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工作已经有七年了,常常处在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风口浪尖,时刻被无休止的张力撕扯。
“它是对的,但对的不一定是能做的。”一位校长郑重地对我说,表达出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告诫,它并不可行。就像假期里,另一位从事本课程研究的教研员推心置腹地教导我,不要太认真,谁真的相信呢?
当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几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不理不睬;另一种是以搞运动的方式轰轰烈烈地推进,在遇到阻力后,又迅速后退,彻底否定课程的价值。对那些课程实施一蹴而就,形式一片大好的说辞,我心里也存着疑虑。
说实话,校长之言,也曾掠过心头。是我太急切了吗?这是否意味着我更像一个脱离现实的简单的理想主义者?无视路途的艰难只说它的美好。可以走另一条平坦的路吗?做一个仅仅屈从于现实的简单的现实主义者。
为什么要封闭在二元选择的困境中呢?面对矛盾,现在需要做的或许是找条可以走的路。
找条可以走的路,需要划清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正如钱理群老师所说:“至善至美的社会与人性实际上只是一个终极目标,只能存在于彼岸世界,可以不断地去接近它,但永远也达不到。一旦把彼岸目标此岸化,就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想,至善至美的课程也只能是一个终极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我们描绘了新课程的美好前景,它的理念使改变当前孩子们繁复、混杂、割裂的学习状况成为可能,它更注重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自主的个体人来看待。但不得不承认,它与当前学校的课程管理、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匹配。在应试状态没有丝毫松动的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使不是彼岸的终极目标,也笼罩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否认“课程乌托邦”的作用,它能映照出当前学校课程的种种缺陷,帮我们认清要去哪里,测量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找条可以走的路,必须忠实于自己。不要在意这门课程的理念是舶来的还是传统的;是新的还是旧的;抑或是谁提倡的。只认同在教学中尝试过的,或在他人的教学中读到过、看到过的。符合教育规律的,与孩子成长需要相吻合的,才是“真”的。
于是,听报告时会留意判断,专家们的结论是来自于他自己的实践还是仅仅来自理论。我明白,最急需研究的是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对专家的研究成果,必须进行调整才能适用,或者仅仅只作为另一视角的参照。
找条可以走的路,包含着对课程实施现状的包容和承担,从无奈中生出的坚持和张力。作为一名普通的教研员,我不可能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毫无偏颇、矛盾和缺陷,全面而完美的良方,“我自己也还在寻路的过程中”。承认了这点,就会时刻警惕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其他教师。即使听到上面的驳难,也尊重并从对方的不同意见中发现合理的因素,警觉自身可能存在的盲点和缺陷。面对纷繁的教育现状,相信每位老师的思考都有他自己的话语背景,“承认教师的课堂经验中所蕴涵的巨大力量和潜在意义”。因此,在教研活动中,坚持对话,以表达对教育、对教师个人、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的敬畏。
相信教育存在着比当前状况更好些的可能,相信时间,要做的只是找条可以走的路,余下的就是往前走,在行走中,慢慢接近……
“它是对的,但对的不一定是能做的。”一位校长郑重地对我说,表达出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告诫,它并不可行。就像假期里,另一位从事本课程研究的教研员推心置腹地教导我,不要太认真,谁真的相信呢?
当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几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不理不睬;另一种是以搞运动的方式轰轰烈烈地推进,在遇到阻力后,又迅速后退,彻底否定课程的价值。对那些课程实施一蹴而就,形式一片大好的说辞,我心里也存着疑虑。
说实话,校长之言,也曾掠过心头。是我太急切了吗?这是否意味着我更像一个脱离现实的简单的理想主义者?无视路途的艰难只说它的美好。可以走另一条平坦的路吗?做一个仅仅屈从于现实的简单的现实主义者。
为什么要封闭在二元选择的困境中呢?面对矛盾,现在需要做的或许是找条可以走的路。
找条可以走的路,需要划清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正如钱理群老师所说:“至善至美的社会与人性实际上只是一个终极目标,只能存在于彼岸世界,可以不断地去接近它,但永远也达不到。一旦把彼岸目标此岸化,就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想,至善至美的课程也只能是一个终极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我们描绘了新课程的美好前景,它的理念使改变当前孩子们繁复、混杂、割裂的学习状况成为可能,它更注重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自主的个体人来看待。但不得不承认,它与当前学校的课程管理、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匹配。在应试状态没有丝毫松动的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使不是彼岸的终极目标,也笼罩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否认“课程乌托邦”的作用,它能映照出当前学校课程的种种缺陷,帮我们认清要去哪里,测量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找条可以走的路,必须忠实于自己。不要在意这门课程的理念是舶来的还是传统的;是新的还是旧的;抑或是谁提倡的。只认同在教学中尝试过的,或在他人的教学中读到过、看到过的。符合教育规律的,与孩子成长需要相吻合的,才是“真”的。
于是,听报告时会留意判断,专家们的结论是来自于他自己的实践还是仅仅来自理论。我明白,最急需研究的是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对专家的研究成果,必须进行调整才能适用,或者仅仅只作为另一视角的参照。
找条可以走的路,包含着对课程实施现状的包容和承担,从无奈中生出的坚持和张力。作为一名普通的教研员,我不可能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毫无偏颇、矛盾和缺陷,全面而完美的良方,“我自己也还在寻路的过程中”。承认了这点,就会时刻警惕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其他教师。即使听到上面的驳难,也尊重并从对方的不同意见中发现合理的因素,警觉自身可能存在的盲点和缺陷。面对纷繁的教育现状,相信每位老师的思考都有他自己的话语背景,“承认教师的课堂经验中所蕴涵的巨大力量和潜在意义”。因此,在教研活动中,坚持对话,以表达对教育、对教师个人、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的敬畏。
相信教育存在着比当前状况更好些的可能,相信时间,要做的只是找条可以走的路,余下的就是往前走,在行走中,慢慢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