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的进程会引发一系列的变革,这一系列的变革从表象深入到文化以及符号化的层面。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或作为城市化浪潮中新兴的城市,在这一场变革中,都需要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重塑或是重新构建全新的城市形象,通过利用固有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本”,赋予城市化中民俗文化以更为繁富更为资本的内容,使之肩负起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的重任。
关键词:城市化;文化生态;社会属性
“城市总是有自己的文化,它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人文景观、建筑及独特的生活方式”[1],在这个层面上,城市化的进程也可以理解为城市文化及其行为方式逐步替代或是变造本地民俗风貌与习俗的过程。
一、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改变、简化了传统民俗活动的形式
城市化对民俗文化活动的影响具有年龄上的特征,年轻人更易受到影响,在涉及经济内容时,受到城市化影响的效果会加大,在这样的作用下,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以及民族意识的逐渐淡化,也就会更加显著地表现在传统活动形式的简化。
广州市天河区辖下的珠吉街,珠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典型的“城中村”,它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形态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每一年正月十六正是珠村人拜猫的日子,拜猫的活动并非只有珠村,但其他村子的香火旺不起来,我认为,真正的原因还是随着邻村建设的加速,加之人们意识的逐渐转变,因此到现在也只有珠村的拜猫活动继承了下来。
二、民俗文化在城市化所带来的 消费文化时代正在逐渐走向娱乐
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的背景下形成了新的消费文化潮流,民俗文化以及其遗产的地域性、民生性,决定了它更容易为潮流所影响。民俗活动的时间性与地域性正在被不受时空限制的消费文化逐渐打破。
随着城市化的大潮一步一步向我们袭来,城市化进程所附带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价值体系的颠覆,成为了民俗文化娱乐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生活中,民间的活动与节气紧密相连,劳作与娱乐张弛有度,在特定的日子里进行;而现今的消费娱乐在城市化的带动下则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束缚。如泼水节原是傣族人民在傣历新年举行的祓除邪恶的娱乐活动,一般延续三到四天就会结束,但是在今天的西双版纳傣族园里,天天都在过泼水节,完全打破了娱乐的时空限制[2]。
三、在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的传统正在被创造出来
城市化造就了许多的新兴城市,在集中了大量经济财富的同时,寻求挖掘城市“文化资本”,通过民俗文化的再造与传播迅速的提升新兴城市形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球性激烈竞争条件下、在投资与资本之流的自由市场力量作用下,城市具有了企业化特征,并且意识到了它们的城市形象,意识到了形象转化为当地经济就业机会的能力。正如哈维(1998)所说,城市不得不调动起文化的作用,是文化变为‘引诱资本之物’(Lures of Capital)”[3]。
以东莞东坑镇的二月初二卖身节为例,卖身节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每年卖身节期间,港澳和周边成千上万的人都要赶来参加,使集市贸易、雇工订约与万民同乐成为卖身节的三个主体内容,延续几百年。现在的卖身节, “集市美食、仙人降水,购物遇仙”,而其中的“射水”活动是一种新近发明的“传统”,它的出现不超过十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一天把去东坑射水作为卖身节过节的主要方式,把射水当成卖身节的代名词,有些媒体甚至与傣族的泼水节相联系,这种影响后来一直延续,并通过政府的介入而正式被认可,并成为卖身节活动的重要环节[4]。
从前面对“卖身节”中“射水”活动的描述可以看出,“射水”这一新近发明的传统是“卖身节”本身功能不断演变的表现之一,使“卖身节”能够沿袭至今,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自身文化积淀的层面、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已经被功利性的文化招商与旅游品牌打造所抹杀,丧失了它曾赖以生存的文化生存环境,民俗文化的传统再造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强行注入了成为象征性的商业经济化的符号。
四、文化生态根植于人的人文社会属性的同时也滋养了人文社会属性
文化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属于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外界条件;与自然生态的生物与物质等自然属性不同,文化生态根植于人的人文社会属性。“人类与一切其它生物不同,人不但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人不但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人类的居住空间,不仅是一个自然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人文社会的空间,带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的民族特性。这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5]文化生态也就成为了人类所特有的外界条件因素,其包括历史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以及各种工艺、手工艺、技艺等。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又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因此,文化生态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生态与保护的问题应当是较之自然生态及其保护更为重要的问题。
无数事实都在反映着这样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致使许多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受到破坏,而关于这些城市的历史和传统的记忆正在不断地消失。文化失去了孕育它的土壤,文化生态也就无从谈起。文化生态在根植于人的人文社会属性的同时也滋养了人文社会属性,文化生态的破坏进一步也会如同自然生态遭受破坏一样威胁人类的生存。
【注释】
[1]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39.
