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7日,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总裁蔡澈,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唐仕凯联名致函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公开就2月5日戴姆勒官方社交媒体网站上发布的错误帖子及引言表示诚挚道歉。然而,在中国市场的用户似乎并没有打算就此原谅奔驰。
更有人翻出之前2016年底的北京,曾发生过另一件有关戴姆勒集团的争议事件:由于一次抢车位矛盾,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CEO高海纳辱骂中国人是“杂种”,在被反击之后,还拿出辣椒水,喷向与之理论的中国人。从而引发公共事件。事后,戴姆勒公司在声明中将其定性为“私人纠纷”,将这位高管免职。
实际上从2月5日起,这件事就已经在笔者的朋友圈当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致来看,分成两个阵营:一种人,是激烈的批评者,认为奔驰的行为已经“严重伤害了中德两国的感情,号召中国消费者同仇敌忾抵制奔驰”;另一类人,则认为商业上的普遍规范必须遵守,利用情绪影响商业环境是不对的,甚至断言“该买还是会买,不会买大概是没钱买”。
你很难说以上两种说法哪种就一定对,哪种就一定错——消费者有权利对产品和产品所带来的商业形象,做自己个人化的解读,所以无论有怎样的个人看法,都应该被尊重。进一步,如果从更理性的商业角度去分析这个事情,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实际上,奔驰“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失败的市场行为是如何毁掉一个品牌形象的全过程。
根据2018年1月戴姆勒公布的销量业绩显示:2017年,戴姆勒旗下梅赛德斯-奔驰和smart两大品牌在中国大陆共交付61万辆新车,这也是奔驰首次全球范围内在单一市场突破60万销量大關。而2016年,奔驰在中国的销量为47万辆,2015年为37万辆。再往前,从2013年的22.1万辆到2017年的近60万辆——五年中几乎增长了三倍。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奔驰在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而且是增长最快、增幅最稳定的市场。
这样的商业前景面前,一家商业机构是否能够以坚持自己带有明显偏见(或者颇具争议)的非商业观点,主动去试探该市场用户的自尊心,挑衅该市场用户的忍耐力?这个答案显而易见了。不夸张地说,奔驰以上的市场行为,使得该品牌在中国市场本地的形象,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的用户在这一事件当中,感受到了明显地不被尊重,甚至有些粗鲁的对待——这对于强调用户感受的当今商业环境,无论如何,你不能说奔驰是一家有智慧的公司。更何况,商业全球化的今天,难道尊重各个市场本地的商业规范、法律法规,不是一家有追求的商业机构要谨记的铁律吗?
更有人翻出之前2016年底的北京,曾发生过另一件有关戴姆勒集团的争议事件:由于一次抢车位矛盾,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CEO高海纳辱骂中国人是“杂种”,在被反击之后,还拿出辣椒水,喷向与之理论的中国人。从而引发公共事件。事后,戴姆勒公司在声明中将其定性为“私人纠纷”,将这位高管免职。
实际上从2月5日起,这件事就已经在笔者的朋友圈当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致来看,分成两个阵营:一种人,是激烈的批评者,认为奔驰的行为已经“严重伤害了中德两国的感情,号召中国消费者同仇敌忾抵制奔驰”;另一类人,则认为商业上的普遍规范必须遵守,利用情绪影响商业环境是不对的,甚至断言“该买还是会买,不会买大概是没钱买”。
你很难说以上两种说法哪种就一定对,哪种就一定错——消费者有权利对产品和产品所带来的商业形象,做自己个人化的解读,所以无论有怎样的个人看法,都应该被尊重。进一步,如果从更理性的商业角度去分析这个事情,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实际上,奔驰“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失败的市场行为是如何毁掉一个品牌形象的全过程。
根据2018年1月戴姆勒公布的销量业绩显示:2017年,戴姆勒旗下梅赛德斯-奔驰和smart两大品牌在中国大陆共交付61万辆新车,这也是奔驰首次全球范围内在单一市场突破60万销量大關。而2016年,奔驰在中国的销量为47万辆,2015年为37万辆。再往前,从2013年的22.1万辆到2017年的近60万辆——五年中几乎增长了三倍。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奔驰在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而且是增长最快、增幅最稳定的市场。
这样的商业前景面前,一家商业机构是否能够以坚持自己带有明显偏见(或者颇具争议)的非商业观点,主动去试探该市场用户的自尊心,挑衅该市场用户的忍耐力?这个答案显而易见了。不夸张地说,奔驰以上的市场行为,使得该品牌在中国市场本地的形象,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的用户在这一事件当中,感受到了明显地不被尊重,甚至有些粗鲁的对待——这对于强调用户感受的当今商业环境,无论如何,你不能说奔驰是一家有智慧的公司。更何况,商业全球化的今天,难道尊重各个市场本地的商业规范、法律法规,不是一家有追求的商业机构要谨记的铁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