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泰坦尼克号百年文物展”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同事谈论起美国博物馆考察的见闻,大家竟不约而同地对拉斯维加斯的“泰坦尼克号百年文物展”*(Titanic: the Artifact Exhibition)赞不绝口。一个展示面积800 m2左右的小型展览,究竟是凭什么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我回忆着参观这个展览的情景,宛如一切就在眼前:
  参观是分场次的,并不是随到随进。我们买到门票,幸运地赶上了入场时间,由一位乘务员打扮的工作人员验票后,依次步入馆内。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门票是一张印有当年乘客姓名的船票(见图1)。在这里,看不到传统博物馆惯有的前言与序厅,而是仿佛来到一个高级邮轮的客舱。此时,汽笛响起,舷窗外的景色缓慢移动,好似坐在泰坦尼克号上驶出了海港。晚霞逐渐消失,客舱里播放着悦耳的古典音乐,邮轮很快进入了夜间航行。
  服务员开始带领我们参观这艘当时全球顶级的豪華客轮,一一介绍了精美的瓷器、考究的餐具等。如图2所示,周围展示着船体的遗物:主机功率达到5万匹马力的往复式蒸汽机部件,构成260米长、28米宽、11层楼高的船体钢板,以及不同舱位间的楼梯、黄铜与大理石兼用的装饰,处处彰显着二十世纪初期大英帝国的繁荣与气派。这些都让参观者无不感叹人类科技与艺术的得意之作在大自然面前经历的悲惨遭遇。
  突然,远处传来客轮与冰山相撞的声音,灯光熄灭,1912年4月12日震惊世界的泰坦尼克号邮轮海难发生了!我们被引入一个黑暗的展厅里,屏幕播放着沉船事故的整个过程。人们缓缓地走出展室,像是送别一位伟大的逝者。这时,“船长”庄重地向我走来,彬彬有礼地说:“先生,我可以看看你买的船票吗?”我诧异地把船票递了过去,他看了一眼后,用兴奋的语气说:“告诉您,当年购买这张船票的旅客还活着呢!”一旁的另一位观众也把自己的船票递了过去,他遗憾地说:“非常不幸,当年购买这张船票的旅客已经遇难了。”大家再一次受到了情感与心灵上的冲击。在展厅的出口处,有一行醒目的结束语:我们都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We are all the passengers of the Titanic)。这是一个寓意多么深远的警示啊!
  显然,“泰坦尼克号百年文物展”是一个能拨动人心弦的成功展示。我想,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如下三个方面:(1)展览主题具有极强的社会典型性和公众欲知性。据媒体报道,在泰坦尼克号刚下水时,有相关人员曾宣称: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然而这艘“永不沉没”的巨轮却沉没了,人们便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2)策展人相当高明,他不是让参观者被动地听或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实物、音响、灯光以及影像的结合,让观众走入情景之中体验历史的真实,着力实现展览与观众在思想层面上的互动。(3)展览不只是讲述过去的故事,而是采取隐喻、转喻的手法,去触及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让人们思考个人的生与死以及全人类的命运,这就使展示效果升华到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高度。
  扩展阅读
  [1]“泰坦尼克”号百年文物展启示[J].航海,2013(2):4-7.
  [2]GELLER J B. Titanic: The artifact exhibit[M]. RMS Titanic Inc, 2001.
其他文献
<正>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始终不忘自己是淮西的布衣出身,当代人喜欢把他这个布衣情结描绘成草根文化与帝王文化两者复杂的结合。根据他过去的经历,他对儒生(即知识分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