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伍19年,他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士官陈甲生依然将军人的使命和职责时刻牢记心中。
军人的职责在于服从
1991年,陈甲生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应征入伍。那时这个湖南湘西农村长大的孩子一定不曾想到,这身绿军装将给他一生带来多大的改变。
陈甲生是一个认真的人,性格中的自我约束力让他对待每件事都始终严谨、追求完美。入伍后,他也同样把这种性格带到了部队。他时刻牢记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使命,把岗位当战位,使命当责任,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苦练“打赢”本领。
“当兵之前我以为自己会成为武警,还是很帅的。”时隔多年,回想自己当年的梦想,陈甲生有些不好意思地嘿嘿直笑。操作员是一个相当枯燥的岗位,每天面对单调的目标信号,也确实不符合陈甲生当兵之前对军人的向往和遐想。但是,由于组织上需要,陈甲生和20多名新兵一起规规矩矩地坐在仪器前,学习做操作员。
开始一两个月,新鲜劲儿还没过,加上指导员的讲解,陈甲生心里觉得这个岗位神秘而神圣。时间一长,单一的电子声让人听得几乎崩溃。很多人想当逃兵了,陈甲生一度也有过动摇,可是他骨子里的倔强,和入伍之初“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誓言一遍遍提醒他:坚持下去。
于是,他开始努力从枯燥中找到乐趣,并且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2000年,作为骨干从广州抽调到现单位后,陈甲生深知自己的业务水平离专业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为练好耳功,他主动向领导提出每天多值班4个小时,把重要信号录下来,下班以后反复听,一个目标信号他有时就连续听11天,睡着了,醒过来用冷水洗把脸,又继续听。日积月累,通过苦练基本功,他做到了随时能准确分辨出各类目标信号200多种。
为练好看功,陈甲生将所有作战武器的2000多个技术参数和工作方式,按照载体分门别类,制成1500张卡片,不分昼夜背记。
通过强化训练,他能熟练地从屏幕上杂乱无章的信号中,迅速判断出该装备类别。
为提高装备维修技能,陈甲生自费订阅了《信息网络》杂志,自学了《装备维修工程理论》、《专业英语》等20多本书籍,记下了10万余字的笔记,把100多个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主战装备的8000多个元器件背得滚瓜烂熟。
参军19年来,陈甲生前后换过几个专业方向,一个比一个枯燥,一个比一个艰深。可是他从未动摇。强烈的使命意识,激励陈甲生多年勤学苦练,在信号侦察方面做到了“一听准”、“一眼清”,还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装备维修方法,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士官工程师”和“修理专家”。
“使命化头脑”赛电脑
夜空下,一场信息化背景下的演练激战正酣。
凌晨5时,“蓝军”舰队悄悄出现在某海域,准备向“红军”发起突袭。
自恃行动隐秘的“蓝军”没有料到,此刻,千里之外,陈甲生已经紧紧地“咬”住了他们。在一片蜂鸣般的“滴答”声中,陈甲生紧蹙眉头,竖起耳朵仔细辨听,十指飞速敲动着键盘。
突然,“蓝军”释放大功率电磁波实施干扰。顿时,“红军”信号忽强忽弱,报警灯不停闪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新装备将面临瘫痪的危险。可是,陈甲生丝毫不显慌张,从容应对。 第一波干扰结束,“蓝军”以为甩掉了尾巴。谁知陈甲生调整频段,又像“猫捉老鼠”一样跟踪上了。“蓝军”发起新一轮电磁干扰,陈甲生再次与之展开对抗,较量7个回合,成功猎取“蓝军”一组重要战技参数。事后,“蓝军”电磁战斗分队负责人带着抱怨的口气说:“战场遭逢陈甲生,就像影子缠住身,甩都甩不掉!”
