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烟一晃入仲秋,山野间的谷物一片金黄,顶着穗子的腰杆似乎顶着了千钧重担,被压得弯曲,无法直起来。
   老农们拿着镰刀,进入谷地,把一穗穗谷子切下,用驴车拉回,在自家窑顶的打谷场上,使唤骡子和驴子拉着碾子,碾碎谷穗,再用簸箕簸出谷秸,留下谷子,再去脱谷机上脱去谷皮,留下金黄色的颗粒,那就是小米。
   像这样的小米,在潞城处处可见。倘若你去了潞城合室乡,问起小米,老乡或许会和你说道说道关于小米鲜气的传说:“合室乡有个姜庄村,老古时候本来不叫姜庄,这个村人不知道和炎帝有什么亲切关系,全村村民居然都姓了姜,这个村就改名叫姜庄了。后来,连种的谷子和加工的小米也都姓了姜,因为姜庄村的米特别黄,所以啊,凡是姜庄村种的小米都叫姜黄米,但凡是潞城人,没有一个不知道姜黄米。”
   你一定头一回听说有姓名的小米,还和炎帝一家子。这样的小米,来人必然会产生一尝米味的急切心。
   可叹我在潞城多年,早听得姜黄米这个鲜气的米名,却从未有机会谋面,更没尝过一口姜氏米的味。直到去年,在潞城新华书店做事,和同事到合室乡沟溃村补充扶贫信息,中午在贫困户王海根家落脚。见那海根是个低言悄语的憨实人,既任劳也任怨,便心下生了些许舒坦和喜欢。而海根老婆也是个热爽人,扶贫人员每次去,她都给大伙做地道的潞城拉面,还把自家不舍得吃,用来换取零钱贴补家用的土鸡蛋给我们炒卤。西红柿、豆角和地瓜用土鸡蛋一炒,没出锅,红、绿、白、黄显眼的颜色已诱人馋液。入口后,香味自是解去人馋。等众人呼噜噜虎咽罢,我假模作势帮海根老婆洗锅,海根老婆恐慌得,生怕我真去张罗洗锅而弄脏衣服,赶紧把我拉进客厅,落座。
   兴许是怜悯海根身患贲门癌,兴许是怜悯海根家的清贫,也兴许是感恩海根一家的次次暖情招待,兴许是喜欢海根一家的厚朴,临走时,我悄悄问海根老婆:“那啥,我家那口子有不穿的羽绒衣和牛仔裤,更多的是闺女买了不穿的新的半新的衣服,你要不要?要的话,我给你留个电话,让你闺女抽空来拿。”
   “要,要,要!”海根老婆眼睛亮得襲人,满面兴奋地说,“你男人的衣服拿回来,海根护林防火和种地穿上也是好衣服,海根在山里护林,冷着呢,得穿老多衣服呢。我闺女也没钱,她也不讲究新不新,有的穿就行。”
   几天后,海根闺女按我导向,到我家取旧衣服,还提溜来十几斤小米,那闺女和我说:“姨,我家这米是姜黄米。”一听姜黄米,感觉自己的眼睛亮如电灯泡,怕是比闺女她妈听到我给旧衣服还亮。我那不善言笑的嘴角,毫不掩饰地美滋滋张开了,或许表情也比闺女她妈还要欢喜。但是心底惭愧啊,本来是自己想接济贫困户,又怎好意思、好忍心接受贫困户的接济?可是海根家年轻的闺女由不得我做主,愣是把姜黄米给我留下了。
   面对渴望已久的姜黄米,我深深觉到,得来居然毫不费工夫。但是,又觉得像黄金一样珍贵着,不知该怎样享受。吃了可惜,不吃浪费。老公说,小米养胃。我有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常常发作,深受不适。那就狠狠心,把珍贵的黄金米,入了自己愁肠,滋补了自己的病胃吧。
   我本就喜欢早晚喝一顿米汤,可老公说,不如吃小米稠饭。可也是。小米稠饭的米量比稀饭多得多,更比稀饭养人。但是小米稠饭是潞城本地的早饭,我不愿意晨起太早,就在中午做稠饭。搲半碗姜黄米,入电饭锅,倒入适量水,再学着潞城人炒个土豆丝或者白萝卜丝。正是秋后,可搭配小米稠饭的菜系很多。除去土豆和白萝卜,还有胡萝卜、白菜、酸菜、南瓜等。之前总笑话潞城人懒,不会做饭。早饭除了小米稠饭就是玉米面疙瘩,简单地炒个北瓜丝、土豆丝、胡萝卜丝、白萝卜丝、白菜丝拉倒。感觉那就是懒汉饭。而今,我反倒喜欢上了这些懒汉饭,比往日吃的西餐营养得多。
   再说那姜黄米,不愧是炎帝发明,也不愧是小米之祖,黄如金,米香浓,米油纯。我本减肥,这一吃姜黄米稠饭,却由一小碗变成了两小碗。老公讥讽:“你这也叫减肥啊,分明是增肥呢!”
   增肥以后,过去的衣服不能再穿。我把三口子不能穿的衣服收拾了出来,再次问海根要不要。海根说:“要!”
