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报国

来源 :国企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自明,汉族,1963年出生,河南淅川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法定代表人。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道桥专业,西南交通大学桥隧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多年来,先后获得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筑企业优秀企业家等荣誉。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十余篇。

  65年传承创新,65年坚守质量,65年百舸争流敢为先。
  65年来,中铁大桥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国家的桥梁工程事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各类荣誉数百项。
  11月2日,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自明从国务委员王勇手中接过中国质量奖证书,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工程建设企业,同时也成为湖北省首家获奖企业。
  荣誉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是中铁大桥局始终坚持“视大桥质量为生命,对大桥质量终身负责”的质量宣言,实施“质量强企”战略,探索质量管理模式,狠抓质量管理落实。
  ——是中铁大桥局数万职工上下同心、顽强拼搏、改革创新,传承建桥报国初心,坚持“四位一体”发展,不断攻克高难新技术,引领桥梁科技发展。
  ——是中铁大桥局历届领导班子坚守“精雕细琢,百年品质”的企业文化,追求“大桥工匠”的职业目标。
  日前,《国企管理》记者对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自明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中铁大桥局建桥报国的密码就此解开。


上篇 传承与突破


  在坚守中突破,在传承中实干。中铁大桥局“坚守质量、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四位一体”的独特优势,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提升了桥梁品质,赢得了市场赞誉,更奠定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国企管理》:中铁大桥局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了“坚守质量,传承创新”的传统?
  刘自明:1953年成立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当时的主要目的或者说国家赋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前夕,毛主席亲切地询问时任大桥局领导,你们“建成学会”了吗?当主席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又殷切地期望,未来要在长江上修20座、30座桥,使得到处都能走。可以说未来修更多的桥,使得到处都能够方便自由地行走,就是大桥人的初心。
  第一代大桥人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当时国家桥梁建设的顶尖人物,这批老专家大多都有渊博的知识、坚定的质量意识和深厚的创新精神。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过程当中,第一代大桥人留下了一些堪称经典的质量故事。我们都听过彭敏局长下令铲铆钉的故事,当时因为武汉长江大桥钢梁的连接是铆钉连接,这在当时也是钢结构的主要连接方式。在桥梁安装铆钉连接过程中,技术人员在检查的时候发现个别铆钉的钉孔没有充满。检查结果报告给时任大桥局领导之后,领导果断下达命令,把这些没有充满的铆钉铲除重新铆接,以保证钢结构铆钉连接的绝对可靠。在当时下这个决心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工期压力很大,连接好的铆钉铲除重来,也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另外还可能会付出一些经济上的代价。还有一个大家不太熟悉的故事就是第一代大桥人当中,有一位资深的桥梁测量工程师,由于几次测量的失误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最终导致这位工程师从此失去了在桥梁建设当中发挥作用的机会。这两个故事看上去都很冷酷无情,但是却给第一代桥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必须将质量放在首位,不能够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工期,在质量面前谁都不能马虎。
  在当时并没有创新这个词,但是第一代大桥人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同样给当时的大桥人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典型的故事就是当时桥梁基础施工普遍采用的气压沉箱法,被第一代大桥人创新性地改进成为管柱钻孔施工法。这个创新性的工法大大地改善了工人在水下作业的安全环境,大幅度降低了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伤亡风险。同时这种基础形式对保证深水桥梁基础的安全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桥局在创新方面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桥局在桥梁结构形式方面的创新。武汉长江大桥,它的上部结构形式是连续钢桁梁结构。到了60年代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这种结构形式就不太适应当时需要更大跨度的要求。工程师们在南京长江大桥结构形式设计的时候,使用了有别于武汉长江大桥的结构形式,使得跨越能力能够更大一些。当时的大桥局工程师们在国内率先在桥梁结构当中引用预应力的理论设计制造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梁,开创了国家预应力工程应用的先河。
  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因为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原本答应给中国提供的桥梁结构用钢也停止供应,这逼迫大桥局当时的工程师不得不积极投入到桥梁结构用钢的研发过程当中。大桥局的工程师们和冶金部、鞍山钢铁公司以及铁道部的专家共同开展桥梁结构钢的研究。当南京长江大桥需用的时候,恰好这种钢种就研发成功,当时称为低碳钢(16锰桥钢),更有人给它一个昵称“争气钢”。“争气钢”的意思是当时这种钢种的研发,为祖国争了气、争了光。
  桥梁结构形式的创新,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桥局的工程师在桥梁上部结构,尤其是铁路桥梁的上部结构,果断地采用了跨越能力更大的斜拉桥,進入到90年代,又采用了悬索桥等等。
  桥梁基础形式也创新性地采用双壁钢围堰,单壁钢围堰、钢板桩围堰等,既有套箱围堰,也有吊箱围堰。不同基础形式的施工方法在当时都堪称创新。基础形式更有大型的沉井基础和设置式基础以及根式基础等等,在中国桥梁建设中被广泛采用。   大桥局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继承了坚守质量和传承创新的传统,才在市场竞争当中屡屡胜出,使一座座桥梁丰碑拔地而起。
  《国企管理》:对“坚守质量,传承创新”,如何做到一以贯之?
