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球化语境中语言文化的接触与融合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0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当下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中重个性轻共性,重差异轻融合的现象,从文化语言学角度以及语言哲学层面,探讨了互动与互补是各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内存活力,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研究比差异和对立研究更重要、更有价值,认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最终融合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
   [关键词] 全球化语境; 接触与融合; 互动与互补; 趋势
   [中图分类号] G112;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11-0021-02
  
  近年来学界同仁在谈到汉外语言文化的时候,往往关注两者的差异,找不同点,从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情况看,人们更多研究的是跨文化交流和对比过程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研究的重点是比较东西方语言文化的个性特点以及它们在语言交际中的反映,也取得了大批显著的学术成果。但是,随着这些年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同时也发现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现象不断出现,在语言中的体现也比较明显,比如问候语,指称语,礼貌用语等。我们研究差异是为了缩小差异,促进沟通,增加理解。趋同存异的结果是彼此丰富了内涵。可以说,接触和融合是全球化语境中文化发展总的趋势和必然结果。
  
  一、接触与融合比差异与对立更值得探讨
  
  马庆株先生在其《语法研究入门》中说:“汉语是语言,英语、日语等也都是语言。既然都是语言,就必有共性;既然是不同的族语,也就各有个性;因此在研究汉语语法时就要正确对待汉语和他族语的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汉语语法的个性和族语间共性的关系。”(马庆株,1999:327)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注意共同性,也注意民族特点”(同上)。各民族的语言不仅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共性,这是我们在考察语言文化的接触与融合时必须关注的一个内部条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社会文化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比如亲属关系、等级概念等,来源于人类心理的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过程也是相似的。因此反映在语言上,每种语言都有肯定、否定、时间、地点等基本概念范畴。实际上,研究语言共性也是当今语言学发展的普遍现象,当代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主义语言学都是建立在重视共性的基础之上的。甚至当今炙手可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也以共性作基础,研究差异和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研究差异和个性是为了缩小差异和对立,是为共性研究服务的。
  融合不是排斥对立,而是取长补短;融合不是同化,不是单纯的输入输出,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借鉴,包括接触、理解。最终目的,是发展。当今世界,由于日趋频繁的文化商贸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交流的空前频繁,国际共同语普及得越来越快,东西方的接触和融合早已深入人心,日渐成为主流。美国学者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渐已失声,而杜维明先生倡导的文明的对话论却呼声高涨,体现了当今世界文明的接触、发展和融合,以及文明的共生共荣。融合更多看到的是各种文化的趋善趋美的共性,带给我们的是宽容、吸纳和进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比差异和对立更值得探讨。
  
  二、互动与互补:语言文化发展的内驱力
  
  接触和融合外来语言文化,并在接触和融合的互动过程中达成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多元是每一个民族语言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语言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个民族要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化,都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语言文化的精华,并以此作为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单纯地继承传统语言文化的精华,而拒绝接受外来语言文化的优秀元素,民族语言文化同样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世界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发生的。只有自觉地接受外来语言文化,并在与外来语言文化的接触中吸收和融合其精华,加以消化吸收、改造、适应、创新,才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
  历史上,一个民族吸收和融合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是十分普遍的事情。比如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史上就有汉唐时期同佛教文化的接触与融合,晚清到五四前后同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接触与融合,改革开放后同世界全方位接触与融合等。这些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促使人们更为广泛、更为频繁的语言文化交流。而且,人类的心灵永远需要互相沟通和理解,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不断地向外界拓展,才能得到满足。此外,人类的语言文化发展需要从多样性的语言异质文化中取得灵感和借鉴,这是人类语言文化交流中所必需的内在冲力,而当今文化全球化趋势为这种内在冲力转化为对象化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當然,在语言文化接触过程中,冲突—容忍—融合是异质语言文化接触过程中的几个必经阶段。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保守性和排他性,对外来文化往往有某种抗拒性。因此外来文化首先往往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要求,依附于原有文化,其中与原有文化相近的部分比较容易传播,然后不同的部分逐渐渗透到原有文化中起作用,从而对原有文化产生影响。文化的接触和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调适文化心态,实现文化双向选择和互相改变、相互适应的过程,由此最终可能达到两种异质文化在各自保持民族特征的前提下的会通和融合。
  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从总的趋势上看是有消有长,这是诸如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等多个因素所决定的。同时,语言文化工作者的语言文字观以及文化价值观也对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语言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互补和互动则是一种永恒的内在动力。
  
  三、接触与融合:语言文化发展的不可抗拒性和不可逆转性
  
  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手段的提高,接触和融合现象将越来越普遍,接触和融合将是语言文化发展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首先,接触和融合是语言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任何一种语言文化都有其优势,但不是可以完全自给自足的,在与外界接触交流过程中,发展自身这样那样的缺陷。这就需要取长补短,借鉴吸收。其次,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是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节奏加快,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要与飞速发展的客观世界相适应,就必须有新的语汇、新的思想观念去表现和反映这些现象。
  既然全球化语境下语言文化的接触和融合势不可挡,那么,作为从事语言文化研究的我们,在密切关注语言生活的时候,要有主动创新迎接接触和融合从而促进接触和融合的意识。所以,加强对中外语言文化融合的研究应该得到重视。事实上,由于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由于文化不可能是封闭型的,而是开放型的,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传授,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融合现象(包括导入和输出),这是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永恒的内在活力的诉求,也是语言文化发展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差异始终相伴相随,“显”的是差异,“潜”的是融合,很难确定它们在语言文化交流中各自的分量。融合和理解,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中西语言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应只盯着差异和对立,而更要着眼于寻找结合点和共性,并努力创造契合机会,倡导多元互补、和而不同。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责任编辑 余 岩
其他文献
为了更好地贯彻《食品卫生法》,防止因从业人员患病而传染给顾客,把住病从口入关。2005年12月~2006年11月,我们对新疆库尔勒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HBsAg)情况
期刊
(2009年1月15日)同志们: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是交通运输部组建以来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精 (January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本刊讯〕  2 0 0 1年 6月 2 9日~ 7月 1日 ,在京郊昌平召开了“拉美学会暨拉美所建所 40周年所庆学术讨论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外经贸部和全国妇联国际部的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 分析富血小板血浆在牙槽骨成骨中的作用.方法: 取1-2岁雄性杂交犬3只,麻醉后拔出双侧上下颌第一二前磨牙,去掉牙槽间隔,制备近远中向15×5mm冠根向8mm骨内缺损,12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