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醒科技是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人工智能视觉算法的企业,去年底作为七家企业之一入选首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联合实验室”。当前,AI+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AI能加些什么,如何加的更好?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人工智能行业存在哪些问题,创业公司又有怎样的机会?记者专访了深醒科技联合创始人袁培江。
记者:深醒科技是2016年才成立的创业公司,您是2015年从加拿大归国,是什么机缘让您选择了回国创业?
袁培江:我一直做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大数据、机器人相关的一些科研工作,当时只是做科研,默默无闻的。那时候人工智能并不火,实际落地应用的也很少。2015年,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编写的一个十几兆的人脸识别的小程序被新疆当地注意到了拿去试了一下效果很明显,这就让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之后,我回国开始把这项技术进行落地,深挖应用场景,用科技助力行业发展,这是主要的一个导向。正好那时候发改委和工信部都开始了类似于“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记者:上升到国家战略了。
袁培江:对,我们最早还是选择在新疆,在那里的一线开展一些试点。我们曾经去新疆做过调研,去了特变电等一些传统的企业,看到了那里实实在在的需求。2015年底的时候,我们在当地部署了几个县、市,上了一些简易的系统,试点并且逐渐推广开,效果非常显著。这是我们技术应用和产业结合做的第一步。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创业的时候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所谓的风口,我们只是在一个传统的领域去做项目的交流与合作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机会。2016年,我们正式成立深醒科技公司,也是赶上国家这样的一个战略机遇。
对于我来说,创业的历程十分不谷易,很多时候需要把知识和技术做成精品,要把未来的远景呈现出来,让用户接受,而不是实验室产品的简单复制。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可能就是AlphaGo战胜李世石和国家战略的驱动,人工智能突然就爆发了,这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工作重心的转变。
记者:术业有专攻,刚才提到要做精品,我们很想知道深醒独特的亮点和优势在哪里。
袁培江:举一个简单例子。现在人们对于安全和隐私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出行、娱乐,每个人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以前是要架很多摄像头,做一个大屏,然后一个人盯着十几块屏看,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不可能了。比如说超市,架了好多摄像头,通过一个保安去看根本不可能看得过来。因为海量的数据汇集到保安面前的时候,即使他24小时去看,也只能看16个镜头,看不了1000个。如果出事了去查证、翻找视频,效率也是极低的。这时候AI的出现就带来了很大便利,一个AI软件就能分析全部摄像头的视频,一旦发现问题马上报警、及时制止,价值显然会大得多,成本也会低很多。从这个角度看,AI—定会从某种意义上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
所以,深醒做的就是相对来说比较纯粹、比较聚焦的事。我们把已有的这几十年基础建设生成的大量视频资源有效地集中、识别、分类,去提炼出线索,就是把原来一些沉睡的、没有人发掘的数据有机地结构化并整理出来,更大限度地去预防、制止犯罪。
记者:也需要不断更新?
袁培江:对,因为后面会有更多的需求,社会进步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现在做的很多技术,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加安全。除了隐私安全外,还有一个底层技术的可控性、可延展性问题,更大层面地保证技术的安全可控。“天下无贼”是深醒一个很朴素的愿望。
深醒的整个发展定位很清晰,我们是一家创业公司,要尽可能小地去试错,我们聚焦、瞄准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从某个点上把它打穿,使AI技术真正得到应用,创造出价值。
记者:继“互联网+”之后,国家又提出了“AI+”的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行业的刚需是商业化的前提,深醒曾说过要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科研价值完美地结合、有机地转化,真正做到全行业的渗透。
袁培江:行业刚需是一个抓手,或者是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的方向。因为“AI+”也好,“+AI”也罢,它一定是要找到一个应用场景。这个刚需要么是提升效率,要么是必须解决瓶颈问题。在现阶段,我们主张技术一定要去服务行业,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创业,实质上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AI行业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模式,盈利模式也很清晰,那么巨头就会很轻易地摧毁你。创业公司之所以存在很多机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行业有不确定性。对于巨头来说,船大就不大可能集中全力去试错每一个方向,这就成了创业公司的机会。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果你找不到一个聚焦的领域,大家都在一个平原或者一个沙漠里去采矿,如果缺乏眼光和知识积累、缺乏团队执行力,怎么可能在里面找到油矿或者其他的矿呢?要是什么地方都去跑一跑、试一试,浅尝辄止,那么很有可能一无所获。
