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

来源 :宁夏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di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引起人们对自身存在方式、实践方式和效果的关注。重新反思全球生态困境中人的主体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人类在长期的劳动中逐渐与动物区别开来,获得了改造自然的自主性、主观性、创造性、自为性,但近代理性形而上学对人的抽象的统治,造成了人的现实主体性的丧失。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恢复人的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体性;生态观;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0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1-0061-04
  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发展,人类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显示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主体性力量。但人类本应诗意栖居的外部环境越来越糟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断恶化。重新反思全球生态困境中人的主体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 人的主体地位获得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广义的主体是指主动的、能动的、作用的一方,客体则是被动的、消极的、被作用的一方。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一般意义上,人、动物、自然界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都可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一切所需的资源、能源。人类不过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P56)。人作为肉体的存在,与动物没有区别,都要为了生存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是平等的,没有实践指向性。
  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使历史由混沌、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状态。人作为具有自觉意识、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存在,人对自然发生的作用完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第一,劳动解放了人的双手,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生产劳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长期的实践劳动中从动物中逐渐脱离出来,并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摄取生产生活资料,维持自身发展。从人的生产劳动出发,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主客体关系,破除了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对象的思维方式。第二,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不同于蜜蜂筑巢的本能,它是人的主体性力量的体现。主体具有内在本质对象化的能力,通过主体生产性的活动,使客体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和物的外在尺度发生改变,使自然界、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获得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2]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人类能够发挥自身的自主性、主观性、创造性、自为性,既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选择和改变自然存在物,实现大自然为我所用,又尊重自然界固有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实践活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使自身获得人格的独立尊严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体,人类实践的力量是其主体性发挥的体现。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自然从人的向度出发。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因其不同于动物的本能需要和天然结构,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地位,具有实践论意义。人作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固然具有根本性意义,但绝不能忽略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承认自然界是人的作品和现实,但绝不否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所以,人与自然作为主客体关系并不能表明自然可以无条件地成为人类实践的对象性存在,人类也不能无条件地发挥其主体性。首先,自在自然的存在是客观的。地球、宇宙空间和各种天体等无机元素构成的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前提,在生物进化规律的作用下,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人类的产生作为自然演化中一次质的飞跃,对自然界具有绝对依赖性。其次,在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现實的自然界,即“人化自然”,是人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和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P53) 不仅仅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人类的发展同样不能离开自然界。如植物、动物、石头、空气等等,既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实体,也是艺术创作灵感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特别强调“人化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尽管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但人类所达到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存在于人类实践之外的自然界仍具有不可知性,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把自然界变成人的作品和现实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有限与无限相结合的过程。[3]
  二、 膨胀与丧失:主体性的“神化”与“物化”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性质、属性和机能,就是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概念所表达的是主体由己出发指向客体,然后再回到主体的指向性质。所以,只有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确认了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提升,才是真正实现主体性。
  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人一直未能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其主体性并没有真正实现。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一直努力探求自然界的本原,他们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但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不到人的主体力量,从而陷入形而上学。
  15、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潮发现人不再是可怜的上帝创造物,不再是神学和宗教的婢女,人是世间宝贵的生灵,具有尊严、才能和自由。继人的价值发现和17、18世纪启蒙时代的开启,人的理性高扬的时代到来。启蒙思想家以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为榜样,按照工具理性的要求,提出改造和控制社会、人性和个人生活的方案。他们对自然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其目的是为了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表达的就是工具理性的力量。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说,认为“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这有助于打破独裁者“天赋原则”的盲目信仰,但夸大了人的理性和判断的能力。继文艺复兴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继承了17世纪科学与哲学的精神,树立了理性和科学的权威地位。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从而以全人类的名义,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地安排和控制。   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肇始者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区分了理论理性与价值理性并由此区分了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他看到了人具有内在价值和尊严,是区别于物的特殊存在方式,不应视为如同物一般的工具和手段。所以,康德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深刻论述了“人是目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的目的。”[4]基于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这一针见血地道破人支配、 控制、统治自然的狂热想法。近代哲学家把人归结为脱离现实生活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绝对超越的理想性存在,抽象能动地夸大人的主体性,人因此成为单向化的“神化”幽灵。对人的主体性极端神化,必会导致抽象的人超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尘世生活,而成为孤立、封闭和僵化的存在,失去了与自然形成的能动的一体性关系。于是,自然界成为人们任意索取各种资源的单向度客体,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不断异化,其田园诗般的生活被打破了。
