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其坚持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对每一位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的要求。本文以图书编辑为例,从其职业特点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从四个角度探讨践行“工匠精神”的可行路径,以期更好地为作者、读者及社会服务。
【关键词】“工匠精神”;四个向度;编辑;新时代
“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一般是指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或人生价值的一种精神。①该词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李克强总理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②根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榜上有名,其组成要素包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品质精神和创新精神等。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正是此时,“工匠精神”等时代精神被写入大会报告,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在出版行业,编辑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文明的重要使命,“工匠精神”的发扬不可或缺。就其本身的职业特点来看,爱岗敬业的标准在于追求所出版图书及刊物的内容及排版质量,具有较强的策划、校对、处理问题等能力、丰厚的学术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邹韬奋先生曾说:“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这是所必须负起的责任。”③出版行业还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承担着传播思想与传承文化的责任;这更加要求编辑人员认真审视外部环境,紧跟时代发展与产出方式变化的潮流,严格做好内容把关,抓住出版过程中生产与传播两个环节,深耕细作。如何在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中做到知行合一,践行“工匠精神”,成为一名优秀编辑,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执着坚守,担传播先进思想之责
“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变迁必然会发生变化,但“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不变的原则。践行“工匠精神”,编辑首先要坚守岗位,恪守对平凡事业的信念,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出版业所生产的“产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④既能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信念,也有助于增加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底蕴,对社会稳定等产生重要作用。作为编辑,通过此类特殊的“精神产品”可传达较有影响力的思想内涵,因此应担当好传播先进思想的责任,传播紧跟时代的、正确的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技术变革成为经济发展领域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以“智”图“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⑤上海三联书店在2020年策划了“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丛书,包括《AI时代的法制变迁》《数据驱动的司法改革》《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的国际比较》等。丛书的作者都是人工智能界的知名学者、专家,他们深入探讨了当今信息时代,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法律结构现象。并提出了法律行业面临的紧迫问题:“现代”法律体系能否成功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这套丛书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建设,作为紧扣时代脉搏的思考,体现了编辑部的社会责任感。
在增加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编辑人员的首要职责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内容传播与精神传承。“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⑥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浩瀚海洋中,上海三联书店选择文学、经济等领域内容,陆续策划了数十种相关图书。其中,“国学经典外译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传达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特有神韵;《苏轼十讲》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既是苏轼的传记,也是北宋政治文化史难得的一个横断面;《沪语百印》以民谚俗语入印,丰富了中国的篆刻艺术,记载并传播了上海传统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经验》从中国的经济实践中提炼出经济学新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下和未来的经济形势。这些著作从经济、文化、文学等方面,在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开拓和创新。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养分,深入理解其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了解其新时代下延伸出的内涵与价值。
以上图书的传播广度和受众人群虽然有限,但却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编辑人员凭借自身的政治敏感力和文化自觉,展现责任与担当,更是其执着坚守、践行“工匠精神”的体现。
二、精益求精,把内容品质之关
