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地区城市文化的开发与创新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o1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开发与创新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南宁作为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其城市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颇具典型意义。认真研究南宁城市文化建设的得失,十分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建设的规律,正确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开发与创新的路径,更好地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市文化;民族文化;广西南宁
  中图分类号:F1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52-06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集中载体和特殊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美国城市建筑规划大师伊里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和抱负”[1](P362)。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城市文化与文明,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又在创造着新的城市文明,并迎接着城市文化冲突和变革的巨大挑战。研究我国城市文化,特别是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建设问题,对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基本界定方式。狭义的文化限定与精神领域,即意识形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通过后天学习所掌握的各种思想和技巧,以及用这些思想和技巧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2] (P1533)。这种广义的界定同时兼顾了文化的物质方面、制度方面和行为方面,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到:“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第二代优秀人类是善于建造城市的动物。这是世界史的世纪标准,这个标准不同于人类史的标准,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3](P124)。施本格勒的话也许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商榷,但无疑也说明了城市是创造文化的特定层次,而且城市文化的创造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因此,在界定城市文化的时候,我们不仅不能脱离文化这个大的母体,更应从城市内不同群体的文化创造上加以表述。从广义上来说,城市文化是城市中不同群体的互动与地域性文化相互作用,融合而形成的统一综合体。城市文化除了保持和发挥大文化所具备的诸多特性外,自身也有其历史性、继承性、多元性、社会性等资质。因此,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之间区别的重要标识,而且也能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问题,目前人们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方面,主要是“西化论”、“传统论”和“综合创新论”的分歧,即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所存在的分歧。“西化论”强调西方的道路是城市现代化的唯一选择,认为只有全盘照搬西方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传统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应强调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综合创新论”则认为,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文化,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体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可见,“西化论”与“传统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文化一元论和文化中心主义,而“综合创新论”就比较适合中国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已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现实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已达成了文化价值取向上的真正共识。如何加强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跨文化理解,以形成真正的文化共识,仍是摆在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首位的问题。
  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工具取向方面,则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毫无疑问,科学技术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就必须重视科学知识的研究和传播,发展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为人类谋福利,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被滥用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于是,有学者提出用人文精神来弥补科学的不足。但在科学主义者看来,科学是万能的。这便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在追求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振兴人文精神,这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在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取向方面,单纯的经济发展观将现代化片面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把经济增长又片面地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物质财富丰富了,就可以实现现代化。而在综合发展观看来,城市社会的发展不只是城市经济的增长,而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由于单纯的经济发展观排除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贬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造成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如今这种观点已越来越不得人心。但是,在城市化程度还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最大瓶颈也往往是经济的落后,因此,如何坚持综合发展观往往也是人们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绚丽多姿、各具特色、底蕴深厚的文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围绕实现“富民兴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城市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对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和政治起着推动作用的城市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已影响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可见,研究民族地区的城市文化,对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南宁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民族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来打造。一是因为民族文化能营造民族地区城市的特色和品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二是因为民族文化能提供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三是因为民族文化将增强民族地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1 南宁的城市历史背景及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宁简称“邕”,历史上的南宁属于百越领地,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 68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22 295平方公里,居住着壮、苗、回、瑶等3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六百多万,其中,市区人口为一百多万。
