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上好八连”是怎么闻名全国的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DAN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一生只作诗赞颂过一支连队,那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1949年7月,有一支连队受命担负上海南京路、外滩的巡逻执勤任务,维护社会治安和中共华东局、中共上海市委的警卫任务。这支连队就是后来以“身居闹市,一尘不染”闻名全国的“南京路上好八连”。
  连队来到“最复杂的考场”
  “南京路上好八连”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连队:1947年8月6日,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华东军区特务团把几十个胶东农民子弟组编成四大队辎重连;1949年6月,该连改编为三营八连,向上海进发,开始担负保卫上海的任务。
  毛泽东曾把中国共产党主政比作“进京赶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复杂的“考场”要数上海,而上海最复杂的“考场”当属南京路。
  1949年7月,部队分配了在南京路上值勤的任务。但时间一长,情况便悄然变化:有的战士羡慕男士女士手挽手进歌厅、电影院,当打扮时髦的女子经过时,也禁不住嘌上几眼。连队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有人一次花几块钱到国际饭店开“洋荤”,有人不惜花5块钱到高级理发店理发,还有人不抽老叶土烟而去买一块多钱一包的雪茄……
  这些情况引起八连首任指导员张成志的警惕。他在党支部会议上指出,南京路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来到这里,我们就没有退路了,全连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绝不能吃败仗。
  多次教育后,八连战士纷纷表示,一定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之后,官兵们开始自制针线包,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穿;扛着铁锹、推着粪车,步行到十几里远的郊区开荒种菜;开展“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等竞赛活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连官兵在艰苦奋斗的熔炉中锤炼出“拒腐蚀,永不沾”的金刚之体。
  “好八连”精神把名扬
  八连的先进事迹引起了部队宣传干事吕兴臣的注意。1956年的一天,吕兴臣给《解放日报》记者张锦堂送去一张新闻照片:灯红酒绿的南京路夜景中,一位战士手握钢枪正在站岗,神态威严。不日,照片以《南京路上的哨兵》为题,在《解放日报》上刊登。
  有一天,吕兴臣到八连去,看到连长正帮助战士缝补衣服,感到新奇,就问怎么回事,结果发现连队每个战士都有针线包,战士衣服破了以后都是自己补,有的衬衫已补38个补丁。
  张锦堂一听,觉得是个好故事,建议吕兴臣把它写出来。吕兴臣写出了《针线包》,并记下了八连官兵自编的顺口溜:“针线包是百宝囊,战士拿它补衣裳。随破随缝多便当,光荣传统永不忘。”后来,吕兴臣在八连又遇到一群战士在赞叹一只战争年代的行军锅,于是,第二篇稿子《行军锅》又诞生了。此后,第三篇,第四篇……
  1959年春节前后,《解放日报》的一位老记者看到关于八连的系列文章后,向吕兴臣提议,能不能想办法把八连的小故事找条红线串成一篇大通讯。
  于是,吕兴臣深入八连6个月,与官兵们一起生活、站岗、执行任务,最后将稿件的主题定为“身居闹市,拒腐蚀永不沾”。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南京路上好八连》,同时配发社论《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首次完整地报道了八连的事迹。之后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南京路上好八连”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知晓。这一年,正值全国粮食严重短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严重饥荒,“好八连”精神展现出难以估量的价值。
  “好八连”话剧“起死回生”
  在报纸、电台大力宣传八连的同时,上海警备区也开始高度重视对八连这一典型的培养和宣传。
  赫赫有名的三野虎将、时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对时任南京军区文化部副部长沈西蒙说:“西蒙啊,你要帮我们做件事。上海有个‘好八连’,你写了不少好戏,也要为‘好八连’写个戏。”
  于是,沈西蒙重返上海,住在八连一班,和战士们一起站岗、放哨、摸爬滚打,细心体察战士的思想情感。后来,前线话剧团二队队长漠雁接受任务也住到八连体验生活,作为报道八连事迹“第一人”的呂兴臣,也受命参与剧本创作。三人在八连一住就是40多天,日夜切磋,于1961年共同完成了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
  剧本写好了,交给话剧团彩排时,有人却说:“这是一株毒草。”原来,在话剧里,新战士童阿男与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小姐林嫒媛谈情说爱,并公然出走;排长陈喜经不起诱惑,丢掉了从山东老区带来的土布袜子,要与乡下妻子春妮分手。在当时看来,这些情节是给八连抹黑,给解放军抹黑,不能上演!甚至有关领导还下令《霓虹灯下的哨兵》剧本不许外传。
  事情反映到周恩来和陈毅那里,周恩来开玩笑地说:“难道我们的战士都是铁打的,没有思想感情吗?”陈毅一听也生气了:“真是乱弹琴,战士就不许有一点毛病?我看这种瞎指挥要不得。”
  1963年1月,周恩来到达上海。正巧上海在举行华东话剧汇演,周恩来应邀出席观看了《霓虹灯下的哨兵》。
  周恩来的关怀,使剧本“起死回生”。
  1月22日至23日,《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来到北京,在总政话剧团剧院连演两场,引起很大轰动。
  1963年底,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开始拍摄,周恩来甚至要求一句台词不能变,一个演员不准换。1964年初,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王苹任导演,沈西蒙等任编剧,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原班人马出演的同名电影,在南京路实地完成拍摄,随后在全国公映。
  “好八连”这个名字,就此响彻祖国大江南北。.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文史博览》)
其他文献