“工匠精神”,实际上乃是一种态度和信仰,以“努力把事情做好”安身立命,心无旁骛。与“短平快”的即时利益相比,“工匠精神”更注重产品品质,追求精益求精。这就意味着,编辑人员在编辑工作中要对其所负责图书或稿件的内容、版式等诸多要素,竭尽所能力求完善。审稿时,需从逻辑体系、研究方法、分析论证、文献引证、研究结果和语言表达⑦等多方面入手,筛选出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书。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人员必须秉持科学的态度,运用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对审核内容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以保证生产的文化产品不会出现科学性错误,因此,要将“工匠精神”践行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以敬畏之心对待稿件,坚守出版的质量,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从选题到审稿都要严肃对待。
以上海三聯书店出版的《阅读南京路》为例,编辑部在内容方面不断修改打磨,在保持作者一贯中英文记录风格的基础上,于文章之后增加了相关的老上海英文报纸的内容,并附有中文对照。比如《开启“摩登时代”》章节,记录了上海和平饭店的前世今生:和平饭店1929年建成之初被称为华懋饭店和沙逊大厦,后经过修缮重新开业。编辑在这篇文章后面以“八卦副栏”的形式附上了著名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斯诺在1960年入住和平饭店沙逊套房的回忆。类似旧报纸仿旧纸张的呈现方式,使读者产生了时代感。全书这一部分内容均从上海图书馆资料中整理、翻译而来,也是其独具特色之处。在设计方面,两位不同风格的设计师分别设计了封面和内页。以《1925年乘黄包车漫游南京路》的报道设计为例,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南京路隐隐绰绰的历史建筑配上橙银相间的特殊工艺,让读者有种亲身游历20世纪初南京路的感觉,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结合营造出时空交错的氛围。 这本书出版之后,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回想《阅读南京路》的整个编辑过程,从选题到开本、从书名到图文内容的准备,编辑都及时与作者、设计师沟通协商。既要考虑到图书市场、读者的需求,又要尊重作者的意愿,同时积极采纳发行部门、营销部门的建议,提前请各媒体预热,以最高标准打造该书,最终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体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把关图书内容品质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帮助作者完善书稿,改正书稿中的标点符号错误、错别字等问题,审查语句是否规范、表达是否严谨、内容是否准确真实,同时还要考虑到书稿的谋篇布局是否合理、逻辑思维是否严密等。此外,编辑人员还需要就装帧、印刷、纸张等细节与作者和各个部门沟通协商,在完成整个流程之后,图书的内容品质才能得到保障。作为出版书籍的匠人,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既对读者负责,也体现了其不断传承的“工匠精神”。
三、敬业奉献,秉恪尽职守之德
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准则之一,敬业要求从业者忠于职守,持之以恒。在我们所熟知的匠人中,文物修复师是极具代表性的群体,故宫博物院宫墙内的师傅用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摩挲着同一件文物;修理一个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拼接一件碎成上百片的青铜器,用时数年……他们用一生诠释“匠心”二字,既是保持专注与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更是“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工匠精神”不仅是上述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琢的态度,也是一种职业信念和情怀。对于编辑来说,在当今稍显浮躁的世界中甘于平凡,在工作中精进技艺、磨炼心志、实现人生价值,在枯燥单调的事务中生产精神食粮,致力于做有温度的图书,便是敬业的体现。其次,“工匠精神”还包含个人奉献精神,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同时也是对自我的认可。稻盛和夫认为,对于优秀的工匠来说,“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充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磨炼心志的修行,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⑧
上海三联书店作为一个有情怀的集体,一直秉承着传播多元文化的前辈之志。诸多编辑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活动,致力于以优秀文化影响更多读者。从2004年开始,联合高校专家学者策划推出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上海三联法学文库”“上海三联思想与社会文库”“城市史译丛”等学术文化出版强势品牌。在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广泛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其中,“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出版了几十种人文经典著作,内容涵盖历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堪称世界学术宝库丛书。“上海三联法学文库”也获得上海图书专项基金资助,同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分别合作出版的“风险法治与社会”“法治中国与世界”等丛书获得高校服务重大工程文教结合项目资助。这些著作凝聚了众多编辑的构思与心血,通过长时间的修改与打磨得以面世,体现出编辑人员对出版业的态度、信仰和情怀。
日本订制家居企业“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在其所写的《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一书中写道:“一个真正的匠人,技艺只占40%,品性占据60%。”⑨以德为先,崇德修身,不但是“工匠精神”赖以产生的价值基础,也构成了其基本要求。因此,作为编辑,理应德才兼备,在本职工作中以诚信、真挚对待读者与作者。首先,对读者讲诚信,就是要牢记“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三联店训。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之于读者相当于思想的引路人,所以,编辑理应恪尽职守,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物回馈读者的信任。其次,对作者讲诚信,就是要对其真诚相待,尊重其意愿。工作中,应就书稿各方面调整与作者及时进行沟通协商,以最高标准做好书稿的编辑、设计和推广工作,达成最佳出版效果。一部图书产品的成功离不开策划、出版、宣传、发行,是编辑部门、发行部门、营销部门和各媒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只有各方认真、负责地完成分内工作,才能使各个步骤衔接自如,达到预期效果。
