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方法会收到很好效果。
一、创设情景,直观“引”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具体的。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由感性转化为理性。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引发兴趣,让他们获得直观认识的快乐。如教学“甲比乙多20,甲要拿多少给乙,这时甲和乙才会一样多?”这一课目时,学生一看似懂非懂,我引导他们看讲台上的两叠作业本,并告诉他们:“左边的比右边的多20本,请一位同学上台看该同学从左边的本子里拿几本到右边来,才能一样多?”上台的学生不假思索地从左边的本子拿20本放到右边。顿时,全班哄堂大笑。因为大家明显看到右边反而比左边多出20本。从这笑声中,大家也同时得到启示,上台的学生急忙从右边取出20本(这时左右两叠同样多),然后将取出的20本平均分成2份,10本放在左边,10本放在右边,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在学生情绪高涨时引导归纳:必须先知道甲比乙多多少,再用多的部分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的一份给乙。紧接着再启发逆向思维,加深难度训练。
二、运用电教,动感“逗”趣
发挥幻灯投影的优势,化静为动,通过动画“逗”引兴趣,化难为易。小学数学教材中有道“过桥问题”的题目:“东风路小学四、五年级同学去参观科技展览,346人排成纵队,相邻两排各相距0.5米,队伍每分钟走65米,现在要通过一座889米的桥,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离开桥共需多少分钟?”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通过投影演示情景,教师点拨关键,启发弄清两点:
(1)通过投影看出队伍长是0.5×(346÷2-1);
(2)再继续通过向右抽动拉片让学生看到队伍从桥头慢慢地走过桥。当队伍第一排的同学走完整座桥后,问:队伍全过了桥吗?(没有),再继续看投影中队伍行进,当最后一排离开桥时,引导观察队伍所走的路程等于桥长还要加上队伍长,最后引导求过桥时间就轻而易举了。通过投影演示,清晰地揭示了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生动活泼,问题迎刃而解。
三、巧设悬念,启迪“激”趣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点燃学生兴趣之火。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要求每人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两个角的度数,让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考教师,情绪高昂,当猜对了二、三个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情境。此时,告诉学生,教师是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然后自然地揭示课题。紧接着再让学生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不同三角形纸片,分别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能拼成一个什么角。学生很快发现: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180º)。教师又问:“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它的底边上的高割开,得到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受思维定势地影响,有的说剩下90度,有的则坚持180度。教师一句话:“谁对呢?”再次激发认知需求,让学生动手剪下,再量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总结出:三角形不论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内角和总是180度。这样的教学花时短,效果好,学生学得愉快、轻松、自然,越学越爱学。
四、喜闻乐见,愉悦“生”趣
儿童喜欢听故事,可利用小故事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有道应用题:“有一个周长为31.4厘米的圆柱量杯,里面盛有水。当把一个金属圆锥体浸入杯中时,杯里的水高度上升2厘米。这个金属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解题前,我们给学生讲“阿基米德巧断王冠假案”的趣味数学小故事。阿基米德用溢出的水测出金王冠的体积,学生们立即联想到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金属圆锥体的体积。这样让学生弄懂算理,印象深刻,觉得轻松,感受到数学本身的乐趣,产生了“乐而喜学”的愉悦心境。
五、学法指导,技巧“孳”趣
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学得主动、愉快,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当教学“什么数能被11整除”时,两位数学生一看就能判断,而三位数能不能一看就知道呢?教师回答:“能!不但能判断,还能直接说出得数来”。学生知道教师一定有什么诀窍,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想知识诀窍在哪里!这时,我引导学生看被乘数与积的关系,学生很快就发现规律(百位与个位加起来等于十位或两边一拉,中间一加),然后继续引导发现求46×11、67×11……等积的规律。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采用这些教学技巧实施愉快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探究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川平昌县得胜小学)
一、创设情景,直观“引”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具体的。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由感性转化为理性。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引发兴趣,让他们获得直观认识的快乐。如教学“甲比乙多20,甲要拿多少给乙,这时甲和乙才会一样多?”这一课目时,学生一看似懂非懂,我引导他们看讲台上的两叠作业本,并告诉他们:“左边的比右边的多20本,请一位同学上台看该同学从左边的本子里拿几本到右边来,才能一样多?”上台的学生不假思索地从左边的本子拿20本放到右边。顿时,全班哄堂大笑。因为大家明显看到右边反而比左边多出20本。从这笑声中,大家也同时得到启示,上台的学生急忙从右边取出20本(这时左右两叠同样多),然后将取出的20本平均分成2份,10本放在左边,10本放在右边,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在学生情绪高涨时引导归纳:必须先知道甲比乙多多少,再用多的部分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的一份给乙。紧接着再启发逆向思维,加深难度训练。
二、运用电教,动感“逗”趣
发挥幻灯投影的优势,化静为动,通过动画“逗”引兴趣,化难为易。小学数学教材中有道“过桥问题”的题目:“东风路小学四、五年级同学去参观科技展览,346人排成纵队,相邻两排各相距0.5米,队伍每分钟走65米,现在要通过一座889米的桥,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离开桥共需多少分钟?”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通过投影演示情景,教师点拨关键,启发弄清两点:
(1)通过投影看出队伍长是0.5×(346÷2-1);
(2)再继续通过向右抽动拉片让学生看到队伍从桥头慢慢地走过桥。当队伍第一排的同学走完整座桥后,问:队伍全过了桥吗?(没有),再继续看投影中队伍行进,当最后一排离开桥时,引导观察队伍所走的路程等于桥长还要加上队伍长,最后引导求过桥时间就轻而易举了。通过投影演示,清晰地揭示了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生动活泼,问题迎刃而解。
三、巧设悬念,启迪“激”趣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点燃学生兴趣之火。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要求每人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两个角的度数,让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考教师,情绪高昂,当猜对了二、三个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情境。此时,告诉学生,教师是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的,然后自然地揭示课题。紧接着再让学生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不同三角形纸片,分别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能拼成一个什么角。学生很快发现: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180º)。教师又问:“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它的底边上的高割开,得到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受思维定势地影响,有的说剩下90度,有的则坚持180度。教师一句话:“谁对呢?”再次激发认知需求,让学生动手剪下,再量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总结出:三角形不论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内角和总是180度。这样的教学花时短,效果好,学生学得愉快、轻松、自然,越学越爱学。
四、喜闻乐见,愉悦“生”趣
儿童喜欢听故事,可利用小故事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有道应用题:“有一个周长为31.4厘米的圆柱量杯,里面盛有水。当把一个金属圆锥体浸入杯中时,杯里的水高度上升2厘米。这个金属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解题前,我们给学生讲“阿基米德巧断王冠假案”的趣味数学小故事。阿基米德用溢出的水测出金王冠的体积,学生们立即联想到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金属圆锥体的体积。这样让学生弄懂算理,印象深刻,觉得轻松,感受到数学本身的乐趣,产生了“乐而喜学”的愉悦心境。
五、学法指导,技巧“孳”趣
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学得主动、愉快,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当教学“什么数能被11整除”时,两位数学生一看就能判断,而三位数能不能一看就知道呢?教师回答:“能!不但能判断,还能直接说出得数来”。学生知道教师一定有什么诀窍,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想知识诀窍在哪里!这时,我引导学生看被乘数与积的关系,学生很快就发现规律(百位与个位加起来等于十位或两边一拉,中间一加),然后继续引导发现求46×11、67×11……等积的规律。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采用这些教学技巧实施愉快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探究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川平昌县得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