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文字性、工具性融为一体的学科,她不但具有传授语言文字知识,传承人类文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功能,而且还承担着熏陶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常说的“文道统一”。
大家知道,语文课中的愚公、白求恩、雷锋等人物的光辉形象和他们的高贵精神品质,感动和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少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旧貌换新颜,行行业业尽现辉煌异彩,人民生活水平也日趋提高。21世纪的青少年吃穿不愁,早已不是一部英雄故事就能打发的人了。然而在语文课堂上仍充满了结合课文所发出的激情四溢的“忆苦”演说,未必就起作用。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突显思想教育呢?
一、结合实际,突显爱国主义教育主线
没有别的思想教育主题比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语文教材的许多范文本身就是一曲曲爱国主义颂歌。如何挖掘出像《谁是最可爱的人》、《有的人》、《最后一课》等经典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成分来感染学生?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应以课文为经,以生活现实为纬,经纬交错,提炼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华点,让学生在书本的思想性和生活的现实性碰撞中找到结合点,切记空泛议论,生硬说教,否则,学生不会产生同感,受到教化。
比如说《枣核》中老学者那不可遏制的爱国激情在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虽然在国外待遇比较优厚,但我们毕竟与他们皮肤非同一颜色,生活习惯,感情渊源也不一样,不如在祖国随便。另外,虽然种族主义不那么强烈了,但国别依旧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祖国强大了,海外华人才会有坚强后盾,才能真正挺起腰杆做人。也就不会出现印度尼西亚华人遭侮辱等类似事件。美国何以会在台湾问题、人权方面对中国指手划脚,这不都是因为我们的祖国不够强大吗?所以要充分利用语文优势,围绕爱国主义,结合社会实际,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建设好祖国的强劲动力。
二、紧抓经济发展,加强学生知识观和价值观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诸如某大款小学没毕业,大学生没工作,工资低等。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的学生难免会受此影响。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失时机地抓紧经济脉搏,摆正学生的知识观,教学中恰当施教。
如我们可利用作文教学这一重要阵地,把此类问题摆在桌面,让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自己定夺。教师则可从旁适时指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健全时期,某些人利用手段发财是可能的。不过在那些现象中,本身存在着不可比性。人与人的能力,机遇等毕竟不同。假如大款有文化的话,他们还会只是那么大点的大款?而那些挣大钱为国家赚外汇的人,哪个没有文化呢?至于分配工作更不必说了。真正有才能的人,是各单位请都请不来的,又何愁没工作?而只有那些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没有工作,对此我们又该怎么办?从而摆正学生的知识观,增强学习动力。
三、变化源于科技,激发爱科学的热情
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变化巨大,时时处处,角角落落及至人的思想都在变化着,作为老师,我们要抓住变化,结合课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其所见所闻,自感自发,自然而然地使其受到教育。如《北京立交桥》从桥的变化使交通得到改善的变化,让学生自己睁眼看到世界的变化。
数年前,在我们农村,不要说电视,就连收音机也不是谁家都买得起的奢侈品,而现在,黑白的,农民们不屑一顾,就连彩色电视也是光拣大屏幕买。看路,几年前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不下雨就车骑人,拔不出脚的路,现在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路上跑的除了过去难得一见的自行车外,摩托车已不鲜见。一家打的粮超过过去一个生产队等等,不一而足。在此变化中,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显而易见,这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榜样依旧呈现在主流精神教育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思想教育中难道我们就不提那些为国献身的革命老前辈了吗?不仅要提,而且要下大力气提,但要讲究方式。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不同了,在感性上对那些英雄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了。一些思想教育就随之而流于形式。我们则要在感性上入手,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使榜样依旧发出光彩。
例如:《小桔灯》,为加深对旧社会的认识,就引导学生观看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电视,指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所受之苦难,从而在感官上给学生以震憾,使他们对旧社会有一个全新的感性的深刻的认识,也使英雄的光辉形象得以再现。让英雄也活在新一代人的心中,用英雄的形象激励同学们为人民发奋学习。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时期语言教学中思想教育要结合现实,紧扣经济脉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乐于接受,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进而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四川省平昌县荔枝小学)
大家知道,语文课中的愚公、白求恩、雷锋等人物的光辉形象和他们的高贵精神品质,感动和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少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旧貌换新颜,行行业业尽现辉煌异彩,人民生活水平也日趋提高。21世纪的青少年吃穿不愁,早已不是一部英雄故事就能打发的人了。然而在语文课堂上仍充满了结合课文所发出的激情四溢的“忆苦”演说,未必就起作用。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突显思想教育呢?