有学者称:“每个时代都有这样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总觉得这些问题与困境需要他予以关注、思考与批判,不这样做他就会觉得于心不安。创办中华书局的陆费逵就是一个这样的人。”⑩现代编辑工作中,像陆费逵这样的出版人不在少数,他们以无私奉献的态度与情怀,始终思考现存的弊病与根源问题。在他们心中,编辑不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更是“一种高级创造”,能够承担起启迪社会的责任,只要恪尽职守,便可将文化的圣火传承下去。
四、尚新求新,推时代前沿之作
尚新求新意味着对内容和形式在推陈出新方面的不断探索,具有这样的意识,编辑才能主动关注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术语表达,将时代前沿的思想传达给读者。面对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编辑人员只有具有开创精神才有助于打破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部分现状。《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中提到了“守破离”这一理念,“守”即是“开始忠实守护”师傅传授的形式,然后“打破”这种形式,自己加以应用,最后开创自己的新境界。因此,编辑人员应继承中国优良的出版传统,在当今融媒体时代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生产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就上海三联书店而言,首先,作为一家学术文化出版社,编辑人员应延续其一脈相承的出版精神,铭记店训、追求真理、弘扬学术、传播新知,营造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同时,更要以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站在学术理论前沿,筛选出不同领域内具有应用价值的图书。其次,编辑应坐标当下,将学术与生活有机结合,出版既有严肃学术性又有通俗可读性的图书。正如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所说,要“把生活升华为学术,把学术翻译为实践”。对此,上海三联书店进行了多次创新与尝试,推出了《谁在你家》《家庭的牵绊》《芭蕾圣经》等既具学术价值又与现实接轨的作品。以《谁在你家》为例,这本书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针对当下许多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书中呈现的各种真实案例使读者易产生共情心理,颇具理论化的思考总结则具有指导意义。由于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广泛关注,澎湃、木棉说、一条、哔哩哔哩、抖音等媒体账号与平台都对其进行了深入阐释,引起一番关于家庭关系讨论的热潮。 在新时代出版环境下,数字化浪潮席卷出版业,传统的出版与发行流程、营销形式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编辑人员既要在内容方面推陈出新,也要在形式上与时俱进。发布新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豆瓣、微信读书、抖音、喜马拉雅及各种公众号新媒体平台,上传图书推介,建立读者小群,分享作者讲座音频、视频等,第一时间收集读者反馈,以便确认或改进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尝试制作电子书、有声书、视频、直播等,以适应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环境。以《家庭的牵绊》为例,2020年4月本书出版之际,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因长时间居家隔离,家庭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这本书的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深层剖析了家庭关系,引领读者寻找走出困境的方向,探索家庭关系重建的可能性,在疫情背景下极具现實应用价值。编辑人员通过衡量其实践意义,联系了某知名教育机构做了一次直播带货,并在平台做了新书推介与书评介绍,后来又选择了几个比较知名的教育公众号进行了推广和团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编辑人员通过喜马拉雅听书App,对该书进行了音频的录制与介绍,首日即达600次收听量,对这本新书的发布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以创意性的选题内容开发,以多元化的形态推广产品,往往可以收获更多的关注。对于“工匠精神”的解读,在于面对本职工作持之以恒地坚守,但并不意味着简单机械、日复一日的刻板劳动。编辑人员应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学习、自我否定,这样才能在劳动过程中尚新求新,既满足读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又能以良好的热点敏锐度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
五、结语
步入新时代后,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正在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编辑人员不再仅仅局限于加工、整理书稿等环节,而是身兼传承文化的使命,更应有所担当、有所追求。作为生产书籍的匠人,编辑人员需要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打磨图书,秉持执着坚守、精益求精、敬业奉献、尚新求新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新形势下,筑牢社会发展的“精神高地”。
注释:
①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1月18日。
②《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6-03/05/content_5049372.htm,2016年3月5日。
③常勤毅:《编辑素质与人格美学》,《中国出版》2009年第10期。
④吴飞:《发扬工匠精神,做好编辑工作》,《传播与版权》2016年第10期。
⑤《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时代?习近平这样说》,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915633245513688&wfr=spider&for=pc,2018年9月18日。
⑥云慧霞:《新时代编辑的使命担当与核心素养》,《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
⑦杨松超:《浅析图书编辑工匠精神》,《中国出版》2021年第7期。
⑧〔日〕稻盛和夫:《干法》,曹岫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⑨〔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陈晓丽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第102页。
