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背景下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与培育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混合教学改革背景,采用無结构访谈法和案例法,以西部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小组工作》课程为例,探讨在混合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的现状和存在困境。结果表明:混合教学改革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为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校应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并及时给予回应,总结改革阶段性成果;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深入改革,助力高校教书育人的时代任务。
   关键词:主体性;混合教学;激发;培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4-0115-04
   21世纪以来,网络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冲击和影响。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前沿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因此,混合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在教育领域引起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的冲击和影响亦十分深远。本文关注高校混合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的现状,分析部分大学生学习主体性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激发和培育大学生主体性的建议,从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质量,践行高校教书育人的时代任务。
   一、社会工作专业和《小组工作》课程介绍
   21世纪,我国进入改革深水期,社会风险与矛盾明显增多。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工作迎来发展的春天。社会工作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和方法为基础,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其困境,协助个人和环境达到福利状况。《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开设在《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之后,课程实践特征十分明显,比较适合混合教学改革探索。
   二、《小组工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现状
   主体性是社会个体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由意志和自由精神,体现的是主体在实践中形成的自觉、能动和自主的特征。本文中的大学生主体性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小组工作》课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完成实务教学任务,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优良特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考核突破“重分数,轻能力”的传统考核方式,更关注过程考核,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从2018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提出过程考核不低于50%的要求。2019年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理论学习的问题,再次提出“双合格制度”,即过程和期末考核都必须达到60分,这在学生中产生很大影响。如2018年,尤其是2019年后,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晚上自习座位经常一座难求。如《小组工作》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期中、实务、期末四个部分,各部分占比依次为50%、10%、10%、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线上自主预习、课堂发言、课后笔记、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六个部分,占比依次为10%、10%、10%、10%、30%、30%,强调考核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主体性在实践教学中有多种表现,以《小组工作》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一边理论一边实践的授课方式,课堂气氛较轻松,符合“00后”大学生“好动、乐于创新和展示自己”的需求。如讲完策划书的要点和技巧后,各小组自主选择实践主题,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首先,各组通过组内讨论,查阅资料,选择合适且可行的实践主题。其次,各组在课堂上分享,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后,调整不合理的部分。之后,各组结合理论授课,不断完善策划书的原则、理论、各环节活动等。最后,在理论讲授结束后,根据策划书实际开展招募、小组初期、转换期、生产期、结束期等活动,并通过提交照片和视频等资料,开展小组间观摩和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和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学生A表示:“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因为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了建立目标与制定方案等的重要性。”学生B表示“在过程中,非常感谢组员配合,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可以激发我们主动思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讲授和实践同步开展,也更容易发现学生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给与教学指导。第一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目标和合作意识。如A小组,开始时组长领导能力不强,小组内部缺乏合作意识,组长只是简单分配策划书的一部分,最后将组员作业机械组合,导致策划书总体逻辑不清晰,部分内容不能衔接,后期花费大量时间修改。针对A小组,教师让A组组员加强组内沟通,同时制定小组规范,明确奖惩措施,并提交过程讨论照片等资料,从而提高组内凝聚力,继而提高作业质量。第二部分学生思想懈怠,被动学习。如B小组尽管多次开展讨论,但组员参与质量不高,过于依靠教师,自主性较弱,导致策划书内容较僵硬,缺乏必要的创新。针对B小组,教师让B小组观摩质量较好的其他组作用,并分析组内存在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反思意识,从而提高学生主体性。
   三、部分学生学习主体性欠缺的原因
   混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增多,学生主体性有所提高。但是,目前依然有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欠缺。因此,笔者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五个角度,分析部分大学生学习主体性欠缺的原因。
   (一)学生层面
   1.自主意识不强,缺乏目标规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标驱使是最佳动力”,许多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考大学”的目标比较坚定,对学习也有较好规划,但进入高校后,由于时间充裕和环境相对自由,部分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开始降低,不知如何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考入普通高校,同时被调剂专业的同学,对被调剂的专业缺乏兴趣,对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直接影响学习自主性。    2.自律能力较弱,难以克服不良习惯。大學生进入高校,远离了家长的“监督”,学习更多依靠自律。学习习惯不良,自律较弱的同学,学习便很容易滑坡,这也是为什么部分在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容易挂科,甚至因挂科较多而无法毕业的重要原因。如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小组工作》线上授课时,笔者通过采用课前考勤、课中随机提问的方式,对上课纪律进行管理。在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迟到、缺课,部分学生“手机在线人不在”等现象。后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由于在家中学习,部分自律性较弱的学生,便容易出现“一边吃饭一边听课,一边打游戏一边听课”等问题。这部分学生被随机抽到提问时,便容易出现答非所问或者一问三不知,听课效果堪忧。
   3.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佳。合适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高校课程分为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拓展课等,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应该有相应的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并非不认真努力,而是西瓜、芝麻一起抓,学习缺乏针对性,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如学生C曾向笔者坦言“我不喜欢大学的上课方式,觉得还是初高中一门课上好几年比较好”,学生D在课程学习几周后,曾向笔者建议“老师,您能不能讲慢一点,您都讲到30多页了,我还在第八页找您讲的内容”。以上两位同学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缺乏高校学习方法和技巧,未理解高校教育除基础知识之外,重在关注知识之间的串联和视野的开拓。同时,还有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机械照搬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习方法,而未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
