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的奥秘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的风,来无影去无踪。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各个地方的空气因受热不均匀而发生流动,便产生了风,风能实际上就是空气的动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能源。
  风能是一种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很早就被人们利用,主要是通过风车来抽水、磨面等。风力发电是除水力发电技术外,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成熟、最具大规模开发和最有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
  这几年旷野、沿海地带,或者高山附近的“大风车”越来越多,大家所说的“大风车”实际上是风电场的风力发电机组,风电场由风力发电机组、 输变电线路、升压站等部分构成。风力发电机组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轮旋转,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的电能通过集电线路输送到风电场升压站,升压站升压后再输送到电网,就变成了千家万户可以使用的清洁风电了。
  “大风车”是风电场主要发电设备,基本结构由叶轮、机舱、塔筒和基础等组成。以1.5兆瓦的风机机组为例,叶片就有35米长(相当于15层楼高),风机整体高度达到75米。风车每转动一圈扫风面积可达5300平方米,相当于 13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
  一般风速达到3m/s风车就可以旋转发电,当风速达到25m/s风车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会收桨停机。1.5兆瓦机组的叶片每转动一圈可以产生约1.4度电,它一天的发电量可以供15个家庭使用一年。叶片的旋转速度比风扇慢很多平均4~5秒转一圈,叶尖时速却可达到280多公里/小时,相当于高铁的速度。
  大家会注意到,大部分风力发电机都是三个叶片在转动着,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复杂的理论计算和风洞实验,来确定发电机叶片的形状和叶片的个数。实验证明,风轮的叶片不是越多越好,三叶风轮与两叶风轮相比,运转时的平衡性更好。与多叶风轮相比,三叶风轮的优点是轮叶自重较轻、叶片长度较长。综合多种因素考虑,三叶风轮具有比较好的性能,风能利用率也比较高。
  是不是风速越大,风电越多?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理论上风速越大提供的电能就越多,但我们的风能转换器在风速达到相当程度时会因为强度关系而损坏。如果叶片转速过快,离心率大大增强,惯性趋势会打破风机自身的平衡,叶片就容易折断。因此,每种型号的风机都有最大转速,当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风速超过风电机组设计的最大安全承受风速(即切出风速)时,风电机组为保证自身安全,采用叶片空气制动和机械刹车制动,使风机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让叶轮转速逐渐降低至停止,待平均风速降低到切出风速以下时,风机会再次并网发电。当遇到紧急情况时,监控人员也可远程操控使风机偏航,以减小叶片的受风面从而保护风机不发生危险。事实上,风机发电量不取决于叶片旋转的快慢,在叶片恒定转速的情况下,叶片受力增加,功率就会增加,风机的叶片越大,功率越大相应发电量就越多。
  风力发电机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按照机组容量来划分:机组容量为0.1千瓦~1千瓦的为小型机组,1千瓦~1000 千瓦为中型机组,1兆瓦~10 兆瓦为大型机组,10兆瓦以上的为特大或巨型机组。
  根据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特征和控制方式分为: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和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中,当风速发生变化时,风力机的转速不变,导致输出功率下降,浪费了风力资源,发电效率大大降低。而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的转速可变化,根据风速可适时调节风力机转速,实现对风能最大限度的捕获,系统的发电效率也大为提高。目前,国内外已建或新建的大型风电场中的风电机组多采用这种运行方式。
  根据地域划分,风力发电分为两种:内陆风电和海上风电。相对于陆地,海上风力发电系统有更多优势,发展空间几乎没有限制,可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风切度小,可有效降低机组塔架高度,海上风电建设成本更低;海上的风能资源远比陆上丰富,风速更高,发电量也相应显著提升;同时,海平面摩擦力小,作用在机组上的荷载小,机组使用寿命可长达 50 年;噪声、鸟类、景观以及电磁干扰等问题对海上风电影响也相对较小;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绿色环保。
  风力发电除了传统的高塔、风车式样的风力发电机,眼下,各国科研人员正在努力赋予风筝一项新的功能——让它成为高空风力发电平台。
  能“发电”的风筝当然不是我们平时玩的风筝,这些发电风筝上面安装着多种传感器,采用高强度的轻质材料制成,面积大、重量轻、抗风能力强。风筝飘在天空时,几乎垂直于风向,从而产生了最大的上升拉力,这种拉力就作用在放风筝的绳索上,然后繩索拉动固定在地面上的转盘转动,此时转盘带动发电机发来。
  根据记载,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用大型风筝来拉小火车,但是人们在1980年前后才开始着手研究风筝发电的可能性。风筝发电系统很复杂,比如,风筝将高空的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同时,也是保持系统稳定的平衡器,但平衡运动与做功运动相互影响,因此设计出平衡与做功的最佳控制模式有很大难度。另外,碰到雷雨天气,电站容易被“顺绳索而下”的雷电击毁。我们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风电风筝”将会飞入高空,将那里更强劲、更稳定的风能“捕获”回来。