⑩孙晶:《出版的品质与出版人的文化自觉》,《出版广角》2013年第5期。
杨松超:《浅析图书编辑工匠精神》,《中国出版》2021年第7期。
《京沪港三联书店关于弘扬三联品牌坚守文化使命的共同宣言》,《光明日报》2010年11月8日。
【关键词】“工匠精神”;四个向度;编辑;新时代
“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一般是指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或人生价值的一种精神。①该词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李克强总理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②根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榜上有名,其组成要素包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品质精神和创新精神等。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正是此时,“工匠精神”等时代精神被写入大会报告,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在出版行业,编辑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文明的重要使命,“工匠精神”的发扬不可或缺。就其本身的职业特点来看,爱岗敬业的标准在于追求所出版图书及刊物的内容及排版质量,具有较强的策划、校对、处理问题等能力、丰厚的学术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邹韬奋先生曾说:“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这是所必须负起的责任。”③出版行业还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承担着传播思想与传承文化的责任;这更加要求编辑人员认真审视外部环境,紧跟时代发展与产出方式变化的潮流,严格做好内容把关,抓住出版过程中生产与传播两个环节,深耕细作。如何在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中做到知行合一,践行“工匠精神”,成为一名优秀编辑,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执着坚守,担传播先进思想之责
“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变迁必然会发生变化,但“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不变的原则。践行“工匠精神”,编辑首先要坚守岗位,恪守对平凡事业的信念,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出版业所生产的“产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④既能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信念,也有助于增加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底蕴,对社会稳定等产生重要作用。作为编辑,通过此类特殊的“精神产品”可传达较有影响力的思想内涵,因此应担当好传播先进思想的责任,传播紧跟时代的、正确的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技术变革成为经济发展领域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以“智”图“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⑤上海三联书店在2020年策划了“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丛书,包括《AI时代的法制变迁》《数据驱动的司法改革》《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的国际比较》等。丛书的作者都是人工智能界的知名学者、专家,他们深入探讨了当今信息时代,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法律结构现象。并提出了法律行业面临的紧迫问题:“现代”法律体系能否成功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这套丛书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建设,作为紧扣时代脉搏的思考,体现了编辑部的社会责任感。
在增加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编辑人员的首要职责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内容传播与精神传承。“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⑥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浩瀚海洋中,上海三联书店选择文学、经济等领域内容,陆续策划了数十种相关图书。其中,“国学经典外译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传达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特有神韵;《苏轼十讲》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既是苏轼的传记,也是北宋政治文化史难得的一个横断面;《沪语百印》以民谚俗语入印,丰富了中国的篆刻艺术,记载并传播了上海传统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经验》从中国的经济实践中提炼出经济学新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下和未来的经济形势。这些著作从经济、文化、文学等方面,在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开拓和创新。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养分,深入理解其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了解其新时代下延伸出的内涵与价值。
以上图书的传播广度和受众人群虽然有限,但却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编辑人员凭借自身的政治敏感力和文化自觉,展现责任与担当,更是其执着坚守、践行“工匠精神”的体现。
二、精益求精,把内容品质之关
“工匠精神”,实际上乃是一种态度和信仰,以“努力把事情做好”安身立命,心无旁骛。与“短平快”的即时利益相比,“工匠精神”更注重产品品质,追求精益求精。这就意味着,编辑人员在编辑工作中要对其所负责图书或稿件的内容、版式等诸多要素,竭尽所能力求完善。审稿时,需从逻辑体系、研究方法、分析论证、文献引证、研究结果和语言表达⑦等多方面入手,筛选出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书。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人员必须秉持科学的态度,运用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对审核内容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以保证生产的文化产品不会出现科学性错误,因此,要将“工匠精神”践行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以敬畏之心对待稿件,坚守出版的质量,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从选题到审稿都要严肃对待。