一、结合实际,突显爱国主义教育主线
没有别的思想教育主题比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语文教材的许多范文本身就是一曲曲爱国主义颂歌。如何挖掘出像《谁是最可爱的人》、《有的人》、《最后一课》等经典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成分来感染学生?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应以课文为经,以生活现实为纬,经纬交错,提炼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华点,让学生在书本的思想性和生活的现实性碰撞中找到结合点,切记空泛议论,生硬说教,否则,学生不会产生同感,受到教化。
比如说《枣核》中老学者那不可遏制的爱国激情在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虽然在国外待遇比较优厚,但我们毕竟与他们皮肤非同一颜色,生活习惯,感情渊源也不一样,不如在祖国随便。另外,虽然种族主义不那么强烈了,但国别依旧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祖国强大了,海外华人才会有坚强后盾,才能真正挺起腰杆做人。也就不会出现印度尼西亚华人遭侮辱等类似事件。美国何以会在台湾问题、人权方面对中国指手划脚,这不都是因为我们的祖国不够强大吗?所以要充分利用语文优势,围绕爱国主义,结合社会实际,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建设好祖国的强劲动力。
二、紧抓经济发展,加强学生知识观和价值观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诸如某大款小学没毕业,大学生没工作,工资低等。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的学生难免会受此影响。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失时机地抓紧经济脉搏,摆正学生的知识观,教学中恰当施教。
如我们可利用作文教学这一重要阵地,把此类问题摆在桌面,让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自己定夺。教师则可从旁适时指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健全时期,某些人利用手段发财是可能的。不过在那些现象中,本身存在着不可比性。人与人的能力,机遇等毕竟不同。假如大款有文化的话,他们还会只是那么大点的大款?而那些挣大钱为国家赚外汇的人,哪个没有文化呢?至于分配工作更不必说了。真正有才能的人,是各单位请都请不来的,又何愁没工作?而只有那些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没有工作,对此我们又该怎么办?从而摆正学生的知识观,增强学习动力。
三、变化源于科技,激发爱科学的热情
改革开放多年,中国变化巨大,时时处处,角角落落及至人的思想都在变化着,作为老师,我们要抓住变化,结合课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其所见所闻,自感自发,自然而然地使其受到教育。如《北京立交桥》从桥的变化使交通得到改善的变化,让学生自己睁眼看到世界的变化。
数年前,在我们农村,不要说电视,就连收音机也不是谁家都买得起的奢侈品,而现在,黑白的,农民们不屑一顾,就连彩色电视也是光拣大屏幕买。看路,几年前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不下雨就车骑人,拔不出脚的路,现在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路上跑的除了过去难得一见的自行车外,摩托车已不鲜见。一家打的粮超过过去一个生产队等等,不一而足。在此变化中,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显而易见,这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榜样依旧呈现在主流精神教育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思想教育中难道我们就不提那些为国献身的革命老前辈了吗?不仅要提,而且要下大力气提,但要讲究方式。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不同了,在感性上对那些英雄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了。一些思想教育就随之而流于形式。我们则要在感性上入手,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使榜样依旧发出光彩。
例如:《小桔灯》,为加深对旧社会的认识,就引导学生观看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电视,指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所受之苦难,从而在感官上给学生以震憾,使他们对旧社会有一个全新的感性的深刻的认识,也使英雄的光辉形象得以再现。让英雄也活在新一代人的心中,用英雄的形象激励同学们为人民发奋学习。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时期语言教学中思想教育要结合现实,紧扣经济脉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乐于接受,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进而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四川省平昌县荔枝小学)