  刘自明:这得益于大桥局有一套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就体制来说,大桥局长期以来始终是一个整体的机构,在历届局党委的领导下,始终与祖国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沿着党和国家指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从第一个国家五年计划开始,大桥局就与国家同步制定自己分阶段的发展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在每一份发展规划当中,都把质量和创新当作大桥局的主要战略。同时大桥局对支持创新和质量还有一套有效的机制,那就是建立初期就形成的“四位一体”独特优势,这是支撑“坚守质量和传承创新”传统的有效机制。
  一个优良传统的形成,还需要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桥梁工程师。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追求质量且善于创新的工程技术专家,是这些同志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执着追求使这一传统得以完好地传承并不断发展完善。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过程中,有一批老工程师,还有一批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几年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在老工程师的带领下,对质量和创新的印象特别的深刻。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没过几年,那一批老工程师有的已经进入退休状态,当年那一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就像种子一样,被撒播到祖国各地,在桥梁建设的职业生涯中,一代一代地把质量的坚守和创新的传承延续下来。
  “四位一体”具体说就是集研究、设计、施工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这桥梁建设的四大要素在一个企业集团,形成为一种整体的优势。这个“四位一体”的机制,实际上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后来在长期的发展当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拓展。比如在1953年大桥局成立没有多久,就把比大桥局成立还早的大桥设计院并到大桥局进行管理,1959年把原铁道部成立的桥梁基础研究所也并入大桥局统一管理。当然当年的机械设备经租站,是与大桥局同期成立的,也早就并入了大桥局统一管理,可以说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桥局体系内部就有设计制造研发和施工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了。这四个方面的主要元素整合在一起,对桥梁建设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具体来说,科学研究引领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研发的技术发展,论证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装备的适用性;工程设计指导土建施工,促进科学研究和装备研发;土建施工检验科学研究、设计方案、装备研发的可实施性;装备研发为创新性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提供支撑,推动施工工艺工法变革与发展。有了体制和机制的支撑,坚守质量传承创新,这个传统才得以有效地延续下来。
  《国企管理》:围绕保持优良传统,中铁大桥局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刘自明:第一,在企业内部反复宣传“四位一体”优势对坚守质量和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我们企业领导层对“四位一体”的独特优势、对坚守质量和传承创新的作用非常理解,但是我们的基层作业层面,并不见得对此有特别正确的了解。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机会,对我们的干部职工加以宣传灌输,加以引导。我们始终认为设计先行,而设计方案和设计细节则需要科学研究的验证和论证。而施工方案如果得以有效地实施必须有重大装备的支撑,那么这“四位一体”融合在一起就可以互相支撑、互相帮助、互相弥补。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只有施工而没有设计和研究,也没有装备的研发制造,那么它在施工过程当中所需要的装备势必要在开工进场以后,向社会采购,而这种采购社会上有没有相应的专业装备配套很关键。如果没有能够提供的装备产品,就很难满足施工现场的需求。同样设计方案,尤其是在最近这些年,一些重大的项目工期要求都非常地紧张,如果有创新性的设计,而没有经过试验研究的验证或者论证,这种设计方案是不能够也不敢轻易抛出来的,但是企业团队里面只要研究的力量和设计密切配合,这种创新就成为了可能。
  第二,我们对质量和创新企业始终有正确的理解。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如果没有质量的上乘,甚至有质量事故发生,企业顷刻之间可能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赢得市场的驱动,如果没有适当的创新,企业将很难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国家在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设计一般来说是龙头,设计拿出的创新性方案,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够满足方案当中的一些创新性的要求,那将很难中标。这就必然要求施工单位在创新方面能够领先一步,或者至少和设计单位进行有效的衔接,有密切的配合,在设计单位拿出创新性方案的时候,施工单位能够有效并及时地加以应对。不创新,施工单位将没有市场,将没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第三,我们理解质量和创新更是一对互相支撑互相依赖的关系。要想保证质量,没有创新的支持很难。对一些重大特大型工程,没有方案的创新,没有技术的创新,几乎难以建成,更谈不上保证质量。没有质量的保证,创新也很难得到实现。如果说我们在加工制造的过程当中粗制滥造,做出来的产品都经不起使用的检验、用户的检验,即便是方案的创新,也不能保证这种创新成功且可持续。
  我认为我们把“坚守质量,传承创新”这一传统秉承下来了。

中篇 质量与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中铁大桥局始终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把质量+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坚持与国家同步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国企管理》:据了解,多年来你们不断改进质量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在质量管理方面,你们有哪些具体举措?
