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办出特色的基石,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应当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十九大报告之后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理念、新思路背景下,本文主要探讨民办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创新的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探索
在新形势下,十九大召开之后,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实质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习的内容应与工作任务一致,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教学做”一体化。
一、校企携手创新办学体制
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也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措施,校企合作的实质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共性沟通、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实现共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整体共赢)。工学结合在宏观管理层面主要是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而核心在于学习的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
(一)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层面
1、办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校“以他方为中心”的办学行为以及争取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组织结构的设计,即校企之间联系纽带的建立和校内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构成,校企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等。
2、校企资源的共享,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共同制定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制度,如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和运用等。
3、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如校企双方不仅有由双方领导组成的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还要有由第一线操作人员组成的学生实践、课程改革、技术革新等运作层面的合作小组,而且建立规范的运作制度,有聘任、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例会、有记录、有效果,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辦学模式的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真正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二)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层面
1、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特征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教育质量。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在国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
2、工学结合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中的工学结合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近年来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二、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点
(一)从发展的轨迹来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本紧跟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方向,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大致相符,先后经历了推荐就业、见习观摩、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到校企双方参与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一个由疏到亲、从浅到深的演变过程。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重视,但企业参与度并不高,校企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此外,企业接受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基本上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或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而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比例较低。
(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接受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企业对于来实习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生基本上持接受的态度。超过50%的企业对合作学校的学生持基本满意态度,并且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基本认同学生的生产技能、工作潜能以及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定位。
(四)从合作双方的关系来看,存在“校热企冷”现象。学校已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清楚单靠学校自身培养不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愿意借助企业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为企业积极性不高,从合作的程度来看,松散型多,紧密型少,一体型更少。主要表现在合作程度参差不齐,自发的多、整体规划少,个体联系的多、统筹推进的少,远没能达到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发展职业教育的深度。
(五)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专业,如数控、汽车修理、酒店管理、物流、护理专业等,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而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不是太高。因此,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而且学生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校企文化交流,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不愿意参与的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置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和涉及行业机密等。 三、深层次拓展校企合作,稳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以某民办高职学校为例,学校立足新校区建设,瞄准当地区域经济建设热点,以学校整体部署为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全面启动建设项目,校企合作已经形成“学校推动、二级学院主导、专业牵头、教师参与”的喜人局面。
(一)学校总结近十年高职教学实践,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学校全体教师群策群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道路,将它概括为在“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管理到位、互利共赢”指导思想下的“点、面、线”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所谓“点”是指开展校外顶岗实习的几个实训基地;所谓“面”是指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所谓“线”是指课堂教学以实训、实践为主线,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串联起来。“点、面、线”相结合的模式,既有利于学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的同时,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二)专业建设是高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形成了“学校牵手企业、专业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并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内涵,突出专业优势,打造专业品牌,创立了“大专业、小方向”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夯基础、强专业、模块化、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与本科院校相同专业“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近年来,证券与期货专业成功申报市教委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二级学院向教委申报了两门市级精品课程的评比。
(三)深层次拓展校企合作,稳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学校在二级学院开展专业主任培训会之后,迅速召集各专业主任进行专业内涵建设包含校企合作项目的专题研讨会。二级学院与企业双方应该在六个“共同”上推进校企合作,即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与教材、共同进行专业教学、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研发,进而开展双方深层次高水平合作,学校、二级学院和各专业主任共同探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匡瑛,石伟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研究,2009年第五期
[2]石偉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03月01日出版
[3]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作者简介
杨慧(1975- ),女,湖北天门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学硕士,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来源: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2014年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探索
在新形势下,十九大召开之后,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实质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习的内容应与工作任务一致,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教学做”一体化。
一、校企携手创新办学体制
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也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措施,校企合作的实质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共性沟通、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实现共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整体共赢)。工学结合在宏观管理层面主要是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而核心在于学习的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
(一)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层面
1、办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校“以他方为中心”的办学行为以及争取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组织结构的设计,即校企之间联系纽带的建立和校内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构成,校企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等。
2、校企资源的共享,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共同制定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制度,如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和运用等。
3、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如校企双方不仅有由双方领导组成的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还要有由第一线操作人员组成的学生实践、课程改革、技术革新等运作层面的合作小组,而且建立规范的运作制度,有聘任、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例会、有记录、有效果,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辦学模式的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真正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二)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层面
1、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特征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教育质量。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在国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
2、工学结合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中的工学结合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近年来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二、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点
(一)从发展的轨迹来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本紧跟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方向,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大致相符,先后经历了推荐就业、见习观摩、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到校企双方参与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一个由疏到亲、从浅到深的演变过程。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重视,但企业参与度并不高,校企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此外,企业接受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基本上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或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而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比例较低。
(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接受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企业对于来实习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生基本上持接受的态度。超过50%的企业对合作学校的学生持基本满意态度,并且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基本认同学生的生产技能、工作潜能以及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定位。
(四)从合作双方的关系来看,存在“校热企冷”现象。学校已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清楚单靠学校自身培养不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很愿意借助企业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为企业积极性不高,从合作的程度来看,松散型多,紧密型少,一体型更少。主要表现在合作程度参差不齐,自发的多、整体规划少,个体联系的多、统筹推进的少,远没能达到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发展职业教育的深度。
(五)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专业,如数控、汽车修理、酒店管理、物流、护理专业等,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而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不是太高。因此,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而且学生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校企文化交流,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不愿意参与的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置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和涉及行业机密等。 三、深层次拓展校企合作,稳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以某民办高职学校为例,学校立足新校区建设,瞄准当地区域经济建设热点,以学校整体部署为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全面启动建设项目,校企合作已经形成“学校推动、二级学院主导、专业牵头、教师参与”的喜人局面。
(一)学校总结近十年高职教学实践,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学校全体教师群策群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道路,将它概括为在“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管理到位、互利共赢”指导思想下的“点、面、线”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所谓“点”是指开展校外顶岗实习的几个实训基地;所谓“面”是指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所谓“线”是指课堂教学以实训、实践为主线,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串联起来。“点、面、线”相结合的模式,既有利于学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的同时,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二)专业建设是高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形成了“学校牵手企业、专业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并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内涵,突出专业优势,打造专业品牌,创立了“大专业、小方向”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夯基础、强专业、模块化、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与本科院校相同专业“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近年来,证券与期货专业成功申报市教委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二级学院向教委申报了两门市级精品课程的评比。
(三)深层次拓展校企合作,稳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学校在二级学院开展专业主任培训会之后,迅速召集各专业主任进行专业内涵建设包含校企合作项目的专题研讨会。二级学院与企业双方应该在六个“共同”上推进校企合作,即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与教材、共同进行专业教学、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研发,进而开展双方深层次高水平合作,学校、二级学院和各专业主任共同探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匡瑛,石伟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研究,2009年第五期
[2]石偉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03月01日出版
[3]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作者简介
杨慧(1975- ),女,湖北天门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学硕士,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来源: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2014年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