  西部大开发以来,南宁的重要战略地位凸显。作为华南沿海、西南腹地和东盟经济圈的交汇中心,又是“大西南与中南半岛合作圈”的边城,南宁已成为中国粤港澳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大西南与中南半岛旅游合作圈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转站和枢纽城市[4],2008年2月,国家批准设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该经济区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所辖区域范围,其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5]。这无疑是南宁城市文化建设战略定位的重要依据。可见,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角度来打造南宁城市文化品牌,挖掘南宁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将南宁推向东南亚,推向“世界”,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这种城市文化战略定位才能更好地体现南宁在今天的历史使命。
  2.2 南宁可挖掘的特色城市文化资源
  2.2.1 民俗文化
  民俗源自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化社会学认为,城市文化的灵魂中有一个核心,就是民俗。民俗是城市文化最初的起源之一,是城市文化长久存在和发展的纪录。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的文化中心,沿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壮文化传统,兼之悠久的发展历史,使其有深厚的壮文化底蕴。
  在特色传统节日上,南宁除了传统的春节等节日外,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社节、糍粑节、尝新节、中元节、寒衣节、灶王节,在民间和传统的节日里,人们抛绣球、跳板鞋舞、抢花炮、踩风车以及跳民间歌舞等,别有一番情趣。
  壮民族文化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独特,风格各异。壮民族神话有妹元甲、布伯、莫一大王等传说;南宁的民间舞蹈、戏剧丰富多彩,常见有狮子舞、春牛舞、绣球舞等,民间乐器有丰鼓、合欢萧、景钟、唢呐等。此外,壮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板鞋竞走、赛龙舟、打扁担等;民族传统工艺品如绣球、壮锦,风味食品如五香糯米饭、老友面等,也是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
  2.2.2 民歌文化
  民歌是壮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壮歌有嘹歌和排歌两种形式,主要抒发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感,被认为是壮族古代原生态百科全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今,民歌文化也赋予南宁新的生命活力。每当人们听到或唱起歌曲《大地飞歌》时,就会想到一个让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一一广西南宁,还有名声在外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首次举办。通过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大地飞歌”,还有99中国(南宁)民族服饰博览会、广西民族风情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一炮打响,成为南宁向世人推出的第一张独有魅力的文化“名片”。从此,一年比一年唱得红火,一届比一届唱得响亮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南宁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
  2.2.3 建筑文化
  城市建筑文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历史建筑,二是现代建筑。两者都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如果说,南宁的摩托车在强烈地张扬着一种现代意识的话,而那鳞次栉比的骑楼,则在默默地诉说着南宁的颇具底蕴的文化传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1世纪,希腊城市市场周围已有连续的柱廊,用于商业活动。有的敞廊进深大,中央用一排柱子把它隔为两进,后进设单间的店铺。这便是骑楼的滥觞。在古罗马时期,敞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敞廊式商业建筑更是遍布欧洲各地。到近代,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资本的输出和文化的传播,敞廊式建筑传到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包括中国的南方[6](P71)。南宁历史上作为一个商埠.因水路交通的便利而得以发达。广州乃至南洋的建筑风格,对南宁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代表性的建筑,就是那北方城市极为少见的骑楼。一座座临街的小楼,不约而同地伸出那笔直的两条长腿,稳稳当当地“骑”在了人行道上。南宁的兴宁街和民生路,就是这种风味。如今经过一番修整,保持并强化了原有风格,成了一道活色生香的绝妙景观。
  另外,南宁的老街也是南宁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山路,是南宁保留最完整、最热闹的老街,这里汇集了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建筑,是真真正正的老街韵味。解放路,这一带的建筑古色古香,风格独特,汇集了南宁市政府立项保护的文物古迹七、八处,如新会书院、董达庭商住楼、两会会馆等。现在,已有千年历史的邕州老街重建后正式向市民开放,邕江河畔的邕州老街长达1.8公里,街上350家商铺以明清建筑风格落成,古朴雄浑,鳞次栉比,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气息。
  2.2.4 旅游文化
  南宁地处南亚热带,具有浓郁的亚热带风光特色,有“半城绿树半城楼”和“绿色明珠”的美称。在南宁市内的名胜古迹主要有青秀山公园、良凤江森林公园、扬美古镇、黄家大院、邕江古堤、镇宁炮台等。
  如今在广西的旅游产业战略布局中,有桂北、桂东、桂南三个旅游大区。以南宁为中心的桂南旅游大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周边地区,延伸到百色。桂南旅游区有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有世界八大斜塔之一的崇左归龙塔;有反映壮族先民文化,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世界最大的壁画——花山崖壁画;有龙虎山自然保护区;还有百色澄碧湖水库、靖西小桂林风光等等。开发好南宁的旅游文化,无疑可以为南宁的城市文化增添一道更具魅力的亮丽色彩。
  2.3 目前南宁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如今南宁的城市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许多方面已经突破了已有的单一的传统城市文化建设模式,如从注重形式发展的模式转变为注重内涵的发展模式,从注重单一文化发展的模式转变为注重多种文化生态平衡的模式等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南宁的城市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2.3.1 对自身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宣传和开发不够,文化建设上侧重点有所偏颇
  城市首先是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然后才是世界的。而南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座不断把历史抹去的城市。南宁的面积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 800多平方公里,但在这座城市里,一些有代表性的、可以堪称历史见证的建筑正在渐渐消失。南宁拆除了邓颖超的出生地、拆除了大片的骑楼建筑,如今表面上现代、豪华的民族大道,琅东区的建筑,其骨子里有多少文化意蕴?在南宁将近2 000年的历史上,大街小巷上树立起来的大都是西式的火柴盒建筑,很少看到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甚至是中国古代风格的建筑都很少见到。这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首府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与南宁城市文化发展所应坚持的方向极不相符。那些具有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到了几十年以后变得陈旧,一样会被拆掉,到了那时,人们恐怕只能到书本上寻找南宁的历史文化了。