以上海三聯书店出版的《阅读南京路》为例,编辑部在内容方面不断修改打磨,在保持作者一贯中英文记录风格的基础上,于文章之后增加了相关的老上海英文报纸的内容,并附有中文对照。比如《开启“摩登时代”》章节,记录了上海和平饭店的前世今生:和平饭店1929年建成之初被称为华懋饭店和沙逊大厦,后经过修缮重新开业。编辑在这篇文章后面以“八卦副栏”的形式附上了著名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斯诺在1960年入住和平饭店沙逊套房的回忆。类似旧报纸仿旧纸张的呈现方式,使读者产生了时代感。全书这一部分内容均从上海图书馆资料中整理、翻译而来,也是其独具特色之处。在设计方面,两位不同风格的设计师分别设计了封面和内页。以《1925年乘黄包车漫游南京路》的报道设计为例,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南京路隐隐绰绰的历史建筑配上橙银相间的特殊工艺,让读者有种亲身游历20世纪初南京路的感觉,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结合营造出时空交错的氛围。 这本书出版之后,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回想《阅读南京路》的整个编辑过程,从选题到开本、从书名到图文内容的准备,编辑都及时与作者、设计师沟通协商。既要考虑到图书市场、读者的需求,又要尊重作者的意愿,同时积极采纳发行部门、营销部门的建议,提前请各媒体预热,以最高标准打造该书,最终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体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把关图书内容品质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帮助作者完善书稿,改正书稿中的标点符号错误、错别字等问题,审查语句是否规范、表达是否严谨、内容是否准确真实,同时还要考虑到书稿的谋篇布局是否合理、逻辑思维是否严密等。此外,编辑人员还需要就装帧、印刷、纸张等细节与作者和各个部门沟通协商,在完成整个流程之后,图书的内容品质才能得到保障。作为出版书籍的匠人,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既对读者负责,也体现了其不断传承的“工匠精神”。
三、敬业奉献,秉恪尽职守之德
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准则之一,敬业要求从业者忠于职守,持之以恒。在我们所熟知的匠人中,文物修复师是极具代表性的群体,故宫博物院宫墙内的师傅用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摩挲着同一件文物;修理一个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拼接一件碎成上百片的青铜器,用时数年……他们用一生诠释“匠心”二字,既是保持专注与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更是“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工匠精神”不仅是上述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琢的态度,也是一种职业信念和情怀。对于编辑来说,在当今稍显浮躁的世界中甘于平凡,在工作中精进技艺、磨炼心志、实现人生价值,在枯燥单调的事务中生产精神食粮,致力于做有温度的图书,便是敬业的体现。其次,“工匠精神”还包含个人奉献精神,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同时也是对自我的认可。稻盛和夫认为,对于优秀的工匠来说,“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充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磨炼心志的修行,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⑧
上海三联书店作为一个有情怀的集体,一直秉承着传播多元文化的前辈之志。诸多编辑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活动,致力于以优秀文化影响更多读者。从2004年开始,联合高校专家学者策划推出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上海三联法学文库”“上海三联思想与社会文库”“城市史译丛”等学术文化出版强势品牌。在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广泛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其中,“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出版了几十种人文经典著作,内容涵盖历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堪称世界学术宝库丛书。“上海三联法学文库”也获得上海图书专项基金资助,同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分别合作出版的“风险法治与社会”“法治中国与世界”等丛书获得高校服务重大工程文教结合项目资助。这些著作凝聚了众多编辑的构思与心血,通过长时间的修改与打磨得以面世,体现出编辑人员对出版业的态度、信仰和情怀。
日本订制家居企业“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在其所写的《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一书中写道:“一个真正的匠人,技艺只占40%,品性占据60%。”⑨以德为先,崇德修身,不但是“工匠精神”赖以产生的价值基础,也构成了其基本要求。因此,作为编辑,理应德才兼备,在本职工作中以诚信、真挚对待读者与作者。首先,对读者讲诚信,就是要牢记“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三联店训。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之于读者相当于思想的引路人,所以,编辑理应恪尽职守,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物回馈读者的信任。其次,对作者讲诚信,就是要对其真诚相待,尊重其意愿。工作中,应就书稿各方面调整与作者及时进行沟通协商,以最高标准做好书稿的编辑、设计和推广工作,达成最佳出版效果。一部图书产品的成功离不开策划、出版、宣传、发行,是编辑部门、发行部门、营销部门和各媒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因此,只有各方认真、负责地完成分内工作,才能使各个步骤衔接自如,达到预期效果。
有学者称:“每个时代都有这样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总觉得这些问题与困境需要他予以关注、思考与批判,不这样做他就会觉得于心不安。创办中华书局的陆费逵就是一个这样的人。”⑩现代编辑工作中,像陆费逵这样的出版人不在少数,他们以无私奉献的态度与情怀,始终思考现存的弊病与根源问题。在他们心中,编辑不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更是“一种高级创造”,能够承担起启迪社会的责任,只要恪尽职守,便可将文化的圣火传承下去。