我们一直是这么理解的,很多时候你好像什么事都能做,行业需求也特别多,但做的所有事情最后的结果就是变成一个展品,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你做的东西不够好。即便这个东西是用户需要的,但是并没有做到他满意的程度。AI行业一定是要做精品的,你不能无限浪费资源去分散地做尝试,因为你的人力你的财力是有限的,市场也不会满意,觉得每个服务都不到位。只有当技术和商务与应用结合起来,能够在一个点上,扎扎实实地啃下去、啃骨头,才有可能对行业产生推动性或者是颠覆性的创新。就像褚时健,他的创新、他的褚橙十年才结果。科技创新也一样,需要沉淀和专注。
记者:并不是有了行业刚需,我这边推出一项技术马上就行了。
袁培江:从来不存在这样的事。你看那些做得很成功的企业都是经过20年甚至30年的沉淀和专注,能够知行合一、能够去坚守,但能够忍得住寂寞的人比较少。大道至简,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也很简单。任正非先生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当时华为有一个投资部门,一段时间风投非常好、回报非常可观,在别人眼里应该加大投入去赚更多的钱。结果他反而把这个项目停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这样会让很多人产生惰性,大家不愿意扎扎实实去做事,因为赚钱太容易了。华为一直沒有去做房地产、没有去做各种资源的整合,而是扎扎实实、专注地做通讯,去啃当时最难啃的骨头,或者说也是国家最需要的领域。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企业家真正应该去做的事。 现在人工智能都在关注芯片、医疗、金融、无人驾驶等等,但是深醒首席科学家张钹院士的判断是,这些现阶段深醒还不能碰。比如说芯片,它当然好,但是要变现,真正把这个技术做成实实在在满足社会需要,应该是巨头做的事。因为需要大量的投入,时间成本又很长,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记者:就是要做自身先能解决的问题?
袁培江:就是你自身的优势,你创业肯定是有独到的绝活,否则不会去创业。第二个是创业过程中少犯错,少犯错就需要各种知识的积累。深醒目前的研发团队主要以清华、北航的技术人才为主,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团队,而且大家都很拼。
记者:比如你们的安防黑科技,一秒钟比对可以达到30亿次?
袁培江:现在又高了,可以达到60亿次,已经在新疆、青海、贵州等17个省、50多地市落地应用。我们的定位就是在有限的资源和场景下去解决最真实、最客观的问题,这样的公司才能有生命力。
记者:你们的观点是要把技术基础打扎实了,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袁培江:对,我们一直讲是“种草”还是“种树”。因为有些行业就是割韭菜,比如共享经济,而有些则是种树,比如华为这样的企业。如果选择“种树”,就不要想短平快,肯定需要深耕。因为行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真正想做事就要有种树的精神。
记者:好像有一种误区,大家都想把资本拉拢到自己这里,恨不得马上就成为独角兽。
袁培江:让对手没法赚钱、把竞争对手挤死,结果就是花钱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别人没路走了,你自己也没路走了。恶性竞争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问题。深醒一直是把AI当作实体,而不是把它当作泡泡来做。其实,我们所定位的安防技术到现在为止还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你没有办法形成垄断,就是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号称我在这个行业里已经做到最好、没人能追得上了。而且这个行业是倒逼着技术不断进步的,不是有了一个优势就能躺着睡觉的。我们选择的是专一、选择的是AI落地、选择的是聚焦,我们的融资行为是围绕这个战略来服务的。比如说我要融很大一笔钱,可以把估值抬得很高,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这样做会给行业带来破坏性、毁灭性的后果。如果这个市场没有这么大的规模,技术没有那么成熟,它容不下几千亿元体量的公司,你偏偏要做几千亿元的公司,一条鲸鱼在脸盆里游泳,這是不现实的。如果估值很高,而实际上当这个行业没有那么高的收入、大规模市场的时候,是撑不起这个估值的。焦虑就可能导致他迫切地“杀鸡取卵”,很多种子刚出来苗,对手低价甚至免费把它抢过来,这样一个状态对行业来说会是寸草不生的恶果。市场是需要培育的,要培育起一个生态需要很多的树木,而不是一堆草。
记者:要培育一个良性的行业生态圈。
袁培江: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比较习惯于竞争,想通过PK来证明自己更强大、更优秀,但实际上从国家层面看,我觉得更多的是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竞争之余更多的是要学会欣赏,承认行业伙伴的优势。大家更多是在竞争合作的氛围中做事,而不是两败倶伤。这个行业没有一家可以去通吃、去垄断,因为市场潜力太大了。AI技术目前还是一粒种子、一棵小苗,需要大家共同去呵护才能成长。我擅长一个领域,我把这个领域做好,我走在最前沿;你在另外一个领域做得也很好,你也走在了最前沿。那么,当这样的种子越来越多的时候,当这个森林大了,整个行业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前景。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共同去推动,才能慢慢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这就好比国家的池子大了,它就会容纳更多的鱼,这样对国家才是最有利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我们的事业应该是星辰大海,应该是面向全球的。当然,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中国的很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沿。中国想要真正地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需要大家一起去推进,而技术永远都是最核心的。这会是中国未来最大的一个机会,同样也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终极目标。
记者:深醒科技是2016年才成立的创业公司,您是2015年从加拿大归国,是什么机缘让您选择了回国创业?