  另一方面,南宁的特色旅游资源也开发不够、宣传不到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知道桂林而不知道南宁,也有很多人认为桂林是广西的首府,这不能不说是南宁的尴尬。究其原因,南宁的特色旅游资源整合比不上桂林市。南宁有许多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但由于对自身的特色资源挖掘和宣传不够,导致南宁的旅游产品单一,传统的观光型产品占优,而且对民族旅游项目的投资少,使南宁的旅游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的落后状态。
  此外,自1999年承办第一届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来,政府把文化建设的主要精力基本上都放在每年一度的民歌节上,这也是有问题的。不可否认的是,民歌节使南宁的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城市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民歌节是南宁城市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和精品。但要指出的是,如今南宁的城市文化建设似乎只围绕一个民歌节而展开,忙完了一届,又马上考虑如何筹备下一届,忽视了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虽然民歌节享誉海内外,可南宁本土的城市文化也需要培植和放大。在这一点上,我们既要“抱西瓜”,也要“捡芝麻”。
  2.3.2 对外文化交流有待发展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南宁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至今仍然比较零散,文化交流形式单一,更多地停留在局部的、粗放的层面上,没有形成规模,缺乏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和项目。文化对外贸易还是以民间团体为主,市场主体不成熟,对外交流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文化贸易领域较有实力的企业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此外,在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方面,政府的推动力不足,民营团体对外演出完全靠市场化运作较困难。而与广西交流的主要对象,东盟国家的经济普遍欠发达,整个演出市场繁荣程度不够,广西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因此也相对较弱,形成商业化运作、培育市场还需要努力。
  2.3.3 城市生态环境失衡
  生态环境风貌是城市文化结构中的一个层面,在生态文明和环境觉醒的时代,城市的生态系统是否保持完好,环境是否优雅洁净,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精神风貌体现的一个方面。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南宁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些破坏,出现了许多隐患及问题。第一,近年来南宁市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人口的膨胀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如就业,住宅拥挤,生活环境质量不高等。第二,城市建设欠账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导致交通拥挤以及城市污染的加速。第三,城市建设忽视生态学规律,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建成区的发展随意,城市功能混杂,城市建设随意挤占绿地、水面、河岸,市区的许多水面已消失殆尽,形成内涝水患隐患。第四,城市文化环境意识淡薄,人文观念落后,把发展理解为单纯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生态环境随之下降。目前邕江鱼产量急剧减少,上等级的鱼已稀少难寻,朝阳溪20世纪60年代尚可每年产鱼5万公斤左右,现今一两不生,臭气熏天。“心圩米”不复存在,“陈屋藕”等物种也危在旦夕。协调南宁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能持续调整稳定地发展,已是我们近期必须解决而且刻不容缓的问题。
  2.3.4 城市文化管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城市文化管理的范围主要有文化单位、图书馆、艺术表演团体等,但长期以来,南宁城市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一是管理资金缺乏。在博物馆及文物古迹管理方面,由于资金缺乏,南宁的一些历史遗迹及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二是管理中的政府行为过多,城市文化发展多以政府管理为主,虽然现在正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改革,但政府包揽行为仍然存在。随着城市文化多元化和世俗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层次有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门花费很大力气开展的文化活动又不受到大众欢迎,使文化失去其原本的目的和功能。
  
  3.新时期南宁城市文化的创新和提升
  
  几千年来,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自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首府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通道连接的省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这对南宁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进行南宁城市文化建设,继续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南宁的城市文化魅力,打造南宁文化品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造就南宁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独树一帜,确保文化品牌的不可替代性;历史积淀,造就文化品牌的潜在优势;市民参与,奠定文化品牌的生命力;联动效应,成就文化品牌的扩张力。具体地说则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抓特色,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表现,也是以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因此,在南宁城市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把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历史魂魄予以善待和保护,使之发扬光大,这是南宁城市文化创新的基本品格要求。
  南宁的特色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划分为民俗系列、旅游系列、老街系列、品牌活动系列。如果能将南宁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有机地串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文化南宁的连锁链,完全可以打造出南宁独特的文化品牌,是响当当的城市名片。当然,要想让这些品牌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就要想办法让这些城市名片成为“人流、商留、财流”的聚集地,使这些地方火起来。围绕这些南宁城市名片,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再策划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软性节庆活动,将民俗与旅游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吸引客流,做出体验式旅游的文章。
  例如,在以南宁为中心的桂南旅游区资源整合上,第一,应充分发挥南宁壮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优势,把分散、粗放的民族风情加以集约和提炼形成精巧集中的产品经营。具体地说,就是将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节目和节日喜庆活动定型为旅游产品,如壮族的三月三民歌节,以便对其进行更好的包装和打造,形成更好的市场效应。第二,把原始、质朴的民族特色与今天的生活融为一体,让游客亲临其境体验壮族的民俗和生活,形成品味参与的旅游体验。比如,让游客参加壮族传统的体育活动,参加壮族人民传统婚礼,发展观光农业游。第三,加强民族文化特色的挖掘,形成南宁少数民族旅游的主题和底蕴。第四,加大对少数民族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重点加强以民族食品和饰物为主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如绣球、壮锦、香包、民族服饰等。第五,注重民族特色与其他旅游特色的互补及相融。如继续大力抓好北海、防城、右江等旅游产品的建设,开展并组织好专项旅游产品活动等。