这样的场景,对于陈甲生是家常便饭。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是军人的职责和对提高战斗力的努力时刻不能放松。而且,在陈甲生看来,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军人,不仅要能运用,还要懂原理。
前些年,一套从国外进口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某装备列装大队后,陈甲生加入了该装备的攻关学习小组。
他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拿着仅有的几本简要外文资料,对着外文辞典边翻译、边学习、边思考,碰到不懂的,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并利用放长假的机会,到最先列装该装备的兄弟单位找行家求教。
5个多月的刻苦学习和艰苦摸索,陈甲生终于掌握了该型装备的运行原理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使该装备当年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
不断学习的过程
2002年、2006年、2009年,陈甲生连续三届在全军业务技能竞赛中夺冠,2004年、2009年两次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2007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第六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然而,未来战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陈甲生常常陷入这样的思考:即便浑身是铁,一个人能打几颗钉?作为一名“教头”,不但要自身过硬,更要带出一支硬邦邦的队伍。
2007年7月,陈甲生受领任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干部张松文一同参加总部组织的装备维修技能竞赛。张松文是军校高材生,虽有理论基础,但从未接触过某新型装备。为此,部队领导交给陈甲生一项特殊任务:既当竞赛选手,又要当好教练员。
短短3个月,如何将一名新手培训成参加全军比武的选手?陈甲生自有妙招。训练第一天,他就带张松文上机操作,从摸电路、认元器件等实践科目开始,采取“案例式”教学,从一个个具体的故障现象、原因和排除方法讲起,让张松文在实践中既理解维修理论,又掌握实践技能。他还将一些故障现象编成口诀,形象化的教学让张松文的维修技能突飞猛进。不到两个月,张松文就能用耳朵判别50多种不同频率。在全军装备维修竞赛中,张松文获得第三名。
身为“兵教头”,陈甲生近3年来,先后为全军部队培训了150多名学员,其中有25人成为专家型技术尖子,120多人成为驾驭我军新装备的领军人物,并在各自的部队产生了递增效果。
2007年,中央电大八一学院在陈甲生所在的广州军区建立了学习点。陈甲生得知后,立刻找到领导表达了自己想要进入电大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但是他所在的部队在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进行远程学习?陈甲生的领导立刻把他的情况向电大方面进行了通报。
“全心全意为部队建设服务,全心全意为士官成才服务”,这是中央电大八一学院建立之初设定的宗旨。电大方面迅速了解了陈甲生的特殊情况,定期专门为他邮寄光盘学习资料。而为了很多像陈甲生一样,驻地偏远的士官们更好地学习,中央电大八一学院还在这类偏远驻地专门聘请了部队干部等人员组成的“三支队伍”,平常工作之余,陈甲生就和这些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习、研究功课。
其实,陈甲生身边的官兵们都知道,他所在的营区位于海岛一个山顶上,工作环境十分艰苦,风大、雾大、湿气大。站里的官兵每月都要下山休整两周,然而他却坚持住在山上,就是家属来队也是如此,很少下山休整。由于山上湿气重,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但他却毫无怨言,多年来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现在开始了电大的学习,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虽然不久前,妻子终于随军来到距离陈甲生驻地不远的地方工作,陈甲生还是没空回家。孩子已经8岁,他几乎没有帮助妻子带过孩子,提起家庭,他心里充满了愧疚,愧疚之余,工作还是他生活的重心。只是让他欣慰的是,这个“不称职”的父亲形象,在孩子心中依然高大威武,因为听部队的叔叔们说,父亲是个英雄。
“读电大管理专业对我现在进行班组管理,有很大的帮助。我的愿望是继续攻读研究生。”陈甲生的心愿很坚定,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是新时代的军人。不仅要保卫国家,更要为人民军队科学发展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军人的职责在于服从
1991年,陈甲生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应征入伍。那时这个湖南湘西农村长大的孩子一定不曾想到,这身绿军装将给他一生带来多大的改变。
陈甲生是一个认真的人,性格中的自我约束力让他对待每件事都始终严谨、追求完美。入伍后,他也同样把这种性格带到了部队。他时刻牢记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使命,把岗位当战位,使命当责任,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苦练“打赢”本领。
“当兵之前我以为自己会成为武警,还是很帅的。”时隔多年,回想自己当年的梦想,陈甲生有些不好意思地嘿嘿直笑。操作员是一个相当枯燥的岗位,每天面对单调的目标信号,也确实不符合陈甲生当兵之前对军人的向往和遐想。但是,由于组织上需要,陈甲生和20多名新兵一起规规矩矩地坐在仪器前,学习做操作员。
开始一两个月,新鲜劲儿还没过,加上指导员的讲解,陈甲生心里觉得这个岗位神秘而神圣。时间一长,单一的电子声让人听得几乎崩溃。很多人想当逃兵了,陈甲生一度也有过动摇,可是他骨子里的倔强,和入伍之初“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誓言一遍遍提醒他:坚持下去。
于是,他开始努力从枯燥中找到乐趣,并且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2000年,作为骨干从广州抽调到现单位后,陈甲生深知自己的业务水平离专业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为练好耳功,他主动向领导提出每天多值班4个小时,把重要信号录下来,下班以后反复听,一个目标信号他有时就连续听11天,睡着了,醒过来用冷水洗把脸,又继续听。日积月累,通过苦练基本功,他做到了随时能准确分辨出各类目标信号200多种。
为练好看功,陈甲生将所有作战武器的2000多个技术参数和工作方式,按照载体分门别类,制成1500张卡片,不分昼夜背记。
通过强化训练,他能熟练地从屏幕上杂乱无章的信号中,迅速判断出该装备类别。
为提高装备维修技能,陈甲生自费订阅了《信息网络》杂志,自学了《装备维修工程理论》、《专业英语》等20多本书籍,记下了10万余字的笔记,把100多个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主战装备的8000多个元器件背得滚瓜烂熟。
参军19年来,陈甲生前后换过几个专业方向,一个比一个枯燥,一个比一个艰深。可是他从未动摇。强烈的使命意识,激励陈甲生多年勤学苦练,在信号侦察方面做到了“一听准”、“一眼清”,还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装备维修方法,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士官工程师”和“修理专家”。
“使命化头脑”赛电脑
夜空下,一场信息化背景下的演练激战正酣。
凌晨5时,“蓝军”舰队悄悄出现在某海域,准备向“红军”发起突袭。
自恃行动隐秘的“蓝军”没有料到,此刻,千里之外,陈甲生已经紧紧地“咬”住了他们。在一片蜂鸣般的“滴答”声中,陈甲生紧蹙眉头,竖起耳朵仔细辨听,十指飞速敲动着键盘。
突然,“蓝军”释放大功率电磁波实施干扰。顿时,“红军”信号忽强忽弱,报警灯不停闪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新装备将面临瘫痪的危险。可是,陈甲生丝毫不显慌张,从容应对。 第一波干扰结束,“蓝军”以为甩掉了尾巴。谁知陈甲生调整频段,又像“猫捉老鼠”一样跟踪上了。“蓝军”发起新一轮电磁干扰,陈甲生再次与之展开对抗,较量7个回合,成功猎取“蓝军”一组重要战技参数。事后,“蓝军”电磁战斗分队负责人带着抱怨的口气说:“战场遭逢陈甲生,就像影子缠住身,甩都甩不掉!”