  刘自明:再具体的说有这么五个方面:
  第一,在企业管理层面,我们30年前就引进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后来在ISO9001体系的基礎上,我们先后提出引进并使用卓越绩效管理,使得企业的管理又上了新的台阶和层次。
  第二,在项目管理层面,我们引入并拓展了精细化管理。我们把工作单元的划分,形象的比喻为科学计算当中的有限元方法。用这个方法细分工作单元,建立产品清单,建立责任矩阵。   第三,在项目管理中,我们大量使用标准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把细分的工作单元进行标准化梳理,同类单元用统一标准方法加工制造,这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水平。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又提出工厂化的理念,把大量标准构件放在工厂加工制造,而在工厂加工制造,就可以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等工具和手段。这使得质量安全、环保效益都有明显的提升。在工厂化的框架下,我们除了要求硬件做到工厂化,还要求员工心理思想素质工厂化。也就是既要硬件的工厂化,也要软件的工厂化。
  第四,我们把哲学思维引入到桥梁工程的质量管理中,我们倡导大质量观、系统质量观,明确提出今天的质量不同于昨天的质量,今天的质量是更全面、更长远的质量,是全寿命周期的质量。
  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虽然长期秉持“坚守质量,传承创新”的传统,一些重大工程先后取得了不俗的质量成绩,也得到了行业和国家社会的充分肯定,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适时提出在工程建设当中,要辩证处理好几个关系。
  这些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的关系;(2)外观质量和实体质量的关系;(3)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4)总包与分包的关系;(5)建成与建好的关系;(6)昨天的质量与今天的质量的关系;(7)重点工程和一般工程的关系;(8)主桥和引桥的关系;(9)永久结构和大临设施的关系。我呼吁修桥人要想着行路人,要想着行路人的安全和方便,包括行路人的视觉感受。
  我们在管理过程当中还明确提出要树立新的质量发展观。新的质量观是全面的质量观,是有别于过去单一产品质量的观念。在从事现场施工和项目管理的过程当中,我们把大质量观及时地建立起来。
  第五,我们教育干部职工主动接受、正面对待各级各类检查,我们坚信,只要态度正确,正确对待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坚持改進,一定能够有所提高。
  《国企管理》:如何做到持续创新?