  3.2 坚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品牌对于城市的文化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南宁城市文化的一个品牌,连续几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一届都成为空前的盛会和脍炙人口的文化大餐,既丰富了民歌艺术节的内涵,又探索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新形式。如今,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内六大文化节之一。然而,文化品牌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有赖于文化精品战略的实施。为了不让精品文化变味为地摊文化,南宁民歌艺术节在保持文化的“原创性”上下了不少功夫,不仅大力挖掘和包装了广西及全国范围内的民歌,而且致力于开发新民歌。每年都专门邀请著名词曲家到广西采风,创作了一百多首反映广西文化历史的新民歌,这才接连推出了那坡黑衣壮、龙州天琴女子弹唱、融水芦笙舞、平果嘹歌队、马山三声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节目,这些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整理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广西民歌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推动了南宁城市文化迈进的步伐。
  也正是因为实施了文化精品战略,南宁城市文化品位有了明显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也不断增强。2000年,南宁市组织创作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荣获中国舞蹈艺术最高荣誉“金荷花”奖。该剧先后两次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文艺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盛赞,被誉为目前中国最好的舞剧之一。又如获曹禺戏剧奖之剧目奖的粤剧《月到中秋》、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乡村社戏》、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电视剧《走过秋冬春夏》、歌曲《大地飞歌》等,正是承载着南宁名字的这些优秀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了南宁。
  当然,城市文化的真正繁荣离不开市民的参与。近年来,南宁市正广泛深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并将其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每年有主线、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这种做法值得坚持。积极健康的广场活动,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营造了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推动了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广泛开展。
  3.3 注意弥补自身薄弱环节,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在保护历史建筑,打造老街品牌方面,南宁现存的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已经很少见,这无疑是南宁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遗憾,但在保护骑楼等特色建筑的基础上,南宁还可以做足老街品牌的文章,弥补自身的薄弱环节。例如中山路小吃种类繁多,虽然房子破落,但人气旺盛,可以把它打造成为传统饮食文化浓郁的品牌老街;而解放街则可以把它打造成为中国、东盟乃至世界旅游特色产品一条街。
  在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绿城”建设与“果都”打造相结合也无疑可以成为南宁的特色。南宁市尽管说不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水果特产相当丰富,大街上、公园里,甚至是单位大院都随处可见扁桃树、芒果树、龙眼树等果树,可以说在大型城市中,南宁在水果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可以在建设“绿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广西的自然资源优势,将“绿城”建设与“果都”打造相结合,重新定位城市品牌。
  3.4 树立多元文化城市的观念,打造区域多元文化交流中心城市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单一的文化如果不能不断地吸收外部的新鲜力量,就不能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因此,应树立多元文化城市的观念。
  近年来,文化产业正成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国家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自2003年以来,广西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近百起,近上千人次,其中包括官方交流、民间往来、商业演出等,内容有艺术表演、艺术展览、文化艺术研讨、文化考察、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广西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2001年为3.28亿元,2005年为11.7亿元;文化系统文化市场营业收入2001年为3.12亿元,2005年则升至12.83亿元[7](142)。
  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举办地南宁,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城市文化建设就应提升一个高度,以“国际”的角度去定位,兼容并蓄,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东盟国家的文化精华,在加强南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将南宁打造成具有东南亚与壮族文化风情的区域国际性城市,这是南宁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南宁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以新的思路发展城市文化。为此,要制定一份南宁与东盟文化交流的规划,这是发展城市文化,促进双方合作交流的需要。目前,国家已经批准在广西设立北部湾经济区,根据其功能定位,南宁实际上已经被定位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重点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自治区政府也应用足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权,进一步简化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审批程序,放宽投资政策,对民营文化企业要专门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与此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投入力度,设立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合作基金。只有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南宁推向东南亚,推向世界。
  如今,南宁正处于一个向区域性国际城市迈进的时代,民族文化、东盟文化、西方文化、城乡文化对南宁的城市文化都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平衡多种文化体系,重构城市文化生态平衡已成为提升南宁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鉴于南宁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性,在平衡各种文化时,应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主导,东盟文化、西方文化为辅发展。弘扬和超越传统文化是平衡城市生态的重要途径。这样,才能真正把南宁打造成为真正令人向往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壮民族风情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并有效提升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
  
  基金项目: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的多元文化互动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模式的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6BSH038)。
  
  参考文献:
  
  [1]王佃利,张莉萍,任德成.现代市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德)施本格勒.西方的没落[M].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4]李世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催生中越国际城市带[N].人民铁道报,2005-05-18.