  ◎ 来源|综合新华网、山东省电力科学技术协会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重大经济主题报道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尤其是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产品形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强化和创新重大经济主题报道.对当前时代的主流融媒体产品进行灵活运用,使得我国的重大经济主题报道体系更加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重点主流媒体平台,面对的是全国读者,在发生了重大经济事件需要率先发声,坚定立场,更要持续发声,将融媒体平台作为媒介,提升我国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成为为百姓发声、为国家树立形象、引导主流舆论号角的引领者.本文将对融媒体背景下如
为了更加科学地引导建筑施工项目实现安全生产,提出一种基于结构效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建筑施工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以“人-机-环”为主导思想的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然后应用结构效应的概念理论,从项目管理行为风险和项目施工状态风险两个方面,构建基于结构效应的风险评价模型,提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最后构建基于AHP-DEMATE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
曾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木争荣、百花竞秀的地球正遭受着“冰川融化”“极端灾害”“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折磨,如今的地球早已满目疮痍。而导致环境发生这些变化的始作俑者之一,正是我们所熟知的二氧化碳。  如何缓解日渐恶化的地球环境?寻找新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首位,氢凭借着其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强大技能点,被誉为21世纪的“最理想能源”和“终极能源”
期刊
潘家铮院士在三峡工地检查施工质量。图片|中国三峡工程报  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个世纪神话变为一项项世界级工程,它们无不与一个名字息息相关,他就是出生于江南水乡绍兴的潘家铮。  倘若把潘家铮绘制、审查、核定过的图表、图纸,简明的、复杂的,细部的、鸟瞰的、平面的、立面的……一一展开,可以涵盖中国大多数江河湖库,甚至涉及欧洲、非洲一些国家的江河。它们凝固的不仅是结构、工程
期刊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多种媒体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社会化媒体,这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与他人沟通,了解身边的事物,也可以实现多方面的自我.本文根据“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机遇简单展开叙述,希望可以为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在建规模全球第一、单机容量世界第一、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于6月28日安全准点投产发电.rn位于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交界处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也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几个“最”字,将修建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困难程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国之重器白鹤滩水电站如期投产发电,标志着作为世界上首批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实现了单机容最的巨大跨越,同时也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不
期刊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发一次媒体革命,媒体传播逻辑和生态格局的转变必然带来传媒专业的革新.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重塑社会形态,其催生的智慧教育模式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契机和新动力.本文运用智慧教育这一智能化教育模式,从机制和路径两个层面,探索传媒专业在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创新之道,以期构建跨界融合、资源共享的新型传媒专业教育范式,解决传媒专业反应迟缓、缺乏变革、脱节社会的现实矛盾.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全方位立体式的媒体开始出现,当代新闻从业者直面各种之前从未有过的竞争,虽然在这样的全新形势下,新闻编辑自身的重要性也变得日益突出,但是也开始需要面对以往没有过的挑战.对于现有的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说,他们一方面急需适应新时期下的编辑岗位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学习以及探究,不断满足新时期新形态下的新闻编辑发展需求.本文就当前形势下,新闻工作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素质的要求进行了相关阐述,希望能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有力推动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杜祥琬院士出席中国人民大学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图片|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官网  杜祥琬院士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等我国
期刊
在《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之际,中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它更清晰了“能源革命”的阶段目标,也要求我们为低碳能源转型做出更为扎实、积极的努力。  能源转型是人类文明形态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是典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