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zhiw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方法会收到很好效果。
  一、创设情景,直观“引”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具体的。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由感性转化为理性。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引发兴趣,让他们获得直观认识的快乐。如教学“甲比乙多20,甲要拿多少给乙,这时甲和乙才会一样多?”这一课目时,学生一看似懂非懂,我引导他们看讲台上的两叠作业本,并告诉他们:“左边的比右边的多20本,请一位同学上台看该同学从左边的本子里拿几本到右边来,才能一样多?”上台的学生不假思索地从左边的本子拿20本放到右边。顿时,全班哄堂大笑。因为大家明显看到右边反而比左边多出20本。从这笑声中,大家也同时得到启示,上台的学生急忙从右边取出20本(这时左右两叠同样多),然后将取出的20本平均分成2份,10本放在左边,10本放在右边,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在学生情绪高涨时引导归纳:必须先知道甲比乙多多少,再用多的部分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的一份给乙。紧接着再启发逆向思维,加深难度训练。
  二、运用电教,动感“逗”趣
  发挥幻灯投影的优势,化静为动,通过动画“逗”引兴趣,化难为易。小学数学教材中有道“过桥问题”的题目:“东风路小学四、五年级同学去参观科技展览,346人排成纵队,相邻两排各相距0.5米,队伍每分钟走65米,现在要通过一座889米的桥,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离开桥共需多少分钟?”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通过投影演示情景,教师点拨关键,启发弄清两点:
  (1)通过投影看出队伍长是0.5×(346÷2-1);
  (2)再继续通过向右抽动拉片让学生看到队伍从桥头慢慢地走过桥。当队伍第一排的同学走完整座桥后,问:队伍全过了桥吗?(没有),再继续看投影中队伍行进,当最后一排离开桥时,引导观察队伍所走的路程等于桥长还要加上队伍长,最后引导求过桥时间就轻而易举了。通过投影演示,清晰地揭示了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生动活泼,问题迎刃而解。
  三、巧设悬念,启迪“激”趣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点燃学生兴趣之火。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要求每人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两个角的度数,让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考教师,情绪高昂,当猜对了二、三个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情境。此时,告诉学生,教师是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然后自然地揭示课题。紧接着再让学生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不同三角形纸片,分别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能拼成一个什么角。学生很快发现: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180º)。教师又问:“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它的底边上的高割开,得到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受思维定势地影响,有的说剩下90度,有的则坚持180度。教师一句话:“谁对呢?”再次激发认知需求,让学生动手剪下,再量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总结出:三角形不论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内角和总是180度。这样的教学花时短,效果好,学生学得愉快、轻松、自然,越学越爱学。
  四、喜闻乐见,愉悦“生”趣
  儿童喜欢听故事,可利用小故事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有道应用题:“有一个周长为31.4厘米的圆柱量杯,里面盛有水。当把一个金属圆锥体浸入杯中时,杯里的水高度上升2厘米。这个金属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解题前,我们给学生讲“阿基米德巧断王冠假案”的趣味数学小故事。阿基米德用溢出的水测出金王冠的体积,学生们立即联想到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金属圆锥体的体积。这样让学生弄懂算理,印象深刻,觉得轻松,感受到数学本身的乐趣,产生了“乐而喜学”的愉悦心境。
  五、学法指导,技巧“孳”趣
  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学得主动、愉快,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当教学“什么数能被11整除”时,两位数学生一看就能判断,而三位数能不能一看就知道呢?教师回答:“能!不但能判断,还能直接说出得数来”。学生知道教师一定有什么诀窍,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想知识诀窍在哪里!这时,我引导学生看被乘数与积的关系,学生很快就发现规律(百位与个位加起来等于十位或两边一拉,中间一加),然后继续引导发现求46×11、67×11……等积的规律。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采用这些教学技巧实施愉快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探究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川平昌县得胜小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以全新的形象走进新课程。而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出版的教材早已广泛使用,和之前的教材相比,本教材有许多新的特点。  所以,作为教师只有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认真领会教材精神,把握教材特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理念。   本文就教师在新教材处理上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能力价值,实现三维教学目
期刊
当老师把作文本抱进教室,学生的眼里充满畏惧;当老师将作文木发给学生,学生的眼里充满忧伤;当老师勒令收回作文木时,学生的眼里充满着绝望:当老师拿着红笔翻开作文本时,老师的眼里充满怒火……本来,作文应该是学生表达、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可是很多学生却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负担,以至出现上述情形。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的笑声充满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信心,让作文成为学生体验
期刊
传统教学活动中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学生较为被动地“吸收”。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
期刊
内容摘要: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促进学生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我试着对初中生进行作文自我修改能力的培养,发现能够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 作文 修改 策略 培养    作文修改是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写好文章必不可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  《语文课程标准》提
期刊
文言文距今久远,词义变化大,语法也有较大区别,阅读起来有相当难度,初学者不亚于看外文。但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有着不继承无以前进发展的传承意义。  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我在教学文言文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更新理念教育    以我的了解,一些学生学不会文言文,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上的排斥,连学习白话文的兴趣都需要刺激,更甭提对“之乎者也”
期刊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新世纪之初,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成千上万教育工作者之一,我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改革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新教材、新教法以及学生的新学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就此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新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数据,插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并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数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的结尾具有艺术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要精心安排数学课的结尾。采取概括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变式结尾、网络式结尾等形式,可在数学课中起到画龙点睛,增强教学效果的功效。  主题词:数学课堂;结尾艺术;创新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除了有良好的导入,精心的课堂组织、点拨外,结尾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节。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回味无穷的作用,而且还能给学
期刊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情境本着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产生积极意义而建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学习资源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设计构思:  1.通过从“文”到“理”的过渡,引发激趣与探究;  2.从置疑、设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学到数学新知;  3.从“点”到“面”的知识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学生是数学 学习的主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可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期刊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探究式学习。成功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导入”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导入”,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式数学课堂的“导入”。    一、创设悬念导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