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接还是不接?这8点才是关键!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x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最近拜访了几十位经销商,通过与这些经销商的沟通和交流,不管生意有没有做成,都感觉受益匪浅。
  其中一个话题就是:新品牌,接还是不接?
  经销商为什么要接新品牌?
  1.终端卖场的需要
  目前零售渠道日子也不好过, 2015年财报一出来,基本上是“一家欢乐几家愁”。除了大润发日子过得好点,其他家过得都忒惨,更别说那些中小超市了。
  所以零售卖场也在不断地需要新品牌来提升自己的生意!
  就拿笔者接触到的经销商来说,零售卖场有找他们要男士品牌的,有找他们要孕妇品牌的,也有找他们要进口品牌的,等等。
  这说明终端卖场也在主动寻求变化,以适应眼下越来越恶劣的竞争环境。
  2.消费者的需要
  接新品更深层次的是消费者的需要。正常来讲,1990年出生的人到今年都已经大学毕业3年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对产品的要求、对品牌的要求、接受信息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
  这些新成长起来的消费者倒逼着经销商要不断寻找新的品牌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3.经销商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品牌有可能是经销商二次创业的好机会。
  只会做成熟产品的经销商是不行的。真正能体现你能力的,是给你一款新产品,在差不多的市场起点下,你和其他经销商比,做得怎么样。
  反过来,一个善于推新产品的经销商,在策略、管理、执行、应对竞争方面,一定有过人之处,成长的机会就会越多。
  接一个新品牌的步骤
  1.自身情况分析
  这一点不用多说,量力而为,量体裁衣,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2.内部讨论
  某位经销商老板每次接新品都会召集员工进行新品引进讨论会。在会上,老板不对产品表态,完全随着各位员工发言,并且按照事先设定的不同方面先后提出意见和疑问,经常会引起内部争论。
  这样争论的好处就是能把大部分问题都争出来,再分别摆出来逐一分析。
  3.征求客户意见
  在基本有个内部意见后,再让员工把新产品的样品资料送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批发商或是终端客户那里去进行客户评估。大部分员工还可以带一些新产品的样品回家,通过员工的家人来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评估。
  4.汇总多方意见,权衡评估新产品是否要引进。
  重点来了:
  经销商接新品牌必须考虑的8个方面
  经销商接新品牌先要抛开不切实际的幻想,别总想接一个新品牌起码得有以下几点: 品质好、价格低、政策好(最好有10%—20%的返点)、空中有广告、地面有团队跟进、有铺底、全额报销进场费……没有以上特点,厂家都不好意思出来跟人打招呼。
  笔者曾经拜访过一个经销商,他告诉我他接新品牌主要考虑3点,笔者结合自己的市场拜访,完善了一下,把它总结成8点。经销商在接新品牌时从这8点来考虑,新品牌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1.厂家老板
  这个品牌的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要看操盘手。道理很简单:操盘手改变不了老板的性格。如果这个所谓的操盘手不符合老板的做事风格,被干掉是早晚的事。
  别谈什么企业文化,就看老板的性格,看老板在行业的口碑,老板的性格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
  2.产品品质
  一个品牌能否有长久的生命力,品质是关键, 尤其是在这个“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时代。
  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
  但遗憾的是,很多经销商一方面也知道这一点,另一方面又会犯 “你的产品价格太贵了,别的品牌是什么什么价格,我这儿的消费者可能买不起”等这样的毛病。
  3.品类补充
  经销商在决定接一个新品牌时,要首先考虑这个品牌属于哪个品类,对我有没有互补作用。
  如果是老品类,那么这个品牌和自己已经有的品牌有什么不同。
  如果是全新品类,那就有可能创造全新的价值,但关键是这个品类是不是真的细分,还是伪品类。
  4.品牌定位和品牌战略
  经销商要与厂方的人员沟通,明确这个品牌的品牌定位是什么,有没有竞争力。围绕品牌定位的资源配置又是什么,也就是品牌战略是什么。
  有品牌定位不一定做得好,但没有品牌定位一定做不好。
  这里又要特别注意,品牌定位与品牌战略一定要简单、清晰、易懂,让人听后恍然大悟: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而不是几十页的PPT讲我们的品牌战略是什么。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
  5.厂家政策
  厂家的政策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吸引力?
  和经销商已有的品牌相比较,有多大的差别?
  如果利润率低,那这个品牌的周转率怎么样?
  6.动销方案
  赚多赚少都没关系,但这个品牌怎么在市场上动起来?这是笔者拜访经销商时,大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7.样板市场
  这个新品牌有没有做得比较好的市场?样板市场如果做得好,就具备了向外扩张的基础。
  曾经有一个经销商对我说:你们这个品牌20多年来就做了一个省,但这一个省的销售回款已经比其他品牌所谓做全国市场的都多,你们已经具备冲向全国市场的能力了。
  8.业务素质
  再好的产品也是靠人做出来的。观察这个品牌厂家业务人员的素质水平。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共识,在这儿不再啰唆。
  最后再送大家一句话:商海沉浮,龙生九子,谁知道哪个儿子能养老送终?哪块云彩会下点毛毛雨呢?新品牌,到底接还是不接,相信大家已经自有判断了。(作者系广州丽信化妆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其他文献
苹果公司近日公布了2016年第二财季的财报,去年以来市场猜测苹果公司业绩将下滑的靴子终于落地。这是苹果公司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同比下滑的季度业绩,除此之外,iPhone的销量也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在信息化的今天,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越来越快,产品的青春期越来越短,强大如宝洁面临新环境也不得不“被衰老”。难道苹果也迎来十年辉煌命运的拐点了吗?