  刘自明:第一,我们把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在桥梁设计施工的实践当中,凭这些成果的成功应用来保证质量。大家知道最近这几年,我们桥梁建造的跨度越来越大,在桥梁上运行的高铁或者汽车,速度也越来越快。桥梁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劣复杂,为了满足桥梁建造成功以后的安全有效使用,我们总能把一些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到桥梁工程建设实践上。比如最近这些年,我们对设计建造的几乎所有的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或者大跨度的公路桥梁,都进行抗风研究、抗地震研究以及车桥轨风耦合作用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桥梁设计和建造当中。这就使得我们的特大型桥梁建成通车以后能够有足够满足设计要求的抗风能力和耐地震能力以及防脱轨能力等,确保了桥梁运营安全,确保了桥梁上面行驶车辆内乘客的舒适等等。
  第二,我们用本质安全的施工方案来保证在建桥梁工程的质量。在跨海大桥或者跨越江河的特大桥梁的施工方案确定的时候,我们想方设法地把空中作业改到地面作业,把水上作业改为陆地上作业,把现场作业改为工厂化作业。通过这样的方案变更,使得桥梁工程在建造过程具有本质安全的因素,用本质安全来保证桥梁工程的品质质量。比如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当中,我们就把桥梁的承台墩身和上部结构的梁体分别在岸边的预制场进行整体或大节段预制,预制完成以后,用重型船舶把这些预制构件吊运至桥位,像搭积木那样地拼装成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本质上保证了安全,也提升了工程的品质,同时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大大地改善了现场作业工人的作业环境,并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
  第三,我们在现场施工管理过程当中,率先在国内提出应用施工监控和健康监测技术。施工监控技术的应用使得现场的施工作业精度更高,比如原材料的重量、模板的放样,如果超过原设计就会自动报警,在管理人员接到指令以后将对施工前一个阶段的状态进行复测和调整,以使各个方面都能满足施工要求。在大跨度桥梁率先安装健康监测系统,使建成的桥梁结构在运营过程当中感知到环境的变化,包括使用荷载的变化,温度、风以及地震的影响都能够及时地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存储并进行综合地评判,对超过阀值现象即时进行报警。如今我们已经在多座大桥上安装了此系统,而且健康监测系统也一直在有效地运行,源源不断地为结构的安全提供数据。我们不仅注重建造质量,更注重全寿命周期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我们还在桥梁施工过程当中,应用提高内部标准的办法来保证桥梁工程品质的提升。比如最近几年,我们在国家相关部门打造精品工程和高品质工程的要求下努力提高我们自己的检验验收标准,改变、提高我们的作业标准,使我们的工程质量达到高于行业标准的水平,满足不同行业精品工程和高品质工程的需求。有的行业对高品质工程和精品工程有要求,那么我们就设法把他们的要求细化为我们的实施细则,或者变成我们的行动指南加以执行。把我们的口号变成我们的行动细则,使得行动细则便于执行,可以执行。
  第五,我们在施工过程当中实行工程首件制、隐蔽工程旁站录影制、工程质量实名制、联合检查签证制、班组长质量负责制、安全措施保证制等强化了施工过程控制。
  第六,我们持续创新,通过创新,把原本不能的事变为能。比如在西南山区山高路险,一些正常的在海上江河上能够采用的工法在这些地区却无用武之地,如按照在江河上修桥的思路,在西南山区的一些桥就没法修。为了使这些桥梁得以成功地建造,我们采用依山傍势的做法,比如转体施工、缆载起重等等。这些工艺工法解决了山区运输、起重等困难,使不能变为可能。
  第七,我们主动进行重型装备研发。我们一些大型工程项目,比如说海上项目都需要重型起重船舶,和其他的一些专用设施。我们会根据工程需要,按照既有装备的现实情况,进行特别的研发。最近这些年,我们为了应对海上桥梁工程的需要,研发了一系列重型起重船舶,有百吨、1000吨、2000吨、及2500吨、3000吨和3600吨等不同规格的起重船。还有斜拉桥、悬索桥用的缆载吊机和提梁吊机等。这些大型装备的研发,既满足了现场使用的需求,更为保证桥梁工程本身的品质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型机具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家海上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事故几乎没有发生过。

下篇 成就与未来


  不囿于成就,不止于现在。采访结束时,刘自明满怀信心地对《国企管理》记者说,中铁大桥局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我们将秉承“跨越天堑,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和“坚守质量,传承创新”的核心要素,巩固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的地位,不断向世界展现新的“中国跨度”。







  《国企管理》:我们知道,60多年来中铁大桥局一直引领着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发展,请您展开谈一谈。
  刘自明:1953年,為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正式成立。1957年10月15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开启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新篇章。
  60多年来,大桥局在国内外共设计建造了2600余座大桥,总里程达3000余公里,是世界上设计建造桥梁最多的企业,一直引领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发展。公司现有员工近13000名,具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以及多项专业一级资质,拥有一大批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施工装备,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桥梁建造核心技术,具备在各种江、河、湖、海及复杂地质、水文等环境下修建各类桥梁的能力。
  60多年来,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我们发扬秉持“坚守质量,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既使企业得到良好发展,取得了经济效益,也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具体地说来有以下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明。一是获得大量的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拥有国家专利596项、国家级工法27项,及一大批专有技术。二是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桥梁工程技术专家,先后培育了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3名、设计大师6人,现有国家级专家41人、高级职称1537人(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48人)、高级技师458人。三是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工程业绩。获得詹天佑大奖24项、鲁班奖34项、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5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10项。尤其是一些专门的技术,获得国家奖励,比如青藏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桥局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4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7项)。
