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方法的现象学解读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鉴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剖析阳明心学方法,可以看到:第一,阳明从人的自身意识(自知)探索真己和良知的精神本质,通过致良知工夫实践最终回溯到真己.这个思路类似海氏现象学建构.第二,将“万物一体”作为人与万物的存在境域,探索真己的存在建制,以真己的伦理存在彰显天道.这个思路类似海氏现象学还原.第三,探索自身个性和存在方式的差异性.这个思路类似海氏现象学解构.
其他文献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生活着多个不同的部族,也存在着无数传说中的始祖和部族英雄.夏商周三代的“天帝观”揭开了传说向历史转化的序幕,也为后代五帝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五行文化与五方观念催生了以太暤、炎帝、黄帝、少暤和颛顼为核心的“人神合一”的五帝系统.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选择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作为五帝,明确其“血缘关系”,将他们从传说时代的部族始祖和英雄完全转变成人间圣王,最终完成了五帝系统的定型.
学位
悉尼湾区是孕育澳大利亚种族问题的温床.在悉尼湾区,随着白人内部融合的加强,生成了一种“盎格鲁—凯尔特”式的民族认同,而与此同时对土著的排斥和压迫也日益加深,从而埋下了种族歧视观念的种子,对澳大利亚的种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虽然澳大利亚的种族和解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种族对峙的基本关系状态依然没有改变.澳大利亚的种族问题已经由法律问题转为历史问题,必须破除自悉尼湾区拓殖时期即已形成的不平等的种族关系,方能实现真正的种族和解.
以诗、画闻名于世的湖北名宿贺良朴,在戏曲文学领域也有着不俗的成就.其存世的戏曲作品《叹老》《海侨春》与《醒狮魂》皆因时事而作,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国家破碎、社会动荡的残酷现实,呈现出了贺良朴先生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爱国仁人,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言辞慷慨,尽显昂扬之气.相对于传统杂剧、传奇的体制而言,贺良朴的创作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案头特征.对其剧作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窥见晚近时期戏曲文学发展的整体态势.
在美国,在古籍藏书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唯一能与美国国家图书馆——国会图书馆抗衡的仅有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哈佛燕京”是欧美地区最重要的研究东亚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镇,目前“燕京”馆藏有宋元明清刻本及稿本、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版画等善本共3800部(含善本地方志700余部);普通古籍约18000部,其中丛书1400部、乾隆以后刻印的原本地方志约2200部.明代刻印的图书,几近1500部,其中难得之帙触目皆是.本文从其善本藏书中遴取珍稀并有特点者十余种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刘师培是处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传统知识分子,前人研究多关注于他的思想流变、国学成就、影响他革命与变节的内外因素,对于他的整体形象却较少关注.在科举时期、革命时期、幕僚时期和北大任教时期,刘师培的人物形象区别甚大.他兼具文人和政客两种身份,而儒雅的文人气质贯穿一生,传统文化的浸染、被政治和时局的摆弄、好友和家庭的影响、个人的性格节操、对功名的追求、疾病的缠身等都对他的形象塑造起了一定作用.刘师培形象的变幻也从侧面反映了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变迁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冲突和胶着,传统知识分子走向现代化的
现代新儒家的阳明学研究具有三条路径.其一,以外释中.这条路径极大地凸显了阳明学中的形上意涵,并希望这种形上学的论说方式可以进入世界的哲学话语体系,以及这种论说方式所彰显的东方价值具有超越西方形上学的地位.其二,会通朱王.这条路径重新对朱子学、阳明学的差异进行新的解释,从而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平台上化解了宋明儒学内部的差异,达成儒学内部的圆满融合.其三,面向现代.这条路径在阳明学本有的道德涵养之中,增加新的思辨理性和物理知识,从而将物理世界收纳进来,为现代性的开展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这些哲学体系的构建、哲学史叙
叮叮腔是一种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草根戏曲文化,明末清初时期产生于徐州利国镇.叮叮腔是地方民众的生活文本,放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中考察其作为民间小戏的表演传统,从而揭示其生存状态和传承机制;同时,从口头传统的角度重新认识叮叮腔民间小戏的本体特征,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考察叮叮腔艺人的社会构成、学艺途径及表演模式.把叮叮腔艺人和表演放在当时乡村社会的语境中考量,把叮叮腔演出组织及活动放在村落生活的空间考察,以总结叮叮腔表演传统的特点,并为探讨民间小戏表演传统的地方性特征及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
"十七条协议" 将"驱除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 作为首条内容,强调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改变了西藏近代史上被帝国主义者侵略与蚕食的半殖民地状况,重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以"共同纲领" 中规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原则确认了西藏人民享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把握"十七条协议" 的历史意义,还需要将其放在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政策的历史连续性中进行理解.
于阗的早期历史,因文献记载缺失,晦暗不明,《于阗国授记》所载内容对于考证于阗早期情况有所裨益,但不可作为信史.文章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阐述了两汉时期于阗的状况,认为于阗的发展与匈奴、汉、贵霜势力在西域的消长息息相关.曹魏时于阗已经成为西域佛教的中心之一,支撑宗教繁荣的基础是于阗较强的经济实力.汉末魏晋之际,于阗正处于稳定发展的时期,是西域强大的地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