[2]陈莉.从民间传统娱乐文化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艺研究,2007(02):105-110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56
[4]阎江.城市视角下的民俗节庆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46-49
[5]姚昆遗.文化生态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维系[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A4-A7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关键词:城市化;文化生态;社会属性
“城市总是有自己的文化,它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人文景观、建筑及独特的生活方式”[1],在这个层面上,城市化的进程也可以理解为城市文化及其行为方式逐步替代或是变造本地民俗风貌与习俗的过程。
一、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改变、简化了传统民俗活动的形式
城市化对民俗文化活动的影响具有年龄上的特征,年轻人更易受到影响,在涉及经济内容时,受到城市化影响的效果会加大,在这样的作用下,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以及民族意识的逐渐淡化,也就会更加显著地表现在传统活动形式的简化。
广州市天河区辖下的珠吉街,珠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典型的“城中村”,它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形态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每一年正月十六正是珠村人拜猫的日子,拜猫的活动并非只有珠村,但其他村子的香火旺不起来,我认为,真正的原因还是随着邻村建设的加速,加之人们意识的逐渐转变,因此到现在也只有珠村的拜猫活动继承了下来。
二、民俗文化在城市化所带来的 消费文化时代正在逐渐走向娱乐
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的背景下形成了新的消费文化潮流,民俗文化以及其遗产的地域性、民生性,决定了它更容易为潮流所影响。民俗活动的时间性与地域性正在被不受时空限制的消费文化逐渐打破。
随着城市化的大潮一步一步向我们袭来,城市化进程所附带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价值体系的颠覆,成为了民俗文化娱乐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生活中,民间的活动与节气紧密相连,劳作与娱乐张弛有度,在特定的日子里进行;而现今的消费娱乐在城市化的带动下则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束缚。如泼水节原是傣族人民在傣历新年举行的祓除邪恶的娱乐活动,一般延续三到四天就会结束,但是在今天的西双版纳傣族园里,天天都在过泼水节,完全打破了娱乐的时空限制[2]。
三、在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的传统正在被创造出来
城市化造就了许多的新兴城市,在集中了大量经济财富的同时,寻求挖掘城市“文化资本”,通过民俗文化的再造与传播迅速的提升新兴城市形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球性激烈竞争条件下、在投资与资本之流的自由市场力量作用下,城市具有了企业化特征,并且意识到了它们的城市形象,意识到了形象转化为当地经济就业机会的能力。正如哈维(1998)所说,城市不得不调动起文化的作用,是文化变为‘引诱资本之物’(Lures of Capital)”[3]。
以东莞东坑镇的二月初二卖身节为例,卖身节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每年卖身节期间,港澳和周边成千上万的人都要赶来参加,使集市贸易、雇工订约与万民同乐成为卖身节的三个主体内容,延续几百年。现在的卖身节, “集市美食、仙人降水,购物遇仙”,而其中的“射水”活动是一种新近发明的“传统”,它的出现不超过十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一天把去东坑射水作为卖身节过节的主要方式,把射水当成卖身节的代名词,有些媒体甚至与傣族的泼水节相联系,这种影响后来一直延续,并通过政府的介入而正式被认可,并成为卖身节活动的重要环节[4]。
从前面对“卖身节”中“射水”活动的描述可以看出,“射水”这一新近发明的传统是“卖身节”本身功能不断演变的表现之一,使“卖身节”能够沿袭至今,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自身文化积淀的层面、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已经被功利性的文化招商与旅游品牌打造所抹杀,丧失了它曾赖以生存的文化生存环境,民俗文化的传统再造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强行注入了成为象征性的商业经济化的符号。
四、文化生态根植于人的人文社会属性的同时也滋养了人文社会属性
文化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属于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外界条件;与自然生态的生物与物质等自然属性不同,文化生态根植于人的人文社会属性。“人类与一切其它生物不同,人不但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人不但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人类的居住空间,不仅是一个自然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人文社会的空间,带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的民族特性。这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5]文化生态也就成为了人类所特有的外界条件因素,其包括历史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以及各种工艺、手工艺、技艺等。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又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因此,文化生态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生态与保护的问题应当是较之自然生态及其保护更为重要的问题。
无数事实都在反映着这样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致使许多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受到破坏,而关于这些城市的历史和传统的记忆正在不断地消失。文化失去了孕育它的土壤,文化生态也就无从谈起。文化生态在根植于人的人文社会属性的同时也滋养了人文社会属性,文化生态的破坏进一步也会如同自然生态遭受破坏一样威胁人类的生存。
【注释】
[1]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39.
[2]陈莉.从民间传统娱乐文化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艺研究,2007(02):105-110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56
[4]阎江.城市视角下的民俗节庆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46-49
[5]姚昆遗.文化生态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维系[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A4-A7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