自然想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从而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在进行《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时,通过导入环节后,存在着不同方式的提问,有的老师提问:“今天我们要上《摩擦力的秘密》一课,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另一个老师提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前者没有针对性,后者有针对性,产生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前者思维范围很广,回答的问题让老师无法把握。又如在《把固体放进水里》一课教学时,我为学生们提供的材料有:钥匙、木块、纸、石块、小铁片、铁盖、橡皮泥……如果提问:这些东西放在水里哪些沉下去,哪些浮起来呢?这些问题就太简单了,于是就提问:物体的下沉和上浮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们在实验操作中仔细观察、思考,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探究活动要精心预设
科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在教《空气的性质》做“瓶中的气球吹不大”实验时,我先让班上的几个大力士来试吹瓶中气球,吹到脸红耳赤也没能吹大。然后老师“偷偷”在瓶底上扎了一个洞,请一个小个子来吹气球,气球“居然”吹大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让小个子把瓶子放到了水槽里吹,随着气球吹大瓶底不断有气泡冒出,停止吹气气球变小水里也不冒泡了,但瓶子拿出水面时瓶里有半瓶水。学生们震惊了,一会儿又明白了:瓶里的气球吹不大是因为瓶里的空气占据着空间,瓶底扎洞气球能吹大是因为瓶里的空气能从小洞流出去腾出空间给气球(水里不停冒泡就是瓶里空气被赶走了),瓶里有水是因为停止吹气气球变小多出空间被水占领。
探究活动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应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不应放任自流,否则会导致气氛活跃、形式多样,但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要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二、捕捉精彩细节,凸现课堂教学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表情,动作;有一对“聪耳”,认真听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才能有效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机智“捉彩”。
1.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的“亮点”
在操作和交流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就能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加热和冷却》做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大部分学生都发现把锥形瓶放入热水时,液柱先下降后上升;把锥形瓶放入冰水时,液柱先上升后下降。老师及时“捉彩”,充分表扬了学生们有火眼金睛,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来这个实验除了显示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外,还隐藏着热传递规律和固体热胀冷缩规律。
2.其次,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误点”,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如做摆的对比实验时,就发现学生常犯以下错误:没有将摆线拉直就释放摆锤,用力将摆锤推出去,摆锤撞到铁夹台(做成圆锥摆),释放摆锤的角度太大等,导致实验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老师可以把对比实验与运动员比赛进行类比:比赛和实验都要公平进行,最忌裁判不公。老师可以通过做示范实验来教学生怎样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特点对“症”下药,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堂教学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但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细节,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应该认真记录和交流教学中的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才能让课堂教学“滴水不漏”,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细节; 预埋; 发掘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01-001
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埋”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之处加以有效地“发掘”;对于课堂中动态生成的细节,教师要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积极“捉彩”,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有魅力,更精彩。
一、注重细节“预埋”,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探究活动怎样进行?要选择哪些操作材料?如何指导操作?我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怎样的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只有我们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预设。
1.实验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结构性
实验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材料选择具有结构性,就能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电磁铁》一课时,老师为各组准备长度不同的导线让学生试做电磁铁,然后各组汇报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由于线圈圈数不同,各组的数据很不一样,学生会自然想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从而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在进行《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时,通过导入环节后,存在着不同方式的提问,有的老师提问:“今天我们要上《摩擦力的秘密》一课,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另一个老师提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前者没有针对性,后者有针对性,产生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前者思维范围很广,回答的问题让老师无法把握。又如在《把固体放进水里》一课教学时,我为学生们提供的材料有:钥匙、木块、纸、石块、小铁片、铁盖、橡皮泥……如果提问:这些东西放在水里哪些沉下去,哪些浮起来呢?这些问题就太简单了,于是就提问:物体的下沉和上浮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们在实验操作中仔细观察、思考,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探究活动要精心预设
科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在教《空气的性质》做“瓶中的气球吹不大”实验时,我先让班上的几个大力士来试吹瓶中气球,吹到脸红耳赤也没能吹大。然后老师“偷偷”在瓶底上扎了一个洞,请一个小个子来吹气球,气球“居然”吹大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让小个子把瓶子放到了水槽里吹,随着气球吹大瓶底不断有气泡冒出,停止吹气气球变小水里也不冒泡了,但瓶子拿出水面时瓶里有半瓶水。学生们震惊了,一会儿又明白了:瓶里的气球吹不大是因为瓶里的空气占据着空间,瓶底扎洞气球能吹大是因为瓶里的空气能从小洞流出去腾出空间给气球(水里不停冒泡就是瓶里空气被赶走了),瓶里有水是因为停止吹气气球变小多出空间被水占领。
探究活动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应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不应放任自流,否则会导致气氛活跃、形式多样,但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要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二、捕捉精彩细节,凸现课堂教学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表情,动作;有一对“聪耳”,认真听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才能有效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机智“捉彩”。
1.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的“亮点”
在操作和交流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就能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加热和冷却》做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大部分学生都发现把锥形瓶放入热水时,液柱先下降后上升;把锥形瓶放入冰水时,液柱先上升后下降。老师及时“捉彩”,充分表扬了学生们有火眼金睛,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来这个实验除了显示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外,还隐藏着热传递规律和固体热胀冷缩规律。
2.其次,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误点”,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如做摆的对比实验时,就发现学生常犯以下错误:没有将摆线拉直就释放摆锤,用力将摆锤推出去,摆锤撞到铁夹台(做成圆锥摆),释放摆锤的角度太大等,导致实验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老师可以把对比实验与运动员比赛进行类比:比赛和实验都要公平进行,最忌裁判不公。老师可以通过做示范实验来教学生怎样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特点对“症”下药,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堂教学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但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细节,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应该认真记录和交流教学中的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才能让课堂教学“滴水不漏”,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