  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最近连续6年获得中国中铁经济指标排名靠前的综合表现,深受中国中铁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好评。企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知名度也有了全面的提升。先后荣获国家40多项建筑工程鲁班奖及建筑工程优质金奖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先后荣获武汉市市长质量奖、湖北省省长质量奖,并最终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
  《国企管理》:请介绍一下中铁大桥局未来的战略规划。
  刘自明:大桥局辉煌的业绩得益于“坚守质量,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我们将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模式,以此次获得“中国质量奖”为契机,大力实施质量强企战略,开展质量强企行动,巩固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的地位,始终引领世界桥梁技术发展,将大桥局打造成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
  一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发挥集成创新优势,实现人工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人工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以全生命周期质量理念,推动桥梁全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服务提升。
  二是不断提升建设标准、管理标准,打造精品工程。
  三是利用平台、科技和管理优势,培养和输出能够服务于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的高端人才,培育大国工匠。
其他文献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前进一步,就会有新的指数出现。将所有指数拼凑起一条上升的时间线,就是我国一部转型升级的“时间简史”  日前,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2015年—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加速发展壮大。  新动能是什么?普通人也并不
期刊
通讯社  《世界在变软》  作者:水木然  人类文明正值一次全新的大升级,从“大工业时代”跨越到“数据时代”。本书深刻洞察了这背后的规律和逻辑,全面解读了商业、社会、价值、人性的本质和必然,旨在引导我们的各种行为,帮助大家在各种变化面前应付自如,波澜不惊。  《蓝海战略2:蓝海转型》  作者:〔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  本书是企业实现创新和增长的实践指南。无论是一家资金匮乏的创业公司、
期刊
中央企业  中交集团承建安徽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南主塔封顶  11月25日,中交路建承建的安徽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南主塔顺利封顶。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跨江主通航孔桥为主跨828米不对称混合梁双塔斜拉桥,南岸主塔高243米,相当于90层楼高。施工期间,项目团队使用“新型钢横梁集聚锚”新技术,首次在塔身施工中采用“皮肤功能混凝土”,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安徽池州长江公路全长41.2公里,是安徽“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跨
期刊
从1978年到2018年,每逢改革开放的重大时间节点,历史的目光总会将我们拉回到40年前的广东大地。  40年前,“春天的故事”最早就从毗邻港澳的南粤大地讲起。  40年间,开放的眼界,超前的思维,改革开放的春天一直在这里驻守。  40年来,走在前列,先行先试,广州为全国国企国资改革“杀出一条血路”,许许多多令人深刻的品牌和创新故事在这里涌现:越秀集团、广州医药、广州发展、广州地铁、广州城投、广州
期刊
摘 要 基于遥感影像及GIS空间方法,通过研究浏阳市绿度、热度、干度和湿度四个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评价模型,探索浏阳市生态本底变化,掌握生态家底,从而为浏阳市生态功能重点提升区的诊断与识别提供判断依据。以此划定为国土空间生态功能重点提升区,为浏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空间指引。  关键词 遥感分析;生态环境;生态功能;重点提升区  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志码:A  Iden
期刊
摘 要 随着长沙市城市的不断发展及扩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合考虑影响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 模糊数学;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长沙市  中图分类号: P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总结谋划好改革工作,对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首次用“提高改革整体效能”对当前进行的各项改革,作出重要指示。  “效能”一词,最基本的解释为,“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或系统期望达到一组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那么具体到国
期刊
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延伸至村一级,是探索完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积极尝试,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基于湖南省岳阳县黄沙街镇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在得出的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解决当前这些存在的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一般流程、模式、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出了村土地利用规划实
期刊
摘 要 湘乡市双泉滑坡为湘东地区少见的中型中层滑坡,变形特征明显,严重威胁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其为对象,基于野外详细勘查結合滑坡特征对其成因机制和破坏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毕肖普法对滑坡的稳定性作出定量评价和预测,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为湘东地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中型中层滑坡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型中层滑坡;成因机制;稳定性评价;治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
期刊
摘 要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具有安全高效、分辨率高、机动灵活、运行成本低、处理速度快等优点,能快速生成各种高精度数字测绘成果。本文以石长铁路为例,探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1:2000铁路测绘中应用的技术流程,能够为铁路测绘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铁路测绘;石长铁路  中图分类号:P231.5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UAV Aeri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