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旧迎新之际是最容易引发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感悟人生、历史、宇宙的更多道理、意义和真谛。翻开案头上的文卷,历代新年诗可谓浩如烟海,灿若群星……
如描写“敬神”礼俗中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词》)。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蔡云《吴歈》)。描写除夕夜通宵不寐,把烛迎新的有:“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杜审言《除夜有怀》)。描写正月初一的庆贺场面和礼仪的有:“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称觞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杨巨源《元日呈李逢吉舍人》)。清代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也写道:“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新年来临的场景,
古时人们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驱除邪魔鬼怪,辟邪祈福,迎神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虽只短短四句,城镇乡村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更换桃符的节日气氛已跃然纸上。
新年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机会,人们会拜年致贺词,贴春联、“福”字、年画等。宋代王十朋在《元日》中写道:“元旦年年见,天涯意故长”“弟兄互拜处,归去顾成行”,描写出兄弟们互相拜年、共贺新岁的情景。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过年时,曾亲制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此后,这一形式便迅速在民间普及。宋代时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即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了明、清时期,“飞帖拜年”非常流行,如明代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在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唐代白居易在《除夜》中写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刘长卿在《新年作》中写道:“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些诗都流露出诗人的思亲怀乡,渴望团聚的心情。
唐代孟浩然在辞旧岁时,祈祷明年五谷丰登,他在《田家元日》中写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反映了农家的新年气象,也反映出诗人“无禄尚忧农”的读书人的高尚品格。唐代史青在《除夕》中写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勉励人们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好应做的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过去的一年所为,没做好的要在来年做好,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从这些诗中,人们可以看到春天带来的无限生机。“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陈献章《元旦试笔》),这首诗犹如一幅“喜春图”,描写出了邻居家庆贺新年,老人饮酒做诗,儿童齐声歌唱的场景。除夕一过是新春,新春带来新气象,宋代范成大在《元夕立春》中写道:“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正月为春季万物生机萌动之时,在正月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美好的祝福和意愿。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元素,人们在新年中都能找到。可以这么说,新年是感恩的演绎、喜庆的演绎、祈福的演绎,是教育和传承的演绎。唤醒人们回归纯真、善良和正念,对天地神明的礼敬,对生命的关怀和祝福,那正是感受天人合一的最好时机。历代诗人皆对此挥毫吟咏,且是浓墨重彩。
如描写“敬神”礼俗中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词》)。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蔡云《吴歈》)。描写除夕夜通宵不寐,把烛迎新的有:“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杜审言《除夜有怀》)。描写正月初一的庆贺场面和礼仪的有:“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称觞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杨巨源《元日呈李逢吉舍人》)。清代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也写道:“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新年来临的场景,
古时人们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驱除邪魔鬼怪,辟邪祈福,迎神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虽只短短四句,城镇乡村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更换桃符的节日气氛已跃然纸上。
新年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机会,人们会拜年致贺词,贴春联、“福”字、年画等。宋代王十朋在《元日》中写道:“元旦年年见,天涯意故长”“弟兄互拜处,归去顾成行”,描写出兄弟们互相拜年、共贺新岁的情景。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过年时,曾亲制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此后,这一形式便迅速在民间普及。宋代时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即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了明、清时期,“飞帖拜年”非常流行,如明代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在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唐代白居易在《除夜》中写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刘长卿在《新年作》中写道:“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些诗都流露出诗人的思亲怀乡,渴望团聚的心情。
唐代孟浩然在辞旧岁时,祈祷明年五谷丰登,他在《田家元日》中写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反映了农家的新年气象,也反映出诗人“无禄尚忧农”的读书人的高尚品格。唐代史青在《除夕》中写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勉励人们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好应做的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过去的一年所为,没做好的要在来年做好,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从这些诗中,人们可以看到春天带来的无限生机。“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陈献章《元旦试笔》),这首诗犹如一幅“喜春图”,描写出了邻居家庆贺新年,老人饮酒做诗,儿童齐声歌唱的场景。除夕一过是新春,新春带来新气象,宋代范成大在《元夕立春》中写道:“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正月为春季万物生机萌动之时,在正月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美好的祝福和意愿。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元素,人们在新年中都能找到。可以这么说,新年是感恩的演绎、喜庆的演绎、祈福的演绎,是教育和传承的演绎。唤醒人们回归纯真、善良和正念,对天地神明的礼敬,对生命的关怀和祝福,那正是感受天人合一的最好时机。历代诗人皆对此挥毫吟咏,且是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