  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越是追求自己的主体性,越是发现自己对于物的依赖,人的社会关系和能力越来越物化,越来越成为非人的即物的社会关系和能力。[5]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大自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主体性报复,预示着人的现代主体性并非是全面的、健康的和成熟的。那是否这意味着可以彻底否定和解构人的主体性呢?福柯宣称:“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6],“人不再独尊于世界王国之上,不再独霸存在的中心”。他修改了人的独立性存在的意义,放逐了人的主体地位,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着平等价值主体地位,这实质上是把人降低为有欲望的自然性的、物质化的存在,是把人的主体性“物化”了。这不是对总体意义上人的主体性的消解,而是对现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否定,以另一种极端方式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主体性的高度实现。所以,人类在现代主体性的鼓励下所获得的进步和所经历的挫折是无法抹杀的,它也是通往人的自由解放之路的一个必经阶段。处于全球生态困境中的人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需要人们在更高层次上重构人的主体性原则,从现实的历史条件出发,在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中反思和批判人的主体性。
  三、 反思与批判:主体性的重构与走向
  近代理性形而上学对人的抽象的统治,造成了人的现实主体性的丧失,实现了物的统治在现代社会的普遍存在。马克思说:“在现代,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7]物的统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异己的、敌对的以“物化”为本质的关系,把人自由自觉的活动贬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把人无限丰富的肉体和精神需要化约为对物的动物般的占有机能。物与物的关系主宰着人的生活,尤其是资本在理性形而上学的怂恿下,建构了一种世界性的、无底线的抽象物对人的统治,实现了对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全面控制。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8]马克思最先洞察到了资本的虚假性对人的主体性的颠覆,他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来拯救人的现实主体性。
  资本本身没有罪恶,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并不对立。但是,当资本与理性联合之后,它便突破其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底线,实现对个人自由和独立人格的控制,成为支配自然和社会的绝对力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會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本质的社会经济形态,其重要特征在于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为了不断实现剩余价值增殖,资本要“用自己的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9]。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作为死劳动,总是尽可能地疯狂占有生产资料——自然界和活劳动——工人的劳动成果,即抽象的资本统治和支配了自然界和人的主体性力量,自然界、人、人的劳动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和手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纳入资本自我生产、自我增殖的模式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
  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0]作为资本人格化的代表——资本家在膨胀欲望和高额利润的支配下,不断通过吸吮活劳动将自然存在物变成剩余价值,这加剧了资本与工人、资本与自然的对立和异化,造成了社会劳动掩盖下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因此,生态危机的实质并非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而是以人和自然关系为中介的人和人在自然资源占有、分配和使用上的利益关系的危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有着不同根本利益的资产阶级,不会放弃追逐剩余价值而对自然进行道德性拯救。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进步不能给社会现代化带来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物化使人失去了现实性,自然也变得更加难以透视和把握,获得与人的文明相对立的“容器”,“所有一切反对不断增长的机械化、丧失灵魂、物化的内在倾向都汇聚在这个容器中”[11]。只有消除使人的生命陷入抽象统治的形而上学的幽灵,恢复人的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才能改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利用和内化自然的力量并超越自然,实现自然资源的为我所用,这才是人类主体性力量真正得以实现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由资本逻辑造成的对人与自然的双重剥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已经无法解决。要走出由资本逻辑导致的生态困境,应当通过变革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合理协调人们在自然资源占有和使用上的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主体性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体现,不仅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且是人自由、全面、和谐进步的标志。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不能被动消极适应自然,要处于积极主动采取行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让自然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为人类谋利益。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原,而更多在价值论意义上认为人是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承认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坚持人是主体;二要坚持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三要坚持以人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内化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就要求人们在经济行为、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将它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注重社会整体发展。   隨着资本全球化运动和资本国际分工的不平衡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自然资源占有和使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并向其输出和转嫁生态危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当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冲破资本的霸权束缚,打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公正的利益分配,实现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在生态利益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实现环境公平和正义。这是一个建构自由全面生态——类主体的过程,是现实的人类主体性的走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3.