唐代名臣柳公绰从小非圣贤书不读,在自我修养上很下功夫。有些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他却看得很重。有一年,发生天灾,粮食歉收,老百姓多吃不饱饭,这对家境富裕的柳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可柳公绰则不然,虽然衣食无忧,他却有一种“忧天下之忧”的情怀,自觉减少了粮食消费,每顿饭不超过一碗,只吃个半饱,一直到丰年,才恢复了原来的饭量。有人不太理解,曾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能一个
摘要从吉林省松原市田间表现黄化曲叶症状的番茄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JLSY,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基因组全长2781 bp,共编码6个ORF。序列比对表明,JLSY基因组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安徽分离物(FN650807)相似性最高,为99.5%,而与其他双生病毒的序列相似性低于89%。经系统进化分析,该病毒分离物属于TYLCV以色列株系(TYLCVIL)。这是首次在我国吉林省检测到番
党章本应伴随着党的诞生而诞生,然而,在中共一大召开时,我党未制定党章。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为期八天的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该章程共有6章29条,详细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对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等也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它的诞生,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最終完成。  中共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献,便是第一部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
摘要:本文开展了唑啉草酯等7种除草剂对胡麻田裸燕麦、皮燕麦的防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胡麻株高5~7 cm,裸燕麦、皮燕麦3~5叶期施药,50 g/L唑啉草酯乳油、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240 g/L烯草酮乳油和10%精喹禾灵乳油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90、145.8、315、432和90 g/hm2时,药后45 d对裸燕麦的株防效达95.39%以上,鲜重防效达97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暴露的西方对中国的排斥,既非偶然的一时发泄,也非随机的个别策划或有组织的整体动员,而是藏着深刻的西方社会背景。  如果我们理解西方在中国无论贫弱与富裕的不同阶段皆难掩饰其傲慢,如果我们理解西方对不断成长起来的中国越来越不愿接纳,如果我们理解西方对发展壮大的中国越来越没有耐心和越来越愤怒的态度,就很难不去追问,西方社会是否存在一个对“他者”的排异基础?西方社会排异的“幽灵”再次复活
智能和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学校也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学校教学的全面电子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比如,每个学生都会有笔记本电脑,通过远程学习,在线完成作业。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让“未来”走进教室,争取早日实现“高科技教室的未来主义梦想”。  然而,在全世界纷纷将科技与教育结合的数字时代,最懂科技的硅谷精英们却反其道而行,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远离科技产品的学校。反其道而行的硅谷精英  在硅谷的中心地区有一所九年级制学
摘要  为了解本课题组现有种质资源中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Pm13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利用共分离分子标记SCAR1400和SCAR564,对收集于全国多个育种单位的354份小麦种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54份种质中,携带Pm21的有21份,分别为‘石H083366’、‘BH5089011’、‘06Y06’、‘南农02Y393’、‘09P80’、‘09P131’、‘09P283’、‘黔麦18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但盘踞在高邮城内的日军仍在负隅顽抗。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指挥,发动了高邮战役,用一周时间收复了高邮城。这一战役被称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包围高邮城  高邮是个古城,地处京杭大运河东岸,南控扬州,北扼两淮,是苏中连接苏北的水陆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根据史料,高邮东面是一片水网和开阔地,成为天然屏障,西面紧靠高邮湖,烟波浩渺,北面土城横亘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这是曾任四川省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周永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因为田坎跑得多,老百姓都喊我‘草鞋书记’。”忆起往事,周永开爽朗大笑。离休后如何再为老百姓做点事?他把目光投向花萼山,护林4万余亩,种植林木1300亩;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大伙儿不仅脱了贫,而且致了富;扶贫帮困助学,在母校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奖励师生近400人……余热生辉,献给深山满眼绿
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家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读书是文化之源。读书积淀成文化。文化催生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读书医俗。读书去娇气、俗气、暮气,秀气、灵气、朝气自然破茧而出,化蛹成蝶,才气不彰自显。一个宅图书馆与一个泡歌舞厅的人,其形象气质截然不同,高下立现。  读书长本领。读书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