  [5]王勉,张周来.中国政府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网址:http://www.gx.xinhuanet.com/misc/2008-02/21/content_12506268.htm.
  [6]郑少鸾.从骑楼看规划对城市建设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J].文化广角,2002,(1).
  [7]李建平. 2006年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
  [作者简介]黄骏(1958-),男,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收稿日期]2008-05-26(责任编辑:启方)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个案,在该区的政府供给和财政支出基础上,分析该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通过比较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民需求偏好,探寻出反映农民需求、符合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优先序,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进程。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结构;政府供给;优先序;城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
期刊
内容提要:农村严重的资金外流,不仅是当前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所存弊端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形成农村投资缺口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本文以甘肃为例,在深入分析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农村金融资源短缺诱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设想,并就具体创新的思路从七个方面作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求状况;新农村建设;
期刊
内容提要:以陕西省凤翔县域村庄分析规划为基础,探讨西部地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中需解决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村庄空间结构以及特征进行分析,针对特有的村庄空间及经济结构,提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村庄空间布局模式,重新确立村庄体系结构。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村庄布局规划中农村空间结构重组的重点。  关键词:村庄布局;空间结构;中心村;重构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
期刊
内容提要: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等诸多原因,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以英、法、德、意为代表的欧盟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有很多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欧盟国家;中小企业;融资;借鉴  中图分类号:F27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
期刊
内容提要:四川灾后重建不能就工业论工业、就农业论农业,四川经济的发展与岷江水资源的保护息息相关。鉴于岷江上游水资源安全对成都平原的特殊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灾后重建之机,把过去因习惯和利益的阻挠而难以推进的岷江上游水电建设调整、水资源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提出的对策措施包括:源头控制,系统规划;适时调整水电开发思路;实行最低流量生态管制;统筹管理流域水资源;建立技术性重大公共决策机制等。  
期刊
内容提要:环渤海经济圈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我国又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环渤海地区经济的腾飞。关键是京津能否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发展,辐射“三北”,对接东北亚,能否充分展现区域“龙头”的作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北京和天津双核心的带动并没有完全发挥。本文应用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及其两个经验性推论、城市流强度等对京津产业雷同性和京津因相互竞争,产生的辐射干扰性进行了数据分析、原因
期刊
内容提要:以1995~2006年期间,全国30个省、区、市(不包括西藏自治区)的财政支农资金、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社会救济投入、农村自然灾害救济投入以及农村医疗点和农村用电量等数据,采用Panel Data模型,在分析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和各省、区、市地区效应的同时,重点研究了各地区不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对本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并进行了全国比较。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温州服装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结合定量分析,认为提高集群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集群合作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集体合作;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12008)06—0109—06
期刊
内容提要:如何实现散落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本,文章提出必须通过引入CIS战略,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形象设计,创造城市差异化的“城市统一识别系统”,以求产生“城市注意力经济”。文章同时认为高效的文化资本运作需要利用文化营销以打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因”从而实现城市文化资本差异发展优势。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资本;CIS战略;城市文化营销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内容提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特殊生态区。该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区内社会稳定及流域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如何选择三江源地区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是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根据这一特殊贫困地区(藏区)生态移民的生存与发展要求,首次应用PRA方法,提出了目前适合当地的不同类型生态移民可供选择的后续产业发展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