  [3]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0.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郭湛.无法消解的主体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6]米歇尔·福柯.词与物[M].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50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160.
  [1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4.
  Abstract: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is caused by the emergence of people of their own existence,practice ways and the attention of effect. Reflections on human subjectivity in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Human in the term of labor gradually makes it distinguish from animals,the autonom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subjectivity,creativity,autonomy,but the modern rational metaphysics on the abstract rule caused a realistic subjectivity loss. Marx’s critique of capital logic,restoration of human reality,specific subject provid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a reference.
  Key words: Marx;initiative;ecological viewpoin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其他文献
宁夏有全国最美的沙漠长河,也是诗和远方的逐梦之地,2016年,在热血沸腾的沙坡头沙漠音乐节上,逃跑计划乐队在沙坡头音乐节落幕前的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唱出了对沙漠星辰的期盼。随后,这首歌从沙漠出发,唱响了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这颗“夜空中最亮的星”已盛开在沙坡头最美的星空大漠。  沙漠星星酒店位于国家5A景区沙坡头旅游区,地处沙坡头自然保护区2公里外的原生态沙漠腹地。有人说,沙漠星星酒店一
期刊
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让我们一起走进“红色文物”系列报道,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践行使命担当。  宁夏作为马列主义传播和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一片充满革命印记的红色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  1926年9月,为了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军联军中的力量,时任国民军联军第二师刘郁芬部政治处负责人的共产党员
期刊
1933年,28岁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尔被派往中国参与中国航空建设,利用工作之便,这个摄影迷拍下了大量图片。1936年,卡斯特爾返回德国,后将这些照片集结出版《中国飞行》一书,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地貌特征和历史古迹。
期刊
金沙岛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万亩,是一个集生态观光、花卉观赏、特色度假、水产养殖、运动休闲、康体养生于一体的沙漠生态湿地类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4中国美丽田园;在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金沙岛沙中有绿、绿中有水、湖中有島、岛中有湖,水相通、路相连、树成林、鸟成群,可以欣赏到古老的长城遗址、广阔
期刊
中华民族伟大悠久的历史,由一代代民族英雄儿女热血谱就。近现代以来,英雄故事尤为慷慨,民族史诗何其壮烈!  他们或艰难求索,或奋斗奉献,或以身许国……奏响人生壮歌的最大信念和精神意志,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子华,宁夏中宁县恩和乡王台庄人,1914年4月21日出生于当地一富绅家庭。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张子华所在的恩和高级小学校长张自箴和部分教师经常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张子华很早
期刊
“我想那种被男性摄影师拍摄的体验重塑了我的一部分人格。从那种凝视中,我开始寻找一种与男性的视角无关的另类性别定义。我一直是个害羞的展示者,试图去隐藏自己渴望被展示的欲望。”  薇薇安娜·萨森,荷兰新锐女摄影家,因其“与被拍摄者密切的联系,同时不乏冷静的观察”获荷兰罗马大奖(Prix de Rome)。她的作品色彩强烈,光影迷人,几何构图鲜明,最显著的特征是“色彩中的迷藏”, 强烈的明暗对比,通过把
期刊
摘要: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才能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夯实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生工程;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2-0086-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新的目标要求,就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
期刊
摘要:党的作风体现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关系到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命运。我们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和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依然面临许多挑战,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赋予作风建设以新的内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
期刊
摘要:增强全社会直接融资意识,推动金融中介服务快速发展是促进宁夏企业直接融资发展,保障宁夏经济增长的基石。  关键词:企业;直接融资;金融中介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2-0093-04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不经过金融中介,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产权关系的行为。近年来,宁夏社会融资规模呈持续扩大趋势,但在总量及结构方面,与全国及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办党校、办什么样的党校和怎样办党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党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根本原则、办学定位、主要任务、人才支撑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新形势下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关键词:习近平;党校工作;党校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