期刊
社交电商时代,一个品牌的成功离不开与粉丝持久的情感维系,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不再是经营产品,而是经营人——粉丝!  社交电商时代,品牌最重要的资产是什么?答:粉丝的口水和眼球。得粉丝者得天下,一个品牌的成功离不开与粉丝持久的情感维系,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不再是经营产品,而是经营人——粉丝!要经营好粉丝,必须了解这五大思维。  极致思维  好产品会说话,产品永远是营销的基础,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在口碑面前人人
期刊
互联网的第一轮风暴是电商,毕竟电商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互联网的第二轮风暴一定是管理,颠覆工业文明时代的管理。通过对管理的颠覆,颠覆实业;通过对实业的颠覆,再次影响电商。  管理体系的改变,意味着目前经济生活的主体被彻底改变。  虽然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生活,但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正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正在从工业文明社会走向信息文明社会。其差距与鸿沟,就像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与鸿沟
期刊
当一个企业停止了价值创造,慢慢死去或是快速死去将是必然!苹果、宝洁也不例外。  苹果宣布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跟随者小米身上。似乎一进入2016年,华为就压倒性地胜过了小米,于是多数商业评论人都把“小米不行了”当成了题材,大撕特撕,但是却鲜有从商业本质去分析为什么小米不行了。  如今,苹果挺身而出,用“同比下滑”的惨淡业绩,为自己的“小弟”打了一把“掩护”,把诸位商评
期刊
现在订餐APP活跃度非常高,“美团外卖”“饿了么”和“百度外卖”等都是基于年轻人的便捷需求而兴起的订餐软件。不过,复杂多样的菜单往往会让人耽误不少时间,尤其是对于部分具有选择困难症的消费者。  曾在去年推出用聊天表情进行点餐的“达美乐披萨”,一直强调简单和快捷的订餐特色,前不久又推出了一款订餐APP,用户只要在最开始的设置步骤里将自己喜欢的口味和样式选择好,以后每点一下这个软件,就等于直接预订了。
期刊
近期在日本出现了一款“薯片味可乐”,该产品由日本游戏公司南梦宫和木村饮料公司联手打造,旨在让消费者体验一口薯片一口可乐的交融口感,同时又借饮料的噱头吸引游戏玩家。  如何吸引游戏玩家呢?答案是不走寻常路的购买渠道。想要喝到这款可乐,你只能去南梦宫游戏厅里的娃娃机柜台。从推出该产品起,日本200多家南梦宫游戏厅的娃娃机柜台暂时不抓娃娃,改抓这款薯片味可乐,消费者能不能尝到还得碰运气。  在饮料的口味
期刊
无数营销总监高调空降或组团介入新营销团队,最终却黯然离场,难道真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帅”吗?  市场经济之下,企业营销工作无疑是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没有营销的“源头活水”,一切便是“空中楼阁”。欲打造一流的营销队伍,选将是关键,《孙子兵法》也说用兵先选将,只有超一流的将才能驾驭一流的营销团队。  这里为什么特别强调“驾驭”而不是“管理”呢?笔者认为驾驭比管理更上升一个境界,管理更多体现在通过流
期刊
运动时,人的身体会分泌出能让人快乐的内啡肽物质,据调查,百分之六十的人都不太运动。因此,一直以来把创造快乐作为宣传主题的可口可乐开发了一款运动记录APP,想通过让人们运动来制造快乐,激励机制就是可以免费获得一瓶可口可乐。  这款App会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当运动数据积攒到一定的数量时,就可以拿着App自动生成的号码到指定售货机领取免费的可口可乐。  实体终端机接入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线下终端与线上
期刊
链家与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合作,从5月25日国际儿童失踪日这天开始,其全国6000家门店将作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届时将推出统一的绿色守护标识以便辨别。  对于链家的这次公益举措,虽有不少人质疑是在作秀,但从营销层面来看,此举对链家有着深刻的意义:房产中介行业具有高风险的特殊性,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不安感,再加上链家此前数据造假、银监局罚单等负面消息,其品牌形象深受重挫。这次公益行动无疑能树立链家负责
期刊
毫无疑问,身处实体经济中的多数中小企业,目前处境艰难,前途渺茫。  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纯粹是力不从心,我在5年前就离开了从事近20年的中小企业咨询工作。我给出的理由很“残酷”: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绝大多数应该“寿终正寝”。  面对中国井喷式的消费增长,中小企业的“制造”,以其“双低”(品质低、价格低),契合了长达20多年的中国市场需求。尽管在2010年之后,它们的制造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