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虚词的教学质效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文言虚词,要重点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虚词和不常见的用法可以临时查工具书;对于那些与实词意义相关或与现代用法相同的词,也不必费力去记。只要熟读课文、增强语感、注意积累,就会逐步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言文 虚词 教学 措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考时不仅要考课内文言,还要考课外文言,学生不能掌握好课内知识从而举一反三去读懂课外文言是不可能的。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而言,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考试还要加深。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寻找“捷径”,使其能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而文言虚词的学习就更是学生的难点。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在文言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为虚词,没有争议;有些代词和副词,特别是表示指示和疑问的,用法接近虚词,一般也算作虚词。
  与实词相比,在文言文中,虚词大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常用的虚词大约有七十多个,其中最常用的有四十个左右。如果熟悉了常用虚词,那么一篇文章中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词就算解决了。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但其功能很难把握。
  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区分词的虚实
  文言虚词是从文言实词中引申或假借来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郑伯克段于鄢》:“不知早为之所”),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的人”,作结构助词(《扁鹊见蔡恒公》:“司命之所属”);“之”的基本结构是“住(《为学》:“吾欲之南海”),假借为代词、助词、语气词,成为用得最多的文言虚词。所以阅读文言文,头脑中要有词的虚实概念,判明词性、用法,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准确地将一篇文言文译为现代文。
  二、理清思路,辨析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同一个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法关系,即使词性相同,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四百零二字,有二十三处用“而”做连词而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其用法归为五种:“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之”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和动词。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竟火器,其何能胜”(冯婉贞),用作代词。“虽我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陳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用作助词。“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用作动词。又如:‘其’经常用作代词,有时也用作助词。“陈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孙膑),这里的“其”用作代词。“从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这里的“其”用作助词。辨别一个虚词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
  三、体会、领悟并探察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面的重要性。一段文言,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几句托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不用虚词就表示不出说话人在表面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要反复吟咏、体会、领悟、探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有“也”、“矣”、“已”、“焉”、“耳”、“尔”、“而已”、“乎”、“邪”、“哉”、“夫”等,句首语气助词有“夫”、“其”、“也”、“者”等。古代汉语使用语气助词比现代汉语要多得多,有的可以语译,有的不能语译。
  四、古代与现代进行对比
  文言虚词的用法,少数沿用至今,如《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可以”;有些在现在已不再使用,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有些用法发生了变化,如《出师表》中“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表示原因,现在则用于表示结果;有些存在细微差别,如“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的“但”表示轻微的转折(只是),比现在的语意轻。“虽然”在上古汉语里也不是个单词,而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虽”字表示让步,与后文关联“然”字就是让步分句,指代上文所谈的内容。这与现代汉语的“虽然”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汉语的“虽然”只相当于古代的“虽”。古代的“虽然”可语译为“虽然这样”。
  总之,学习文言虚词,要重点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那些不常用的虚词和不常见的用法可以临时查工具书;对于那些与实词意义相关或与现代用法相同的词,也不必费力去记。只要熟读课文、增强语感、注意积累,就会逐步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其他文献
如何交给学生开启创造思维“宝库”的钥匙,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建立民
期刊
语文实践活动(简称语文活动)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为了使语文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我认为在活动中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计划性与灵活性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很重要,但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语文活动的开展虽“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期刊
生物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教学本身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并要向学生传输正确的健康观点,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以后的生活服务。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是大家都在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最好的办法是花点时间记忆  比如细胞结构,记不住就写在纸片上,并且多看图,多看各种各样的细胞结构图,看自己感兴趣的细胞结构图,坚持一个星期就记住了。比如动物的行为,大多数哺乳动物
期刊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拓展学生获取知识、技术的途径,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保证。把握学生特点,根据学生实际,讲究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教学中每一个教师不断思考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给人们的工作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一些稍逝即纵的亮点便会如同流水般悄悄溜走。此时,教师应该有一颗慧心和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利用这些生活即景作文教学资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从而让他们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这
期刊
一、原因  1.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够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作为对认识者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属于理性认识阶段。高中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
期刊
【活动目标】1.巩固学过的成语,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准备】1.准备好投影仪、投影片。2.准备答题纸若干张。3.让学生给自己的队起名并设计口号。4.收集各类成语。5.将学生分成四组,各组推选记分员一个。6.每组准备表演一个成语。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在祖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有颗
期刊
小学生好奇心强,反应敏锐,思维的发展快于语言的发展,但年龄小,兴趣不专一,不会理性地看待问题,凭着兴趣学习,如果教师引导不得法,很难让学生保持对语文持久的兴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改进教法,照本宣科,学生注意力分散,被动地跟着老师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发展,内心的动力得不到驱动,就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供大家
期刊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营造宽松、
期刊
摘 要:《蒹葭》一诗出自《诗经·秦风》,是当时十分流行一首民歌,其中蕴涵了很多美的元素。教学中要以这些美的元素的品读赏析为重点,在阅读的同时教给学生一种赏读诗歌的方法,和学生一起进入诗的境界,逐步深入地领悟诗的内涵,在欣赏、想象中感悟主人公的语气、形象、情感,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轻松地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蒹葭 审美 音韵美 语言美 意境美  一、音韵的和谐美  首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