四、尚新求新,推时代前沿之作
尚新求新意味着对内容和形式在推陈出新方面的不断探索,具有这样的意识,编辑才能主动关注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术语表达,将时代前沿的思想传达给读者。面对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编辑人员只有具有开创精神才有助于打破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部分现状。《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中提到了“守破离”这一理念,“守”即是“开始忠实守护”师傅传授的形式,然后“打破”这种形式,自己加以应用,最后开创自己的新境界。因此,编辑人员应继承中国优良的出版传统,在当今融媒体时代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生产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就上海三联书店而言,首先,作为一家学术文化出版社,编辑人员应延续其一脈相承的出版精神,铭记店训、追求真理、弘扬学术、传播新知,营造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同时,更要以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站在学术理论前沿,筛选出不同领域内具有应用价值的图书。其次,编辑应坐标当下,将学术与生活有机结合,出版既有严肃学术性又有通俗可读性的图书。正如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所说,要“把生活升华为学术,把学术翻译为实践”。对此,上海三联书店进行了多次创新与尝试,推出了《谁在你家》《家庭的牵绊》《芭蕾圣经》等既具学术价值又与现实接轨的作品。以《谁在你家》为例,这本书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针对当下许多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书中呈现的各种真实案例使读者易产生共情心理,颇具理论化的思考总结则具有指导意义。由于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广泛关注,澎湃、木棉说、一条、哔哩哔哩、抖音等媒体账号与平台都对其进行了深入阐释,引起一番关于家庭关系讨论的热潮。 在新时代出版环境下,数字化浪潮席卷出版业,传统的出版与发行流程、营销形式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编辑人员既要在内容方面推陈出新,也要在形式上与时俱进。发布新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豆瓣、微信读书、抖音、喜马拉雅及各种公众号新媒体平台,上传图书推介,建立读者小群,分享作者讲座音频、视频等,第一时间收集读者反馈,以便确认或改进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尝试制作电子书、有声书、视频、直播等,以适应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环境。以《家庭的牵绊》为例,2020年4月本书出版之际,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因长时间居家隔离,家庭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这本书的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深层剖析了家庭关系,引领读者寻找走出困境的方向,探索家庭关系重建的可能性,在疫情背景下极具现實应用价值。编辑人员通过衡量其实践意义,联系了某知名教育机构做了一次直播带货,并在平台做了新书推介与书评介绍,后来又选择了几个比较知名的教育公众号进行了推广和团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编辑人员通过喜马拉雅听书App,对该书进行了音频的录制与介绍,首日即达600次收听量,对这本新书的发布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以创意性的选题内容开发,以多元化的形态推广产品,往往可以收获更多的关注。对于“工匠精神”的解读,在于面对本职工作持之以恒地坚守,但并不意味着简单机械、日复一日的刻板劳动。编辑人员应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学习、自我否定,这样才能在劳动过程中尚新求新,既满足读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又能以良好的热点敏锐度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
五、结语
步入新时代后,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正在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编辑人员不再仅仅局限于加工、整理书稿等环节,而是身兼传承文化的使命,更应有所担当、有所追求。作为生产书籍的匠人,编辑人员需要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打磨图书,秉持执着坚守、精益求精、敬业奉献、尚新求新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新形势下,筑牢社会发展的“精神高地”。
注释:
①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1月18日。
②《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6-03/05/content_5049372.htm,2016年3月5日。
③常勤毅:《编辑素质与人格美学》,《中国出版》2009年第10期。
④吴飞:《发扬工匠精神,做好编辑工作》,《传播与版权》2016年第10期。
⑤《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时代?习近平这样说》,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915633245513688&wfr=spider&for=pc,2018年9月18日。
⑥云慧霞:《新时代编辑的使命担当与核心素养》,《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
⑦杨松超:《浅析图书编辑工匠精神》,《中国出版》2021年第7期。
⑧〔日〕稻盛和夫:《干法》,曹岫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⑨〔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陈晓丽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第102页。
⑩孙晶:《出版的品质与出版人的文化自觉》,《出版广角》2013年第5期。
杨松超:《浅析图书编辑工匠精神》,《中国出版》2021年第7期。
《京沪港三联书店关于弘扬三联品牌坚守文化使命的共同宣言》,《光明日报》2010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