   (二)教师层面
   1.落实现代教育观念面临现实困境。随着混合教学改革深入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理念日渐普及。但笔者也发现,现代教育观念更容易在经济发达,教学设备完善的地区推行,同时也会受到教师年龄、创新意识等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遇到不少现实困境,使得推行现代教育观念进度较缓慢,从而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待不断提高。随着“白板加投影、线上线下”等混合教学方式在高校普及,传统教学弊端日渐凸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待不断提高。如笔者所教授的《小组工作》课程,由48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践学时构成,在理论讲授过程中,部分知识理论性强,趣味性较低,学生学习便略显吃力和枯燥。因此笔者通过提前布置在线预习作业,让学生分组准备,由各组选代表讲解,学生互评和教师后点,从而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E表示“喜欢竞赛式的上课,既能调动我们的积极性,也能加强小组沟通,还能锻炼我们应用电脑和演讲的能力”。
   (三)学校层面
   1.教学改革过程中,易产生新的问题。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推动教学改革,从长远看确实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进入就业市场后的竞争力,但在推行过程中,短期内难免产生新的问题。在推行混合教学之初,相关制度细则容易出现“真空”,改革成功的“示范课程”也未必适应高校其他课程,尤其是课程性质差异较大的课程,这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改革,短期内缺乏针对性地自主尝试,从而影响混合教学改革的进程。
   2.课程间缺乏交流,部分阶段作业总量多。近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为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出发点必然是好的,但依靠作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却有待斟酌。不少学生反映“现在作业太多,尤其是临近期中和期末考试时,加上复习二级和四级,压力很大”;但笔者与同事沟通过程中,大家普遍表示“并未布置很多作业”。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是因为任课教师间,尤其是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必要交流,导致作业总量较多。较多的作业,有时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自律性不高的学生。
   (四)家庭和社会
   1.原生家庭教育观不尽科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成长在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学生,受原生家庭教育观的影响很明显。原生家庭教育观科学合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定位则较准确,学习主动性相对较高;反之,原生家庭教育观不尽科学,父母对学习认知定位不准确,学生则容易出现思想懈怠,学习缺乏主动性。“00”后群体很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结构中占重要地位,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分满足,甚至对孩子未来做好了规划,使得学生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孩子缺乏主体性能力。
   2.社会对大学的定位有误区。同家庭教育一样,社会舆论对青少年会产生深远影响。而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诸如“大学生活很轻松;大学里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高校生活的期望。等到实际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比初高中阶段事情更多,比之前更忙”的时候,不少大学生心理上容易产生落差,不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激发和可持续培育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几点建议
   (一)学生层面
   1.增强主体意识,做好个人规划。“没有目标的努力,犹如航船在黑暗中远征”,大学生在高校阶段,依然需要对未来做好规划,在规划的指引和约束下,提高学习效率。混合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日渐普及,从学生角度来说,当代大学生应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做好个人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这样才有更多动力,从而提高学习主体性。
   2.提高自律能力,培养良好习惯。较强的自律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等习惯,从而增强学习动力。绝大多数大学生进入高校已满18岁,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部分同学的自律能力却不理想,明知“在宿舍睡觉、上课玩手机”等习惯不好,但难以克服自己,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就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高校阶段,离开父母和老师的监管,更需要提高自律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如合理作息,增强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保持学习的持续性。    3.借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高校课程门类较多,不同课程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混合教学过程中,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已是必然选择。因此,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需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通过请教老师和学长学姐等,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信,从而维持学习主体性。
   (二)教师层面
   1.加强个人职业培训,落实现代教育观。现代社会变迁日新月异,各种教育理念和技术发展迅速,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通过职业培训,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强师德,筑师魂,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落实高校教书育人的时代任务。
   2.提升教学方法和技巧,开展参与式教学。现代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教师应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混合教学过程中,探索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给予大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不再是课堂的“听众”。通过开展参与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探索到新知的自豪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地位。
   (三)学校层面
   1.注意教学改革进程,及时回应师生反馈。混合教学改革旨在规避传统教学的弊端,发扬现代教学的优势,但改革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高校需要注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现状和本校改革基础,合理、有序推进教学改革。同时,针对改革过程中师生容易出现的困惑,注重调研,及时回应师生需求。如在混合教学过程中,实践类课时增多的同时,容易出现实践场所和经费不足等困境。因此,高校应注重相关资源的匹配,从而提升改革效果。
   2.加强不同学科间的沟通,实现教学融合发展。教学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各学科如能有效沟通,教学效果也将翻倍增长。因此,混合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沟通,在相似学科间构建课程小组,加强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从而突出不同课程的重点,规避课程重复内容。在区别较大的课程之间,通过学术交流、会议讨论等方式,增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实现不同学科教学融合发展,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家庭和社会层面
   1.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大学生家长需要意识到:只有家长、学生和高校之间建立通力合作的关系,学生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未来发展才更有希望,而不是单纯依靠学校或是为孩子包办一切。因此,家庭方面,家長应从小注重对孩子学习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自律意识等。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小学、初高中、高校”虽然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但相互之间不应出现明显矛盾和隔阂。“考入大学,生活就轻松了”,此类错误舆论影响学生进入高校后的个人规划。因此,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初高中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也需要意识到大学同样需要努力和奋斗,从而培育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可持续性。
  注 释:
  田道敏.教育改革视阈中的学生主体性问题论析[J].中州学刊,2010(03):138-140.