袁培江:我一直做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大数据、机器人相关的一些科研工作,当时只是做科研,默默无闻的。那时候人工智能并不火,实际落地应用的也很少。2015年,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编写的一个十几兆的人脸识别的小程序被新疆当地注意到了拿去试了一下效果很明显,这就让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之后,我回国开始把这项技术进行落地,深挖应用场景,用科技助力行业发展,这是主要的一个导向。正好那时候发改委和工信部都开始了类似于“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记者:上升到国家战略了。
袁培江:对,我们最早还是选择在新疆,在那里的一线开展一些试点。我们曾经去新疆做过调研,去了特变电等一些传统的企业,看到了那里实实在在的需求。2015年底的时候,我们在当地部署了几个县、市,上了一些简易的系统,试点并且逐渐推广开,效果非常显著。这是我们技术应用和产业结合做的第一步。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创业的时候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所谓的风口,我们只是在一个传统的领域去做项目的交流与合作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机会。2016年,我们正式成立深醒科技公司,也是赶上国家这样的一个战略机遇。
对于我来说,创业的历程十分不谷易,很多时候需要把知识和技术做成精品,要把未来的远景呈现出来,让用户接受,而不是实验室产品的简单复制。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可能就是AlphaGo战胜李世石和国家战略的驱动,人工智能突然就爆发了,这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工作重心的转变。
记者:术业有专攻,刚才提到要做精品,我们很想知道深醒独特的亮点和优势在哪里。
袁培江:举一个简单例子。现在人们对于安全和隐私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出行、娱乐,每个人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以前是要架很多摄像头,做一个大屏,然后一个人盯着十几块屏看,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不可能了。比如说超市,架了好多摄像头,通过一个保安去看根本不可能看得过来。因为海量的数据汇集到保安面前的时候,即使他24小时去看,也只能看16个镜头,看不了1000个。如果出事了去查证、翻找视频,效率也是极低的。这时候AI的出现就带来了很大便利,一个AI软件就能分析全部摄像头的视频,一旦发现问题马上报警、及时制止,价值显然会大得多,成本也会低很多。从这个角度看,AI—定会从某种意义上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
所以,深醒做的就是相对来说比较纯粹、比较聚焦的事。我们把已有的这几十年基础建设生成的大量视频资源有效地集中、识别、分类,去提炼出线索,就是把原来一些沉睡的、没有人发掘的数据有机地结构化并整理出来,更大限度地去预防、制止犯罪。
记者:也需要不断更新?
袁培江:对,因为后面会有更多的需求,社会进步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现在做的很多技术,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加安全。除了隐私安全外,还有一个底层技术的可控性、可延展性问题,更大层面地保证技术的安全可控。“天下无贼”是深醒一个很朴素的愿望。
深醒的整个发展定位很清晰,我们是一家创业公司,要尽可能小地去试错,我们聚焦、瞄准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从某个点上把它打穿,使AI技术真正得到应用,创造出价值。
记者:继“互联网+”之后,国家又提出了“AI+”的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行业的刚需是商业化的前提,深醒曾说过要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科研价值完美地结合、有机地转化,真正做到全行业的渗透。
袁培江:行业刚需是一个抓手,或者是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的方向。因为“AI+”也好,“+AI”也罢,它一定是要找到一个应用场景。这个刚需要么是提升效率,要么是必须解决瓶颈问题。在现阶段,我们主张技术一定要去服务行业,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创业,实质上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AI行业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模式,盈利模式也很清晰,那么巨头就会很轻易地摧毁你。创业公司之所以存在很多机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行业有不确定性。对于巨头来说,船大就不大可能集中全力去试错每一个方向,这就成了创业公司的机会。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果你找不到一个聚焦的领域,大家都在一个平原或者一个沙漠里去采矿,如果缺乏眼光和知识积累、缺乏团队执行力,怎么可能在里面找到油矿或者其他的矿呢?要是什么地方都去跑一跑、试一试,浅尝辄止,那么很有可能一无所获。
我们一直是这么理解的,很多时候你好像什么事都能做,行业需求也特别多,但做的所有事情最后的结果就是变成一个展品,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你做的东西不够好。即便这个东西是用户需要的,但是并没有做到他满意的程度。AI行业一定是要做精品的,你不能无限浪费资源去分散地做尝试,因为你的人力你的财力是有限的,市场也不会满意,觉得每个服务都不到位。只有当技术和商务与应用结合起来,能够在一个点上,扎扎实实地啃下去、啃骨头,才有可能对行业产生推动性或者是颠覆性的创新。就像褚时健,他的创新、他的褚橙十年才结果。科技创新也一样,需要沉淀和专注。
记者:并不是有了行业刚需,我这边推出一项技术马上就行了。
袁培江:从来不存在这样的事。你看那些做得很成功的企业都是经过20年甚至30年的沉淀和专注,能够知行合一、能够去坚守,但能够忍得住寂寞的人比较少。大道至简,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也很简单。任正非先生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当时华为有一个投资部门,一段时间风投非常好、回报非常可观,在别人眼里应该加大投入去赚更多的钱。结果他反而把这个项目停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这样会让很多人产生惰性,大家不愿意扎扎实实去做事,因为赚钱太容易了。华为一直沒有去做房地产、没有去做各种资源的整合,而是扎扎实实、专注地做通讯,去啃当时最难啃的骨头,或者说也是国家最需要的领域。我认为这才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企业家真正应该去做的事。 现在人工智能都在关注芯片、医疗、金融、无人驾驶等等,但是深醒首席科学家张钹院士的判断是,这些现阶段深醒还不能碰。比如说芯片,它当然好,但是要变现,真正把这个技术做成实实在在满足社会需要,应该是巨头做的事。因为需要大量的投入,时间成本又很长,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记者:就是要做自身先能解决的问题?