这样的场景,对于陈甲生是家常便饭。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是军人的职责和对提高战斗力的努力时刻不能放松。而且,在陈甲生看来,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军人,不仅要能运用,还要懂原理。
前些年,一套从国外进口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某装备列装大队后,陈甲生加入了该装备的攻关学习小组。
他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拿着仅有的几本简要外文资料,对着外文辞典边翻译、边学习、边思考,碰到不懂的,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并利用放长假的机会,到最先列装该装备的兄弟单位找行家求教。
5个多月的刻苦学习和艰苦摸索,陈甲生终于掌握了该型装备的运行原理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使该装备当年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
不断学习的过程
2002年、2006年、2009年,陈甲生连续三届在全军业务技能竞赛中夺冠,2004年、2009年两次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2007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第六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然而,未来战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陈甲生常常陷入这样的思考:即便浑身是铁,一个人能打几颗钉?作为一名“教头”,不但要自身过硬,更要带出一支硬邦邦的队伍。
2007年7月,陈甲生受领任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干部张松文一同参加总部组织的装备维修技能竞赛。张松文是军校高材生,虽有理论基础,但从未接触过某新型装备。为此,部队领导交给陈甲生一项特殊任务:既当竞赛选手,又要当好教练员。
短短3个月,如何将一名新手培训成参加全军比武的选手?陈甲生自有妙招。训练第一天,他就带张松文上机操作,从摸电路、认元器件等实践科目开始,采取“案例式”教学,从一个个具体的故障现象、原因和排除方法讲起,让张松文在实践中既理解维修理论,又掌握实践技能。他还将一些故障现象编成口诀,形象化的教学让张松文的维修技能突飞猛进。不到两个月,张松文就能用耳朵判别50多种不同频率。在全军装备维修竞赛中,张松文获得第三名。
身为“兵教头”,陈甲生近3年来,先后为全军部队培训了150多名学员,其中有25人成为专家型技术尖子,120多人成为驾驭我军新装备的领军人物,并在各自的部队产生了递增效果。
2007年,中央电大八一学院在陈甲生所在的广州军区建立了学习点。陈甲生得知后,立刻找到领导表达了自己想要进入电大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但是他所在的部队在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进行远程学习?陈甲生的领导立刻把他的情况向电大方面进行了通报。
“全心全意为部队建设服务,全心全意为士官成才服务”,这是中央电大八一学院建立之初设定的宗旨。电大方面迅速了解了陈甲生的特殊情况,定期专门为他邮寄光盘学习资料。而为了很多像陈甲生一样,驻地偏远的士官们更好地学习,中央电大八一学院还在这类偏远驻地专门聘请了部队干部等人员组成的“三支队伍”,平常工作之余,陈甲生就和这些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习、研究功课。
其实,陈甲生身边的官兵们都知道,他所在的营区位于海岛一个山顶上,工作环境十分艰苦,风大、雾大、湿气大。站里的官兵每月都要下山休整两周,然而他却坚持住在山上,就是家属来队也是如此,很少下山休整。由于山上湿气重,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但他却毫无怨言,多年来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现在开始了电大的学习,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虽然不久前,妻子终于随军来到距离陈甲生驻地不远的地方工作,陈甲生还是没空回家。孩子已经8岁,他几乎没有帮助妻子带过孩子,提起家庭,他心里充满了愧疚,愧疚之余,工作还是他生活的重心。只是让他欣慰的是,这个“不称职”的父亲形象,在孩子心中依然高大威武,因为听部队的叔叔们说,父亲是个英雄。
“读电大管理专业对我现在进行班组管理,有很大的帮助。我的愿望是继续攻读研究生。”陈甲生的心愿很坚定,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是新时代的军人。不仅要保卫国家,更要为人民军队科学发展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