  郑宏,谢作栩,王婧.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7):55-64.
  黄少宽.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18(10):31-32.
  李明宇,张真真.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05):10-14.
  王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文学教育(上),2018(06):90.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仪式性礼物交换本是表达情感、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维系关系的一种文化行为。但近些年来,仪式性的风俗礼逐渐演变成了人情礼,人情礼变成工具性的金钱礼,超出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与互助的界限,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项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为了了解蒙古族农户仪式性人情消费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及其原因,本人对科左后旗某嘎查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实地调查中发现,人情伦理、互惠原则、功利主义和社会舆论是蒙古
期刊
摘 要:吴政纬的著作《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以朝鲜使者为叙述视角,追寻自壬辰倭乱(1592)至康乾盛世(1780)近二百年历史过程中,东北亚秩序如何由动荡转向稳定的历史轨迹,并表明朝鲜对于封贡关系下宗主国中国和邦交关系下平等国日本的情感与认知的变化。全书13.1万字,除导言、结语和后记外,主体共分六章,还有一章名为“同场加映”和两个附录。该作品是海峡两岸首部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余华的小说《活着》重新解读,论证其后现代主义立场下多流派的个性聚合特点,具体分别从新历史主义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之间、先锋实验叙事结构与一般传统叙事之间及黑色幽默风格与传统风趣之间等三个方面展开并侧重于阐释说明各自的前者特征与综合体现,即从内容到结构再到审美意蕴阐释其后现代多个流派特点及其个性化聚合。   关键词:余华;《活着》;后现代主义;聚合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美国汉学家戴仁柱所著,刘广丰翻译而成的《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是关于后唐研究的一部新作。全书约25万字,除绪论、尾声外,共分为六章,并有附录三个。该书在结构上采取年代与话题相搭配的形式,除以年代为基础梳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成果外,又以专题的形式探讨明宗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内忧外患。作者不仅在写作形式上有所创新,同时致力于从基本史实出发,独具慧眼地关注到沙陀给后世中国留下的政治
期刊
戴順书刘显文《牛赋》
期刊
摘 要:《吕氏春秋》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教育著作。《吕氏春秋》中很多教育思想吸收了儒家学说。书中提到实现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学习,学习效果的好坏离不开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受教师、学生、环境的影响。将教师、学生、环境三者处理得当,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从《吕氏春秋》中倡导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可以看出它突破“教师中心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同样重要。同时,19世纪末提
期刊
摘 要:高校本科法学教育在基础的法学理论教授的同时,对于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方面各有侧重,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与相互促进,进而实现本科法学生培养目标是法学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法学院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法治人才,在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实践过程中,认为优秀的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培养,应是注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司法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更需要科学的“参与式教与学”教学
期刊
摘 要:通过研究转型中的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过渡与衔接,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集思广益,才能卓有成效。美术教育应以理念的先进性、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多样性为教学目标,建立具有高师特色的独立的文化内涵及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美术学;蒙授班;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以滁州学院毕业生为例,从毕业生自身、学校、家庭、用人单位和党建五个方面提出了“慢就业”现象原因分析,通过建立相关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和搭建就业相关工作平台,加强家校互动和院系交流,找出解决“慢就业”现象的对策,并逐步实施,最终降低慢就业比例。   关键词:慢就业;原因分析;机制;平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2020年,一场悄然而至的疫情威胁着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也让人们认识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协作的必要性、迫切性。在疫情面前,任何国家和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除了合作抗疫,别无他途。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体,荣俱荣、损俱损,彼此依存,彼此关联。受此启发,学报编辑部同仁无疑也应铸牢命运共同体意识,力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上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共创未来。  赤峰学院学报是一份学术期刊,其中“学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