   这次,海根的闺女和她妈妈一同来我家取旧衣服,又提溜来十几斤姜黄米。我说:“我婆家种小米呢,而且我在武乡得了头等奖,发了55斤武乡晋皇小米,吃不了,我帮你卖了吧。”海根女人不情愿了:“你的是你的,我家是我家的。不能卖,你慢慢吃吧。”
   我依言,慢慢吃,炎帝的姜黄米,合室乡沟溃村贫困户的姜黄米,营养丰富,慢慢地,我的胃好了。
  责任编辑:李 梅
  美术插图:范建宇
其他文献
母亲没有文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几个简单的字,这应该是父亲教她的。   外公是旧社会的私塾先生,可他的三个女儿一个都没上过学。母亲长得很漂亮,个子不高不矮,不胖不廋,四方长脸,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小嘴巴,笑起来非常好看。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我的爷爷也在私塾教书,和我的外公互相认识,两家知根知底,门当户对,儿女又才貌相当,两位先生就做成了亲家。母亲出嫁时,日本侵略中国,苏北平原上到处都是敌人
期刊
父亲的自行车,是他上世纪70年代初分家时的唯一财产。   那辆自行车是一辆二手的黑色永久牌自行车,虽是旧的,但维护得挺好,有八成新。我们家住在山上,从山下到山上有二百多米。每次下班,父亲都会把车从山下推到家里,晚上或是下雨天,还会把车搬进堂屋,擦得非常仔细。老式的车子很笨重,山上人家堂屋门高,把车搬进堂屋要先搬上五级门前石阶,再搬过二十多厘米高的门槛。有几次父亲有事,让我搬车进屋,我费了好大的劲
期刊
我是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出生的。在湖南一带的民俗中,这一天正好是牛的生日,又叫“牛王节”。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小名一般都带一个“牛”字,当然是牛了。   听母亲说,当时她还在地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突然觉得肚子疼痛起来,感觉很快要生了,便匆忙向生产队长请假,一路捧着肚子走回家去。一边走还一边在心里祈祷,这孩子,你别急,千万别生在地里面。回到家,不到半个小时,就生下了我。   父亲当时还在一个乡下供销
期刊
冬至,冬天阴气最盛之日。古人又说冬至是“阴气极,阳气萌”的日子,也就是说,次日阳气便开始由衰转盛了。   家乡已下过几场雪,现在是呵气成霜的时节。穿上大棉袄,孩子们就开始在落雪纷纷的“琉璃世界”里撒欢了,他们堆雪人、打雪仗,还会拿着竹竿去捅人家屋檐上的冰锥子,哗啦啦碎一地,也有人要取整根的,小心翼翼地在下面接着,一边用来打仗,一边舔着吃——少时的孩子仿佛并不知道脏的,少时的雨水冰雪仿佛也并不脏—
期刊
五一期间,女儿叫妻子去成都游玩,妻子不停地念叨着:“我后悔死了。去成都坐高铁,两人车费得一千多元,下西安车费来回三百元,女儿网上订的旅店每晚300多元,加上各景点门票、吃饭、坐车游玩,我掐指算了算,游一趟四川,两人最少没有8000元拿不下来。儿子去年结婚,花费三十多万元,买楼带装修四十多万元,花了七十多万,还欠着贷款28万元,要不我跟女儿说不去了。女儿去年后季才参加工作,手里没积蓄,我可不想给女儿
期刊
母亲是异乡人,娘家在百里之遥的重庆长寿县,经姑姑的撮合与父亲相识,18岁那年,母亲辞亲别水与父亲牵手,嫁到了大竹县四合乡马渡村。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柔弱的外表潜藏着一颗强大坚韧的内心,她在大队从妇女主任一直做到党支部书记,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历练出母亲沉稳坚强的性格。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仍流过三次眼泪。   母亲第一次流泪,是我上中学时。   1984年初春,一个晚上,风儿轻柔地吹拂,
期刊
生产队保管员李富正专心致志地对付一只肥猪头,烧红的火钳在那些旮旯缝隙里来回烙烫,猪头“滋啦啦”直冒青烟,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肉香味……   彼时,是1968年除夕日,午时。   一个背背篓的小个子妇女,踟蹰在李富家院坝边上,身体瘦弱、面容憔悴的她,唯有那条粗麻花辫和一身缀满补丁的干净衣服,透射出主人的格调与境况。   李富家的狗早招呼上了,龇牙咧嘴一纵一纵地扑着她咬。小个子妇女把背篓挡在前面,
期刊
陈正宏开的《史记》课,在复旦是出了名的“变态”。在这门课上,没有PPT,没有讲授,没有教材。所有学生面前,只有一部《史记》:繁体、竖排、无标点。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你要给这部《史记》加标点:逗号、句号、逗号、句号……这是一门研究生课程,面向古汉语天赋较高的学生。   这门《史记》课,成功地让他的学生铭记——“你过去读的《史记》,不是《史记》;你过去拥有的才学,也不算才学。”   33年前,陈
期刊
我读书很杂。大概十来岁,学校从公社领回来一大堆书,我拿了一本《矿山风云》,书很厚,写煤矿工人的事,后来才知道那是长篇小说,故事情节不记得了,作者是谁也没记下,但里面的故事人物还是让我很激动。从那时起,我便对课本以外的书感兴趣。上初中后,学校有图书馆,我办了一个借书证,每周借一本小说出来,彻夜在油灯下读。那时的小说,都是体现正能量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形象渗入我骨子里,至今难忘。   古人云:读万
期刊
手捧着一条陈旧的项链,忽然想起,已经很久没有人呼唤我的乳名了。想到乳名,母亲给我讲的那些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   我的父母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年中,母亲一连生下三个姑娘,好胜心很强的母亲,在这个留存着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家族中,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于是,几个姐姐便都被取了招弟、有弟之类的名字,以期盼个好兆头。   桂花飘香的那年,我出生了。吕家生了个儿子的消息,立刻传遍了亲朋好友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