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评分对发病6~24 h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来源 :介入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TA评分系统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6~24 h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3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32)、预后不良组(n=21).采用后循环侧支循环评分(pc-CS)、后循环(pc)-CTA侧支评分、基底动脉BATMAN评分,对血管内介入术前患者CTA影像进行评估.结果 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取栓前和出院NIHSS评分、pc-C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CTA评分≤1.5分(OR=0.468,95%CI=0.231~0.946,P=0.035)、pc-CS评分≥4.5分(OR=2.183,95%CI=1.233~3.865,P=0.007)、BATMAN评分≥4.5分(OR=2.461,95%CI=1.320~4.588,P=0.005),均为急性BAO患者血管内治疗后90 d良好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pc-C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预测良好临床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6(95%CI=0.632~0.901)、0.814(95%CI=0.697~0.931)、0.869(95%CI=0.763~0.975).结论 pc-CS评分、pc-CTA评分和BATMAN评分均能独立有效地预测血管内治疗急性BAO患者90 d临床结局,其中反映血栓负荷及侧支代偿的BATMAN评分似可更准确地预测预后.
其他文献
本共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肝癌项目组牵头撰写,该项目建立了早期肝癌微创根治性消融和中晚期肝癌TAE/TACE序贯微创介入消融,联合中医辨证整体施治,形成了介入栓塞标记肿瘤,序贯微创局部消融及解剖模式消融术,去除影像学可见肿瘤,建立了以肝段消融术为代表的肝脏消融体系;应用中医扶正去邪提升机体免疫功能,重塑不适合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去除影像学不可见的微小肿瘤,探索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治疗肝癌”的整体解决方案.本共识以中医药微环境调理和微创消融相结合为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扶正、辨
目的 评价治疗腹膜透析管漂管采用DSA引导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化X线摄影(DR)明确有腹膜透析管漂管的10例患者资料,在DSA引导下,采用多功能导管联合加硬导丝对腹透管漂管进行复位,观察复位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随访期内观察腹膜透析管的通畅性.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复位,手术时间为(30.9±6.1)min,X线透视时间为(7.1±1.7)min.术后仅1例患者发热,抗炎治疗好转,所有患者无腹痛,6个月随访期内所有腹膜透析管均通畅,无移位.结论 采用DSA引导下介入复位治疗腹膜透析管漂管安全、有效
目的 探讨MRI在肺癌射频消融(RFA)治疗过程中定位及引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6例患者应用MRI引导进行肺癌病灶定位并完成RFA治疗,观察定位的准确性及成功率,分析治疗对生存期的影响,同时观察MRI引导RFA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安全性指标,进一步评价MRI在引导RFA治疗中的价值及可行性.结果 26例肺癌患者全部定位成功,1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气胸8例、胸水8例,合并肺炎、皮下组织积气及术中咳血各1例.所有病灶1~4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2%、69.9%、48.1%、24.8%;1~5年生存率
目的 探讨3.0T闭合式大孔径MR引导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4个病灶)采用3.0T闭合式大孔径MR引导行微波消融术.记录病灶大小、扫描序列、消融参数、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个月生化指标和甲胎蛋白(AFP),采用mRECIST评价肿瘤局部消融情况.结果 肿瘤最大径均值2.6 cm,扫描序列T1 Vibe fs 16 s,T2 haste fs 16 s.单病灶平均功率/时间:62.0 W/14.8 min.次要并发症发生率20%,无大出血、感染、胆瘘、
目的 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D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pm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 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3.25岁(1.7~8.0岁),中位体质量16.0 kg(10.5~31.0 kg);中
目的 探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单中心诊断为急性期TBAD并行TEVAR治疗的217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的真腔、假腔直径和总直径,记录假腔血栓化程度.结果 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探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双支架技术在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3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LVIS双支架平行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3例患者均取得成功,术后即刻均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患者1、3分别于术后7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分别显示为瘤颈复发、瘤体复发,其中瘤体复发患者再次栓塞后达到致密栓塞;患者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较出院时明显好转.结论 LVIS双支架技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安
目的 探讨局部介入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软组织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5例转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于局部介入后行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统计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临床疗效评估根据改良实体瘤评价标准(mRECIST),计算客观缓解率(ORR)、临床受益率(CBR)、临床获益持续时间(DoCB)并随访观察安全性.结果 15例患者中1例CR、5例PR、7例SD、2例PD
目的 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
目的 研究快速交换法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 29例小肠梗阻患者接受快速交换法置入肠梗阻导管.泥鳅交换导丝到位后,其尾端经肠梗阻导管端孔进入,并经减压侧孔引出,透视下快速交换法置管.临床转归为分为:痊愈、手术、好转、无效.其中,痊愈、好转、手术视为临床有效.以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评价效果.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临床转归计有痊愈9例、手术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93.1%(27/29).结论 DSA引导的经侧孔快速交换法可简捷地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是治疗小肠梗阻的有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