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四有”公民奠定基础。教师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真正懂得学生是什么?
首先,应该懂得,学生是学习怎样生存的人
生命是人的主要属性,做人的含义就是饱尝惬意,探究真实,满足生存中生命运动的各种需要。学会生存,学会怎样独立地生存,应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人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求得生存的,为此,他就必须学会争取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这种生存本领的学习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也不拘泥于学习形式,不限定学习内容,更不限定学习的人群。这就是说,凡是与生存有关的知识、技能、技术,运用知识、技能于实践对象的能力,以及处理生存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的智慧。学生都应该而且必须学习。像饿了自己会做吃的,冷了自己会知道穿什么衣服,走路自己知道怎样安全、迅速地到达目的地,遇到险难知道怎样求助和自救,等等。这些学习,自然就不拘泥于学校、课堂,学习的对象就不仅是书本上要考的东西,生活中凡是学生可以接触到的,都应当学习。都应当教学生学会其中的生存知识、技能、技术,并教他们在实践中应用,培养他们处理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的智慧。这是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老师重要职责和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认知活动,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意决不是要把它们原封不动地移入学生头脑中,使学生成为贮藏知识的容器。思想政治课教学总是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小课堂与大世界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体验或领悟到教学对自身生命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感受、认识、欣赏、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
其次,学生是学习怎样生活的人
人要生存,就要与他人结成各种关系,建立各种联系。比如在家庭里有家庭生活,在社区有社区生活;这些生活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忙碌时的生活,有闲暇时的生活;有正常状况下的常规生活,也有特殊情况、非常时期的非常规生活等等。学生必须学会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各种人际关系情境中,在各种组织状态下生活的知识、经验,学会有关的生活规则、规范,养成按规则、规范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习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分类目标(能力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沟通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负责地作出选择:增强自我调适、自我调适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可见老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关于生活的知识、经验。具有生活的技能,能够提升生活的质量,使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健康、自由、快乐。那种只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捆在书本上,而不知道教学生如何处理生存过程中各种人与人、入与家庭、人与集体、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必然会耽误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变成一个不懂生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再次,学生是学习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如何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的人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理的生命,会强身健体,会防病祛病,保证有个健壮的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更要教育学生丰富精神、富有理想,对社会有所贡献,争取有超越前人而又泽及后人的创造。这就是常讲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和教会学生学会立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通过实践造福于社会。
教师应当看到,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和学习使生命有价值、有意义是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学习生存的本领中包含有生活的知识、技能、技术、经验;学习生活的知识经验也是生命所必需的;真正有了生存本领的人,生活质量才会提升。而人生存、生活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能生活幸福。没有生存的本领,生活必定举步维艰;不懂得生活的道理,生存也会很难;而不了解生命、不珍惜生命、不思考如何使生命有意义,人的生存、生活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弄清学生的本质特征,政治教师才能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心目中不仅有人,而且有完整的人,从生存、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也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努力完成为生命的健康发展服务的神圣使命,实现从学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
首先,应该懂得,学生是学习怎样生存的人
生命是人的主要属性,做人的含义就是饱尝惬意,探究真实,满足生存中生命运动的各种需要。学会生存,学会怎样独立地生存,应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人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求得生存的,为此,他就必须学会争取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这种生存本领的学习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也不拘泥于学习形式,不限定学习内容,更不限定学习的人群。这就是说,凡是与生存有关的知识、技能、技术,运用知识、技能于实践对象的能力,以及处理生存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的智慧。学生都应该而且必须学习。像饿了自己会做吃的,冷了自己会知道穿什么衣服,走路自己知道怎样安全、迅速地到达目的地,遇到险难知道怎样求助和自救,等等。这些学习,自然就不拘泥于学校、课堂,学习的对象就不仅是书本上要考的东西,生活中凡是学生可以接触到的,都应当学习。都应当教学生学会其中的生存知识、技能、技术,并教他们在实践中应用,培养他们处理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的智慧。这是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老师重要职责和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认知活动,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意决不是要把它们原封不动地移入学生头脑中,使学生成为贮藏知识的容器。思想政治课教学总是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小课堂与大世界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体验或领悟到教学对自身生命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感受、认识、欣赏、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
其次,学生是学习怎样生活的人
人要生存,就要与他人结成各种关系,建立各种联系。比如在家庭里有家庭生活,在社区有社区生活;这些生活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忙碌时的生活,有闲暇时的生活;有正常状况下的常规生活,也有特殊情况、非常时期的非常规生活等等。学生必须学会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各种人际关系情境中,在各种组织状态下生活的知识、经验,学会有关的生活规则、规范,养成按规则、规范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习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分类目标(能力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沟通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负责地作出选择:增强自我调适、自我调适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可见老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关于生活的知识、经验。具有生活的技能,能够提升生活的质量,使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健康、自由、快乐。那种只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捆在书本上,而不知道教学生如何处理生存过程中各种人与人、入与家庭、人与集体、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必然会耽误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变成一个不懂生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再次,学生是学习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如何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的人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理的生命,会强身健体,会防病祛病,保证有个健壮的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更要教育学生丰富精神、富有理想,对社会有所贡献,争取有超越前人而又泽及后人的创造。这就是常讲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和教会学生学会立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通过实践造福于社会。
教师应当看到,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和学习使生命有价值、有意义是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学习生存的本领中包含有生活的知识、技能、技术、经验;学习生活的知识经验也是生命所必需的;真正有了生存本领的人,生活质量才会提升。而人生存、生活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能生活幸福。没有生存的本领,生活必定举步维艰;不懂得生活的道理,生存也会很难;而不了解生命、不珍惜生命、不思考如何使生命有意义,人的生存、生活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弄清学生的本质特征,政治教师才能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心目中不仅有人,而且有完整的人,从生存、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也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努力完成为生命的健康发展服务的神圣使命,实现从学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