袁培江:就是你自身的优势,你创业肯定是有独到的绝活,否则不会去创业。第二个是创业过程中少犯错,少犯错就需要各种知识的积累。深醒目前的研发团队主要以清华、北航的技术人才为主,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团队,而且大家都很拼。
记者:比如你们的安防黑科技,一秒钟比对可以达到30亿次?
袁培江:现在又高了,可以达到60亿次,已经在新疆、青海、贵州等17个省、50多地市落地应用。我们的定位就是在有限的资源和场景下去解决最真实、最客观的问题,这样的公司才能有生命力。
记者:你们的观点是要把技术基础打扎实了,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袁培江:对,我们一直讲是“种草”还是“种树”。因为有些行业就是割韭菜,比如共享经济,而有些则是种树,比如华为这样的企业。如果选择“种树”,就不要想短平快,肯定需要深耕。因为行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真正想做事就要有种树的精神。
记者:好像有一种误区,大家都想把资本拉拢到自己这里,恨不得马上就成为独角兽。
袁培江:让对手没法赚钱、把竞争对手挤死,结果就是花钱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别人没路走了,你自己也没路走了。恶性竞争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问题。深醒一直是把AI当作实体,而不是把它当作泡泡来做。其实,我们所定位的安防技术到现在为止还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你没有办法形成垄断,就是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号称我在这个行业里已经做到最好、没人能追得上了。而且这个行业是倒逼着技术不断进步的,不是有了一个优势就能躺着睡觉的。我们选择的是专一、选择的是AI落地、选择的是聚焦,我们的融资行为是围绕这个战略来服务的。比如说我要融很大一笔钱,可以把估值抬得很高,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这样做会给行业带来破坏性、毁灭性的后果。如果这个市场没有这么大的规模,技术没有那么成熟,它容不下几千亿元体量的公司,你偏偏要做几千亿元的公司,一条鲸鱼在脸盆里游泳,這是不现实的。如果估值很高,而实际上当这个行业没有那么高的收入、大规模市场的时候,是撑不起这个估值的。焦虑就可能导致他迫切地“杀鸡取卵”,很多种子刚出来苗,对手低价甚至免费把它抢过来,这样一个状态对行业来说会是寸草不生的恶果。市场是需要培育的,要培育起一个生态需要很多的树木,而不是一堆草。
记者:要培育一个良性的行业生态圈。
袁培江: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比较习惯于竞争,想通过PK来证明自己更强大、更优秀,但实际上从国家层面看,我觉得更多的是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竞争之余更多的是要学会欣赏,承认行业伙伴的优势。大家更多是在竞争合作的氛围中做事,而不是两败倶伤。这个行业没有一家可以去通吃、去垄断,因为市场潜力太大了。AI技术目前还是一粒种子、一棵小苗,需要大家共同去呵护才能成长。我擅长一个领域,我把这个领域做好,我走在最前沿;你在另外一个领域做得也很好,你也走在了最前沿。那么,当这样的种子越来越多的时候,当这个森林大了,整个行业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前景。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共同去推动,才能慢慢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这就好比国家的池子大了,它就会容纳更多的鱼,这样对国家才是最有利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我们的事业应该是星辰大海,应该是面向全球的。当然,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中国的很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沿。中国想要真正地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需要大家一起去推进,而技术永远都是最核心的。这会是中国未来最大的一个机会,同样也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